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药材并头黄芩生药鉴别研究

来源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sky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为蒙药材并头黄芩的性状及显微鉴别、薄层鉴别提供相关依据。方法:对不同产地蒙药材并头黄芩进行性状鉴别、显微鉴别、薄层色谱鉴别。结果:建立并头黄芩的性状、粉末的显微特征;薄层鉴别中,薄层图谱清晰,与相邻斑点分离较好,阴性对照无干扰 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可靠、重复性好、专属性强。结论:建立的蒙药材并头黄芩性状鉴别、显微鉴别、薄层色谱鉴别,能够有效地评价和控制药材的内在质量和药品质量。
  【关键词】 并头黄芩;显微鉴别;薄层鉴别
  Abstract:Objective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Methods The character identification,microscopic identification and TLC identification of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were carried out.Results The character of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and the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of its powder were established.In TLC identification,the thin layer atlas was clear,and it was well separated from the adjacent spots.The negative control had no interference.Conclusion The method of character identification,microscopic identification and TLC identification was simple,reliable,reproducible and specific,which could be used as the quality control method of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Keywords: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Microscopic Identification; Tlc Identification
  唇形科黄芩属植物并头黄芩 Scutellaria scordifolia F. ,蒙古名吉布贼、伊和毕日阳古、敖古塔那其其格。大多以全草入药,少数地区以根茎入药,其叶可代茶饮用。目前已从并头黄芩中分离得到10多种黄酮类化合物[1]及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测定[2]。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在解热、镇痛和抗炎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3]。本研究对并头黄芩药材的性狀、显微、薄层进行鉴定,可为该药材的质量标准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ME5型电子天平(赛多利斯公司,百万分之一);XP-205型电子天平(梅特勒,十万分之一);JD200-2型电子天平(梅特勒,百万分之一);AS5150A超声清洗仪(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DM3000显微镜(徕卡公司);LEICAMP5显微镜(徕卡公司)。
  1.2 试药 并头黄芩对照药材:经过试验比较,确定以1号样品(采自通辽罕山)作为并头黄芩鉴别用对照药材,同时作为新增对照药材报送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薄层板预制硅胶GF254板(烟台化学工业研究所)规格:100 mm×200 mm,涂布厚度:0.20~0.25mm,批号:071013,pH值:6.2~6.8。自制硅胶GF254板。黄芩苷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批号:110715-200514)甲醇为色谱纯,其他均为分析纯试剂,水为离子交换高纯水。
  1.3 实验材料 1号药材采集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罕山自然保护区;2号样品采集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哈达;3号样品采集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扎鲁特旗;4号样品采集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右旗;5号样品采集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那林郭勒;6号样品采集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7号样品采集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劈柴沟东北部;8号样品采集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等地区,均为自采。经我院康双龙、周凯两位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鉴定确认为正确物种。
