交往实践观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162282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认为多极主体间通过改造相互联系的中介客体而结成的物质性的交往关系,它的基本框架是“主体—客体—主体”模式,体现了多级主体之间的共在性、差异性和正义性的内在统一。交往实践观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实现“超越性”的精神追求、“致用性”的现实需要,因而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交往实践观 价值观教育 超越性 致用性
  [作者简介]罗泽如(1970- ),男,江苏盱眙人,淮阴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淮安 22300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3-0177-02
  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大学生如果缺乏体现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引导,就会缺乏精神支柱,迷失精神家园。能够体现建设和谐社会时代精神的价值观需要既满足学生“超越性”的精神需求,又紧密联系他们成功成才等“致用性”的实际问题。在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背景下,不能忽视体现建设和谐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的引导。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解释力,可以作为这种主流价值观的哲学根基。
  一、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基本内涵
  马克思把人类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群体本位形态;第二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个体本位形态;第三是建立在全面发展基础上自由个性之类本位形态①。这三种形态展示了个体和类之间从原始的依赖,到分裂、对立,最终到和谐统一的过程,展示了人主体性发展的三个阶段,即无主体性、个人主体性、基于交往实践的主体间性。
  1.无主体性。主体性是指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地位,即人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地活动的地位和特性。前工业社会中,生产力水平低下,个体无法独立应付自然,需要依附群体才能生存,他们的生命活动不是由个人主宰的,而是接受集群主体的支配。在群体本位阶段,个人只不过是群体的附属物。个人是不自由的,个人的情感需要是被忽视的,人性受到普遍压抑,因而是无主体性的。
  2.个人主体性。工业革命和市场经济的出现,使人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能够脱离由自然纽带联结的群体而存在,打破自然经济条件下人对狭隘群体的完全依附关系。随着工业社会经济发展的进步,思想文化领域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呼唤人性的解放,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奠定了“主—客”二分的哲学思维方式,主体性发展到个人主体性阶段。个人主体性在反对封建主义、上帝神学对人性的压抑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个人主体性将人以外的自然界当成客体时获得巨大成功,科学使人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极大增强。个人主体性的最大困惑是不知道如何与同是主体的他人相处。一旦将主体之外的自然界、他人甚至社会都看成客体,看成可以征服、改造和利用的对象、满足自身需要的工具,必然会导致个人中心主义、极端自私自利,这就是工具理性。工具理性导致人与人之间难以相互信任,出现社会的冲突、世界的动荡,个人或者小群体即使获得丰富的物质享受也难以达到真正的幸福。
  3.基于交往实践观的主体间性。一是主体际性的局限性。多尔迈《主体性的黄昏》一书在描述反对现代哲学单一主体中心性时,法国激进的后现代哲学家德里达、福柯和巴尔特宣判了“大写的人”的死亡②,主体性哲学研究的向度转向主体际(或主体间性)研究向度。哈贝马斯批判工具理性的弊端提出交往理性,将人都看成主体,提出“主体—主体”模式,交往的前提是“平等观”,以相互承认主体资格为前提。只有将他人上升到主体地位,才能保证交往地位的平等。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反对工具理性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其交往忽略了实践底板的制约作用,因而是抽象的交往,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是美好的乌托邦,缺乏现实的实现路径。如何在社会实践多級主体之间交往过程中保证利益、人格尊严、话语权的平等性是哈贝马斯没有提及的。
