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掉的人生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flytekmi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笔者翻开《小小说选刊》时,立即被《壶碎》这个标题吸引,我想知道壶碎过后发生了什么。这篇小说描述了一个极其简单的故事,一位爱书的先生某日无意间打碎了教授的紫砂壶,教授只是笑笑,一只茶壶,无关紧要,多年以后却得知,那只被打碎的茶壶是制壶名家顾景舟的作品,价值连城。从此以后,教授不断地关注着紫砂壶的拍卖行情,那把碎了的壶不断升值,他的人生却在不断贬值。于是他变卖了父亲留下的所有书,换回几十万元,却远远抵不上那一只紫砂壶,教授从一个知识分子变成了一个愤怒的老货。
  本篇小说的作者李敬泽先生是著名的批评家,他对于生活和社会有着理性而又深刻的思考,因此他的作品当中蕴含着丰厚的哲理。在《壶碎》这篇小说当中,同样反映了作者对于当下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本文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设置都很简单。整篇小说就是围绕着一个“壶”而展开的,讲述一个壶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本文的主人公二十年前是一位爱书之人,二十年后成为了大学教授,受人尊敬。我们姑且称二十年前的主人公为书房主人吧。作者对于书房主人的描述很简单,没有刻意的形容,只是通过了他的一位朋友来反映出主人的形象。文章的开头写道:“某日,某先生访友。该先生平生不爱钱不好色,唯独爱书,访友为的也是访书。主人多的正是书。”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书房主人必定也是一个“平生不爱钱不好色,唯独爱书”的人,如此才能吸引一位爱书之人来他家里读书。当客人打碎了书房主人的紫砂壶时,主人就用一句“先生欠了我一把壶,日后要拿一瓶好酒来还”缓解了当时的尴尬气氛。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二十年前的书房主人是一个正直、宽容、坦然、不注重物质的人。
  那么二十年后呢?作者用了一大半的篇幅来描写二十多年后的书房主人,也就是教授的生活情况,但却只用了五个字来形容他——愤怒的老货。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个“愤怒”,它表现出来的是教授对于生活、对于社会,甚至是对于这个世界的不满,究其原因就是那一只被打碎的紫砂壶;而“老货”这个词也表现出了作者对于教授的不满,甚至是厌恶。为何因为一只破碎的紫砂壶教授成为了“愤怒的老货”呢?这一切皆因一篇关于谈制壶名家顾景舟的文章,文章里谈到了顾先生的紫砂壶价值上十万。于是教授开始找壶,当得知壶早已碎时,他的心“被人攥住了”,于是他的人生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教授开始变得物质,什么都要用钱来衡量,甚至是那一屋子的书。当他发现那么多的书还不如一只壶时,他喃喃骂了一句“骗子”。
  在这篇小说当中,作者还提到了三个人物:某先生、教授的父亲、顾景舟先生。对于这三个人物,作者的描述都很简单,但他们的形象却一目了然。作者直截了当地告诉了读者某先生是一个“唯独爱书”的人;教授的父亲是一位老教授,虽然身处国外,但依然秉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优良美德,并没有把顾景舟的壶放在心里,在他眼中那只是一只壶而已;顾景舟先生专注于制壶,他的脸“静如秋水”。这三个人物在文章当中虽然只是被作者一笔带过,没有作详细的描写,但是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即与二十多年后的教授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在这篇小说当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对比。作者将二十年前的书房主人、某先生、教授父亲、顾景舟先生分别与二十多年后的教授进行对比。这四次的对比所要反映的目的在于揭示二十多年后的教授的丑陋。仔细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四者有一个共同特点:专注于自己的爱好,对于世俗没有过多的追求。因此他们没有像教授那样注重钱财,也没有像他那样愤世嫉俗,他们在读者眼中是四位坦然生活、醉心于自己所喜爱的事业、没有过多杂念的先生,他们如同一汪泉水般纯净、自然、美好。
  作者作为一位批评家,通过这篇小说,所要表现的正是在当下这个社会里,越来越多的人变得物质、变得贪婪。这正是为什么大多数人们认为自己生活得不幸福。他们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地追求着物质生活带来的快感,不断地和别人做对比,因此,这样一群人总认为别人生活比自己幸福,可他们却不会抓住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永远追求自己得不到的东西。作者在批判这个社会变得越来越物质了,人们缺少了精神上的熏陶。正因为如此社会上才会有那么多的房姐、房叔、表哥等人物的出现,才会有那么多的姑娘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才会有那么多的贪官被抓……当一只空水杯摆在面前时,人们都说那只是一个空水杯;当里面装满牛奶时,人们都说那是一杯牛奶;当里面装满花生油时,人们都是那是一杯花生油;当里面装满矿泉水时,人们都说那是一杯矿泉水;当你把它倒空,它依然是一个空水杯。人生就如同一只空水杯,水杯是什么形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里面装的是什么。当你用精神和信仰来填充你的人生时,你是快乐的、幸福的;当你用物质来填充你的人生时,你是悲哀的、凄凉的。正如小说当中的教授,当他还是一个爱书之人时,他生活得很快乐,不仅成为了大学教授,而且“抬望眼便是千里万里的锦绣”;当他变得物质时,他的人生都跟着那只壶一起碎了。
  小说的最后,作者写了这样一句话:“看着他,心里只是无端地觉得好,好的心酸。竟无话可说了。”在这里作者表达了对于教授的怜悯,一只壶而已,竟能让教授的世界观转变,竟能让他的人生崩塌;作者也感到无奈,一个人若不能经受住物质的诱惑,那么,即使他再成功、再受人尊敬都有可能从此走向欲望的深渊,无法自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没有世俗的欲望,没有对于物质的一味追求,又有什么能够打垮我们的人生呢?
