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 中国式交友的思考

来源 :新潮电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ljgsdkl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年以前,无论是热衷LBS的观察家还是擅长SNS的移动互联网专家都有一个强烈的观点—交友在中国一定能赚钱,不仅是赚钱,而且是赚大钱。那个时候,在国内和交友沾边的互联网产品,充其量有个腾讯QQ,还有一个一直在资本端游走的人人网。曾经有不少业界堪称先知的预言者,早在诺基亚如日中天的时代,便明确告诉世人,有一天诺基亚会沉寂,取而代之的那个公司叫做苹果;而当iPhone漫天遍野的滥大街的时候,他们却又说,最后的天下是Google的。至于Google会不会在这场智能终端用户之争中拔得头筹,目前尚无定论,但姑且把他们的预言在此放一放—其实这篇文章并非是要写他们这些时代的观察者,但有这样的铺垫又是必须—如此才能说清楚,为什么“中国交友必赚钱”。
  提到交友,必然绕不过目前做得优秀的交友产品,微信当之无愧No.1。用周星驰在《大话西游》里的那句台词:真理永远都是废话。往往,在行业内讨论年轻用户需求时,答案不言自明—年轻人想交朋友,男生想结交漂亮的女生,女生想结交高大的阳光男。于是,现在可见的产品中,无不使出浑身解数,从位置上、照片上、语言上,使人与人之间能迅速地找到彼此并且便捷的产生沟通和交流。无论是QQ、陌陌、微信还是其他交友方式,都摆脱不了一个固定的模式,陌生的人们在看到某个人账号的时候,只能通过一个豆腐块大的照片、或者他(她)在个人简介中寥寥几句的文字描述来决定自己是要继续观望还是主动出击与他(她)交往。试问这样方式开始的交往又有几分诚意,总不能说所有的相识都是源于真爱缘分上天注定吧?所以说,不是陌陌、微信让大家开始游戏人生、轻慢男女关系,而是这样的相遇方式催生出了陌陌这类“约炮神器”的作用。两个素不相识的人,通过位置搜索迅速锁定对方,简单交流即可展开下一步动作,这,是不是挺像O2O(Online To Offline)的一种?
  静下心来想想,你有没有想找一个人坐下来好好聊聊天的时候?找一个不认识的人,聊聊工作生活里不开心的事情,反正他过去不在你的圈子里,现在和未来也都不会跟你有交集。有没有厌烦一打开微信就被各种明星和公众账号推荐,有没有反感一打开陌陌就是无数认识不认识的人跟你说“嗨,晚上去哪玩?”我们在做用户推演的时候,把这种类似于Soulmate的交流方式称之为深度交友。交友分很多种类型,面对面是一种,精神交流也是一种。每种交友形式的存在都是合理的。十年前,我们在互联网上交友的时候,交友圈是辐射式的,我们周围有一小撮我们认识的人、亲密的人,然后我们渴望认识更多的人,但是在十年后,我们却开始了收缩式的交友。有许多话不愿意所有的朋友都看见,有许多事情不愿意所有的朋友都知道,有些事情想跟A做,不想跟B做,有很多时候想有B陪伴,而不希望C在场。再加上微博无意中的推波助澜,用户完全无法控制自己的信息出口,隐私被一次次转发和曝光,毫无节操而又不被限制的传播。于是Path出现了,私密社交这个词第一次登上了移动互联网的历史舞台,只有50万用户的Path轻松完成了两轮融资。新浪微博为了遏制挡不住的3亿用户退潮,有了密友、微友;阿里在淘江湖之后,出了湖畔。这都说明,人们越来越需要有安全感的精神交流。我们可不可以做一个真实的、有情感的、能够让精神互通的人聚集在一起的交友产品?讽刺的是,其实这就是社交最开始的初衷啊。
  我们在预想的初期,转换了思路,不是为用户提供私密社交的服务,而是告诉用户,你要遵循我这里的社交规则,而在这样的规则下,你交到的朋友就是你想认识的人。泛滥等于低成本,低成本的交友能带来关系市场的繁荣,但是繁荣过后,往往只剩下泡沫。所以,第一步要做的是增加交友的成本,这个道理跟内容筛选一样。新浪微博的异军突起带来了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大量无效信息的推积是这个时代的必然副产品,于是新的行业诞生了,从海量信息里为你挑选有价值的内容呈现给你。同理,我们现在增加成本要做关系筛选。让那些无关人等远离你的交友圈。第二步,全面的展示和记录自己,给你的Soulmate付出高成本认识你的理由。告诉他们,你喜欢看什么书、听怎样的音乐和电影,甚至有哪些小习惯小爱好。不是每个人都有成为意见领袖和思想者的天赋,不过没关系,你不用写那些长篇累牍的Blog,你要做的只是把你在微博、豆瓣、人人或者其他任何你喜欢呆的地方的生活同步—敲击一下键盘,一个鲜活的、立体的你跃然于网络中,你的照片不再是别人认识你的惟一原因,也许只是因为你也喜欢弗洛伊德,他就想认识你。
  第三步,保持不同于萍水相逢的长久的关系,并且可以将自己打上鲜明的烙印以吸引更多同质的人在一起。这涉及到产品形态的问题,目前我们知道在无线端建立联系的人们会比PC端的关系更长久。这个结果有很多原因,比如说,手机端随时可被联系到、手机一对一交往体验更完整等等。
  现在剩下的问题就只有一个了,柏拉图式的交友到底符不符合中国的国情?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中国各方面的飞速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精神交友的追求总有一天会爆发,而如果在这一天到来的时候,有一个蓄势待发的产品适时出现,不难想象,会不会是又一个Facebook的时代来临呢?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