  二是基于交往实践观的主体间性。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认为多极主体间通过改造相互联系的中介客体而结成的物质性的交往关系,它的基本框架是“主体—客体—主体”模式,是集实践论的“主体—客体”模式及主体际的“主体—主体”模式为一体的新结构。“我”与“他”的交往不是萍水相逢的闲聊,而是在共同的经济活动、科研攻关、工程项目、组织管理等实践活动中结成的交往,这就是实践底板的制约性。主体是具有交往关系、社会差别的多级主体,具有参与交往的多级主体性,既突破了单一主体中心性的眼界,又区别于后现代哲学的“主体际”与无主体观③。交往实践观具有如下特性:共在性。人人都具有主体性的地位,这是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相同的,人人都有平等的话语权、尊严和利益,即“共在”。“共在”是古往今来的社会理想追求,无论是孔子的“仁者爱人”,墨翟的“兼相爱,交相利”,还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所追求的“自由、平等、博爱”精神,都有一个共同前提:“共在”,即自我与他人同时在场,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共同体之中,应当让世界充满爱④。共在性反映了人类共同的美好理想,具有理想主义的意义。在共在性中,不仅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协调一致,而且人与人之间充满信任和关爱。差异性。交往实践观与人本学的原则差异在于不是主体先天地或先验地造就交往实践,而实际上是交往实践在现实地不断地造就各级主体⑤。在管理实践中,上级与下级的责权利不可能相同;企业中不同的岗位对人才水平和类型要求不同,待遇也会有差别;在家庭活动中,父慈子孝,对父母和儿女的角色要求也是不同的。在主体的差异性中保持平等性或者共在性是很大的难题。正义性。美国的罗尔斯在《正义论》中论述正义时提出“无知之幕”概念,即在人们面前拉起一道幕,让人们从决定零点开始思考正义问题,即能够站在地位、收入、种族、宗教、文化背景、知识修养、智力水平、健康状况等之外的角度思考人类社会各种问题,才能保证正义性。“无知之幕”是一种理想的假设,现实中并不存在,罗尔斯又提出“反思的平衡”概念,启示我们要善于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父母与儿女、领导与下属、社会不同群体阶层都需要不断换位思考。但每个人道德水平和反思能力是参差不齐的,社会组织中要建立民主机制,平等协商,兼顾各方利益,这才是通向公平正义的现实路径。   二、交往实践观能较好地帮助大学生实现“超越性”的精神追求
  1.大学生有较强的“超越性”的精神需要。人的肉体生命是有限的,但人的价值生命却超越有限性,很多人为了自己的价值信仰在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受到巨大威胁的情况下矢志不渝。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晚年针对需要层次理论模型的缺陷提出了超越性需要理论,并对其对人心理和行为的调控作用给予高度重视。21世纪以来,全球面临着环境污染、贫富差距、核扩散、恐怖主义、宗教冲突等严重危机,世界目光十分关注中华“儒学文明”的前途和命运。儒学并非先验逻辑追思,而是实践化道德追问,是一种人文化的实践哲学。其中关键内核是一个字:仁。仁者,“从人从二”,多极主体,演绎为具有主体际关系的交往。儒学的精神体现在人主要的不是面对自然界,而是面对他人;儒学主题是主体际关系;儒学目标是主体际和谐有序,而并非仅仅是“天人合一”(主体—客体)⑥。交往实践观契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渐成为一种普世价值,引导人类走向交往对话、和平发展的道路。
  2.交往实践观很好地体现了公平正义、以人为本。每个人都具有主体的地位,因而是平等的,但人与人的交往又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结成的,社会的分工决定了人与人之间具有差异性。差异性并非是产生不平等的必然理由,更需要在交往的话语范畴内换位思考、互相交流、民主协商、达成共识,不断在现实世界向理想的正义状态迈进。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尊重人、關心人、发展人。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统一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交往实践观要求我们在尊重每个人的同时,尊重自己,管理下属时保持人格尊严、不卑躬屈膝,管理上级时更要尊重、关怀。
  3.交往实践观很好地体现了“义”“利”和谐。大学生价值观定位的重要问题是如何定位“义”与“利”的关系,在个人发展中实现义与利的和谐。“义”在交往实践观看来就是承认个体之外的他人的主体性地位。个体与他人是交往关系,而不是支配、服从、利用的工具关系。谋求个人利益不应损害他人利益、社会利益。即使在改造、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虽然表面体现的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而实质反映的却是同代人之间、历代人之间是否公平合理的交往关系。交往实践观倡导的是“义”“利”和谐的价值观,奉行相互尊重、互惠共赢、责任与诚信等基本价值准则,在肯定个人合理利益的同时,尊重他人利益,自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自然环境,实现贡献社会、惠及他人、成就自我的和谐统一。
  三、交往实践观能较好地帮助大学生实现“致用性”的现实需要
  1.交往实践观更能帮助大学生成功成才。大学生要成功成才、就业发展,道德是非常重要的素质。交往实践观对道德素质理解的核心是尊重他人的主体地位,将人际关系定位为交往关系,就必然会将关爱、包容、诚信、合作等作为基本价值准则。关爱包容凝聚人心。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系统论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一个组织内部如果人员不和,相互争斗猜忌,则会造成巨大内耗,严重影响组织的发展。而关爱包容的人格品质能够凝聚人心,促进组织的和谐,这样的人才受到普遍欢迎,容易被选拔担任协调、组织、管理等重要职务,有利于个人的发展。诚信树立品牌形象。个人诚信是个人的品牌,企业诚信是企业的品牌。诚信不仅是对别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在市场经济社会中,诚信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关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果不能牢固树立诚信的底线,即使获得暂时利益,从长远来说也会失去合作伙伴,甚至有可能因为欺诈而违法犯罪。中国近代晋商成功之道是识人、用人注重诚信,市场经营讲求诚信,进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合作促进互利共赢。在知识经济时代,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团队精神在竞争中越来越重要,合作促进互利共赢。只有与人合作,才能获得生存空间;只有善于合作,才能赢得发展。善于合作的人必然通情达理,站在别人立场思考问题,尊重别人利益,经常主动付出,斤斤计较、自私自利的人难以与别人良好合作,最终会损害自身利益。