  [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
  【附】
  壶 碎
  李敬泽
  这个故事忘了是谁告诉我的,酒桌闲扯,很多话原本无主。
  话说,一位老先生,其名甚响,不过这故事与他名姓无关,姑且称之为某先生。某日,某先生访友,该先生平生不爱钱不好色,唯独爱书,访友为的也是访书。主人多的正是书,环滁皆山也四面书柜,某先生一柜一柜看过去,忽蹬梯忽俯地,直把人家作自家,差不多忘了还有主人在。
  忽然,哗啷啷一声脆响,正所谓银瓶乍裂水浆迸,某先生差点从梯子上掉下来,定睛看时,碎了一地的是一把紫砂壶,想是方才抽书忘情,将书柜里摆着的一把壶拂落下去。   这时,该先生才想起主人,抬起眼,只见主人微笑:
  “先生欠了我一把壶,日后要拿一瓶好酒来还。”
  宾主相视一笑。主人顾自取了笤帚簸箕扫去碎片,先生顾自看书。
  那一日,宾主尽欢。临去时,漫天大雪。
  如此而已。
  此事发生在二十多年前,1991或1992或1993年。书房主人年近四十,在大学里教授已是正的,啸傲江湖、踏花蹄香,抬望眼便是千里万里的锦绣,一把壶岂足挂怀。
  转眼又是数年,某日,教授闲翻杂志,见一篇文章谈的是制壶名家顾景舟,也是一时无聊,信马由缰往下看,看着看着,教授坐不住了。
  忽想起,那把壶,原是有题款的,正是顾景舟制。
  站起来,几步冲到书柜前,书柜在书也在,壶自是不在了。教授想了想,拿起电话,拨通了,劈头就问:那壶是怎么回事?
  这是越洋电话,打给他父亲。教授的父亲也是教授,老教授正随着老太太在美国的大儿子家住着。多少年后,老爷子归天,众弟子发一声喊,一拥而上,把老爷子抬成了文化泰斗,回忆文章连篇累牍,老爷子被描得白衣胜雪,活活就是最后一位民国大师;其实,老爷子的大学只在民国上了一年,剩下的全在新中国。退休后一屋子书留给了小儿子,住到美国去,主要爱好就是推个小车在社区里转悠,把邻居扔出来的沙发电视什么的搬回家,收拾得干干净净,先是藏于车库,渐渐竟登堂入室。大儿子力陈中美文化之差异,苦求老爹入乡随俗,由着美国人败家去,老爷子只作没听见。
  话说那日,小儿子半年不来电,夜半三更冷不丁电一下,不问苍生问鬼神不问爹娘问茶壶,老爷子半天没醒过神来,胡天胡地想不起这一壶是哪一壶,最后把“紫砂”、“宜兴”、“顾景舟”凑到一起,老爷子才忽然想起——那是“文革”期间,去宜兴出差,朋友送的一把壶。
  放下电话,教授只觉得一颗心被人攥住了,是了,必定是了。当日打碎的原是一把顾景舟的壶。这一年,据杂志所说,这把壶值三十万,而教授的工资也不过每月三四百。
  教授一屁股坐到天黑,长叹一声,苦笑。又能怎样呢?难不成再找人家赔壶?罢了罢了,也是命该如此。
  然后,就到了2013年,教授老了,这些年他过得不好,很不好。他成了一个愤怒的老货,恨官员、恨知识分子、恨富人、恨穷人,恨这个世界和世道,这个世界从他手里骗走了一把壶,谁能想到,一次微小的碎裂事故原来竟阴险地埋伏着漫长无底的坍塌。他忍不住,他一直注视着紫砂壶的拍卖行情,那是迅速上涨的水,眼看着就从脚底漫过了头顶,他身处寂静的海底,星沉海底当窗见,而教授只见到高远的海面上漂着那把壶,顾景舟的壶。那把碎了的壶不断升值,他的人生在不断贬值,直到变成沉在海底的一粒沙子。
  他已经很多年没见过某先生了。
  父亲留下的书,他卖给了潘家园一个书贩子,拿到了一笔钱,几十万吧,还算是钱。在空荡荡的书房里看着那堆钱,他忽然想起,那些书其实还远远不值那把壶。
  “骗子!”
