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管理应以规范的刚性管理为主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教研版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1gwe52rg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学生管理的问题,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广大教育工作者也从未间断过积极地思考和努力地探索,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大力倡导,柔性管理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但在学生管理实践中,笔者认为学生管理还是应以规范的刚性管理为主。
  
  一、学校作为群体性组织本身具有刚性特征
  
  学生管理是发生在学校的教育行为,所以,我们应首先明确学校的内涵——学校是什么?教育学中的定义是这样: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教育的机构。作为机构它是由国家设置或允许设置的群体性组织,具有目的性,而任何有目的性的组织机构,都具有天然的刚性管理的需求,刚性管理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一点,无论是西方的《君主论》还是东方的《韩非子》都为其提供了足够的文化铺垫和理论支撑。因而,学校作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的基本单位,它本身就具有刚性特征。正如国家一样,要想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是要有法律、制度,以维持其正常秩序,保证各项事业有序进行。学校亦如此,它要求管理人员依据国法校规来创建一种良好环境,使各项工作活动有组织地按预设的目标进行,以确保计划有效执行,达到教育之目的。学生管理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生在学校的教育行为。因而,它必然以规范的刚性管理为主,这是由学校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
  
   二、教育本身具有刚性为主特征
  
  学生管理是以教育为目的,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我们首先要弄清什么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这是现代人对于教育的理解与共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受教育者即学生的自由与发展应在教育者规范的框架之下进行的,而且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学生最终是要被培养成为教育者和社会所期望的人,在这一施加影响的管理过程中,刚性管理是不言而喻的,更是毋庸置疑的,学校教育本身的内涵决定了学生管理必须是以刚性管理为主。
  
  三、管理本身具有刚性为主的特点
  
  管的本义虽为乐器,但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有新的解释,官即管理者,竹字头为竹板,官用竹板管使之顺从。管理的管本身具有管教和管理的意思,管教是约束并教导,管理是照管并约束。管理的理本意是“治玉”,与琢同义,即雕刻玉石、使成器物。这就是所说的:“玉不琢,不成器。”从字义中可见管理本身是以刚性为主的。学生管理具有管理共性,如:强制性、约束性、目的性、激励性,换言之,就是以规范的刚性管理为主的。
  现代管理学中的管理是以法規制度为中心的。凭借法规制度约束,法律监督,奖励规则等手段对被管理者进行管理,使之按照所期望的方向变化、前行。所以,上至国家,下至学校,任何组织都有维持其存在与发展的“法”,依法治国是基本国策,依法治校是时代要求,学生管理也要依据一定的法规来进行,其中最基本的法规是《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这样我们就要首先弄清楚“守则”与“规范”的含义。守则是共同遵守的规则,而规则是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纪律;规范是使合乎明文规定的标准。从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守则还是规范都是以刚性管理为主的。
  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个常用词句中来理解管理以刚性管理为主的特点。如:“严师出高徒”,严字体现出了刚性为主的管理。“刚柔相济”,刚在前,体现为主。“严慈相济”(新近公布的师德规范),严在先,言其重要。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我们强调班集体建设的重要性,班集体建设的起点是建立规章制度,有了制度,班级才能从最初个体的简单集合变为对每一个成员具有一些最基本要求的共同体,可见规范性的纪律是对学生进行教育进而形成自律的基础。
  诚然,我们也并不否认柔性管理的意义和作用,只是强调应以刚性管理为主,为主并不是全部,这才符合辨证的观点。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