  2 方法与结果
  2.1 并头黄芩的性状鉴定 本品根状茎圆柱形,细长,直径1~2mm;表面淡黄白色,有节,节间长0.5~1.5cm,节上有须根或须根痕。茎四棱形,多分枝。直径约1mm,绿色至紫色,被疏短毛。叶对生,易脱落,多皱缩、破碎,完整叶三角状披针形、条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1.7~3cm,直径3~10mm,边缘具疏锯齿。花紫蓝色或紫褐色,唇形;萼唇形,有毛,上萼片紫色,下萼片绿色,果期膨大,上萼盾片呈盔状突起。小坚果近球形,直径约1mm,表面褐色,具瘤状突起。气微,味苦(图1:采集于内蒙古通辽市罕山自然保护区)。
  2.2 并头黄芩的显微鉴别 本品粉末浅绿色。非腺毛1~4细胞,先端长尖,稍向一侧偏弯曲,直径8~29μm,长约至371μm,壁厚2~5μm,表面疣状突起细密。木纤维多成束,淡绿黄色,细长,直径4~15μm,壁厚1~7μm,平直或有的末端裂成数条,纹孔稀疏。叶表皮细胞表面观呈不规则形,壁波状弯曲,可见气孔、非腺毛脱落痕及腺鳞。石细胞多单个散在,呈类长方形、类方形或类圆三角形,直径31~58μm,壁厚9~24μm,胞腔大,层纹不明显,有的可见孔沟。草酸钙簇晶多存在于较大的薄壁细胞中,有时数个簇晶排列成行(如图2所示)。   2.3 薄层色谱鉴别 取本品粉末1g,加乙酸乙酯-甲醇(3∶[KG-*3/5]1)的混合溶液30mL,加热回流30min,放冷,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5mL使溶解,取上清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并头黄芩对照药材0.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VI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254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醇-甲酸(10∶[KG-*3/5]3∶[KG-*3/5]1∶[KG-*3/5]2)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3 讨论
  3.1 并头黄芩药材的历史沿革 并头黄芩作为蒙药“好斯—其其格图—洪芩” 载于《晶珠本草》[4]。内称:“具狗舌状小圆叶,茎紫红色,方形,花同香青兰,且比香青兰大,气芳香”。根据文献记载及蒙医药临床应用经验认定历代蒙医文献所载的吉布贼即敖古塔那—琪琪格(并头黄芩),作为法定标准收载于《内蒙古蒙药材标准》[5]1986年版,自1986~1998年,在我区按地方标准执行。1998年第一次收载于《卫生部药品标准》蒙药分册[6]。经过上述考证,并头黄芩作为唇形科黄芩属植物并头黄芩全草,有足够的本草支撑,可以作为药用。
  3.2 薄层色谱鉴别 薄层色谱鉴别前期预试验中,根据所含化学成分性质,比较了①甲苯-乙酸乙酯-甲醇-甲酸(10∶[KG-*3/5]3∶[KG-*3/5]1∶[KG-*3/5]2)、②氯仿-甲酸乙酯-甲醇-甲酸(10∶[KG-*3/5]0.5∶[KG-*3/5]0.1∶[KG-*3/5]0.1)不同展开系统对色谱结果的影响,结果①与②展开剂条件对供试品分离效果均好,主斑点Rf值适宜,故选择①为展开剂。
  4 小结
  中药并头黄芩一般作为清热解毒药,主要用于治疗肝炎、咽喉肿瘤、肠痈、蛇虫咬伤、皮肤 感染、小便异常及跌扑损伤等; 蒙药并头黄芩可以清热、解毒、清“协日”,常用于治疗肝热症、黄疸病、牙龈肿痛、蛇虫咬伤和“协日”病; 藏药并头黄芩与中药的功用相同。并头黄芩是蒙医常用药,并头黄芩味微苦,性凉,有清 热、解毒、消肿之功效,内服主治肝炎、黄疸、肝热、肝肿大、牙龈肿胀、“协日病”等,外敷治疗蛇咬伤。临床上不仅单方用药,也用于复方中,如与红花、牛胆、茵陈、铁屑 (制) 、适量冰糖等制成散剂治肝热症。历史上并头黄芩药源一直以野生为主,多年大量采挖导致野生的并头黄芩资源锐减。随着现代医药对该药的需求逐年攀升,对该药资源保护也迫在眉睫。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东北三省许多地区均对并头黄芩进行了引种栽培,目前栽培的并头黄芩已逐渐成为市场商品的主要来源,但其质量和疗效参差不齐。因此并头黄芩的性状、显微鉴别、薄层鉴别等质量标准研究对其今后的开发利用及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莉莉.蒙药并头黄芩的化学成分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医学院,2010.
  [2]辛颖,白玉华,达拉胡,等.蒙药并头黄芩中 6 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J].中药材,2017,40(3):634-636.
  [3]唐栩,许东暉,梅雪婷,等.26 种黄酮类天然活性成分的药理研究进展[J].中药材,2003,26(1):46.
  [4]丹增彭措.晶珠本草[M].斯楞敖力玛译.嘎拉增审定.呼和浩特: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401.