  2.交往实践观有助于提升人生幸福感。人生幸福感包括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呈金字塔排列,最低层次是生理需要,然后依次是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需要,较低级需要满足之后才会产生较高级需要。人的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幸福感,需要层次理论是一个人生幸福感理论模型。生理需要与人的物质满足紧密联系,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与人的社会性交往密切相关。世界是自我与他人的共在,关爱他人就是关爱自己,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保护环境就是珍惜生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就是保护生存、发展的社会环境。主体性固然重要,但一旦离开了主体间性,疏远了他人与社会,主体的价值便成了水中望月。交往实践观倡导人际平等、关爱和尊重,极大提高了人际安全感、归属感、尊严感和成就感,有效提升了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注释]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②③④⑤任平.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18,134,130,133.
  ⑥任平.新全球化时代、交往实践观与21世纪哲学走向——再论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J].求是学刊,1999(6):20-21.
其他文献
政府投资工程是指为了适应和推动国民经济或区域经济的发展,为了满足社会的文化、生活需要,以及出于政治、国防等因素的考虑,由政府通过财政投资、发行国债、利用外国政府赠款以
[摘要]独立学院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基本目标,而实践教学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文章首先分析了独立学院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然后介绍了温州大学城市学院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MQPT,并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独立学院 人才培养模式 MQPT 实践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沈良忠(1978- ),男,浙江海盐人,温州大学城市学院教学科研部副部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
以2005—2019年桐乡统计年鉴为数据基础,对桐乡市农作物秸秆的资源量和区域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桐乡市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多年平均为23.07万t,2012年最多,为24.73万t。水
近日,上海市出台《高校学生海外学习、实习项目管理办法》,为本市高校学生提供海外学习机会,资助高校学生赴海外知名大学、海外企业和国际组织学习、交流、见习或实习。
师道文化是随着社会教育的产生而产生,并随之发展而发展的。在古代中国,师道活动的开展,历史悠久,但主要是以儒家、道家、佛家的师道文化为主流,形成了“古代师道文化”。新
长期以来,与传统的产品经济发展相适应.我国财政发展走过了一条粗放型发展道路,其基本特征是重收支规模而轻财政管理,重分配而轻监督,重平衡而轻效益,重人治而轻法治,重经验而轻理论
前不久我看到一则故事,讲的是福特爱"才",取之有道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有一次福特公司的一台马达坏了,公司出动所有的工程技术人员,但是没有一个人能修复,福特公司只得另请高
目前,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但在该学科的重视程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础、课程教育的"本土化"程度、教学方式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这就急
文章首先简要阐述了高层医院建筑暖通空调的概况,围绕建筑暖通空调的应用、空调安装中风管技术、施工管道的保温措施、安装施工的注意事项四个层面,探讨了高层技术建筑暖通空
油蔬两用油菜在主茎蕾薹抽出23cm左右时摘薹13cm作蔬菜食用。摘苔前5~7d施尿素5~8kg/667m^2、氯化钾4~8kg/667m^2。油用油菜出现早薹早花会消耗大量养分,使植株抗寒能力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