  [5]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内蒙古蒙药材标准[M].呼和浩特:内蒙古科技出版社,1987:413.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卫生部药品标准[M].1998:16.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運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预测桑寄生“补肝肾 强筋骨”的作用靶点及相关信号通路 为桑寄生传统功效的阐释提供参考。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网络药理学在线数据库(TCMID)和《中华本草》搜索桑寄生化学成分 并筛选其活性化学成分。运用TCMSP数据库和Swiss 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活性化学成分的作用靶点。运用GeneCards数据库和O
期刊
【摘 要】 目的:研究西藏林芝地区藏族药王玉的药用和养生价值 进行矿物元素测定和物相分析。方法: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法(ICP-OES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法)分析。结果:藏族药王玉属于墨绿玉的一种 可作为藏族矿物用药;含40种矿物元素。结论:西藏林芝地区所产的藏族药王玉玉石中的磁石(Fe3O4)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产区 微量元素丰富 不仅可作为藏族矿物药 而且可用于养生用品开
期刊
【摘 要】 目的:观察查氏理筋推拿配合拉伸手法治疗臀中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臀中肌综合征患者6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 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查氏理筋推拿治疗 观察组采用查氏理筋推拿配合拉伸手法治疗。评估治疗前、治疗结束后、治疗结束后1月 疼痛VAS评分及血清IL-6。结果:与对照组对比 观察组治疗结束时VAS评分、血清IL-6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查氏理筋推拿配合拉伸手法
期刊
【摘 要】 贵州蜡梅属植物资源丰富 具有广泛的药用前景 如苗药铁筷子来源于蜡梅和山蜡梅的细根 常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本文对贵州分布的蜡梅属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综述 以期为蜡梅属药用植物进一步开发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蜡梅属;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Abstract:The Genus Chimonanthus Lindley, belonging
期刊
【摘 要】 目的:观察基于扶阳转枢理论应用健脾消痞颗粒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胃食管反流病脾胃虚弱证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 对照组予口服H2受体抑制剂治疗(雷尼替丁片或法莫替丁片);观察组予以健脾消痞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主要症状积分的变化 并统计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5%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2% 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
期刊
【摘 要】 目的:观察抱滚法配合特定功能锻炼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采取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 将 100例腰椎滑脱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腰椎牵引治疗加卧床休息 观察组采用抱滚法配合特定功能锻炼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腰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功能障碍指数(ODI) 评分 参照改善率(RIS)评价
期刊
【摘 要】 竹叶兰作为傣医常用傣药之一 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菌等广泛药理作用 临床主要用于解毒、治疗肝肾疾病及呼吸道疾病等。文章综述了竹叶兰的生药学研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以期为竹叶兰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竹叶兰;生药学;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Abstract:Arundina graminifolia Hochr as one of the
期刊
【摘 要】 目的:观察抗氧化贴剂对UV照射造成的皮肤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建立家兔UV照射皮肤损伤模型,治疗组于UV照射后分别敷贴抗氧化贴剂不同的时间,连续辐照、敷贴30d,观察皮肤变化情况,检测皮肤中SOD、CAT和MDA的含量。结果:治疗组红斑、水肿、出血、渗出症状较模型组出现得晚,且症状轻,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症状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SOD和CAT含量明显升
期刊
【摘 要】 目的:在藏药珊瑚通窍丸的原有质量标准基础上进行提高性研究,以期增强了本品质量的可控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羟基红花黄色素A进行了含量测定研究,并对其它有利于珊瑚通窍丸质量控制水平提高的指标进行初步探索。结果:高效液相色谱法能满足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测定要求,依据药典现有方法或通则进行的其它指标的测定也都能得出有指导性意义的结论。结论:珊瑚通窍丸中的羟基红花黄色素A能被以简便、可靠的
期刊
【摘 要】 目的:研究并完善藜芦的质量控制。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鉴别藜芦;采用HPLC法同时测定藜芦中虎杖苷和白藜芦醇的含量,采用Thermo C18色谱柱(4.6mm× 250mm 5μm),以乙腈为流动相A,以水为流动相B,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306nm,柱温30℃。结果:薄层色谱斑点清晰分离度较好;虎杖苷和白藜芦醇分别在0.2004~2.004μg、0.4056~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