  他喃喃骂了一句。
  那日,我在宜兴,微雨中访吾友葛韬陶庄,看各种壶,忽抬头,见墙上一帧旧照,一位老先生正在治壶。
  清瘦,身着旧时工装,凝神注目于掌中壶。
  心里一动,扭头看葛韬:
  这,是顾先生?
  是啊。
  哦,这就是顾景舟。
  顾先生的脸,净如秋水。看着他,心里只是无端地觉得好,好得心酸。
  竟无话可说了。
  (《小小说选刊》2013年第20期)
其他文献
大凡优秀的诗人都能正视民间疾苦和人类苦难,并由此滋生悲天悯人的诗意情怀。否则,就不可能写出真诗而成为真正的诗人。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所以称为“诗圣”“诗史”,是因为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的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他写诗大多是反映当时民间疾苦,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苦难诗人”。在中国当代诗坛,众多诗人继承我
期刊
近两年来,图文转换成为高考一种热门题型,全国课标卷也用图文转换代替了多年常考的仿写语句,需要引起考生的注意。图文转换看似只是表达形式的相互转换,其实涉及准确、生动、简明、连贯、得体、修辞等诸多考点,综合考查考生描述、压缩、概括等各方面的能力,更涉及考生观察社会、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综合表达能力。为使考生在复习备考中有更强的针对性,我们从考生在图文转换中的易错点进行分析,以期考生能就此有更大的突破。
期刊
上网查找有关庄子的俄语资料,不期发现一组有关庄子的诗。翻译成汉语如下:  究竟谁是蝴蝶,谁是老庄?/是谁在做梦,生活在梦乡?/难解难猜!我从小弄不明白!/我只想把姑娘跟吉他区分开……说蝴蝶会做梦,并非事实。/说老人梦中飞,亦属玄虚。/说世界做梦,那倒是很有可能,/我们岂不都和庄子与蝴蝶相同?  诗歌语言简洁明快,笔触娴熟老到,耐人咀嚼与寻味,若非熟悉庄子的作品,很难写出如此神态超然的诗篇。  我急
期刊
在浩如烟海的诗歌文本当中,能读到一首让人眼前一亮的诗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这诗在你的眼前亮过之后,还能够让你的心隐隐作痛,那更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疼痛是记忆的内核,人类总是对疼痛保持着深刻的记忆,这应该是人的本能的一种反应。诗人们常常将疼痛融入在诗行之中,试图让读者产生疼痛感,从而引发回应和共鸣。有些诗人一生都做不到,尽管写了很多诗,但读者一首也记不住。有些诗人一首诗足以俘获你的心,让你时常
期刊
烟花三月,没有下扬州,只一路北上,抵达在北京的鲁院,与草木在一起。一个人,走遍院子的每一个角落,安静极了,听得见阳光落地的声音。  这个院子,就是一个世界,这么小,也这么大。  轻轻踏在大地上,一步一步,踏稳了走,放慢了走。每一棵草木都在春阳中舒缓呼吸。  小院花欲燃,“燃”不单是梅的红艳,更是一种奔放热烈的开放姿态。白玉兰也在燃,花瓣舒展,花香浓烈。  悄悄靠近一棵玉兰树,看看她,也让她看看我。
期刊
余显斌,从他的那本《紫藤花影》来看,绝对是一个孩子王。作为中学语文老师,他已经出版过十多本文集专著,这样的中学老师,为数不多。我曾经很羡慕朱自清做中学老师的时代,感觉那时的中学也是卧虎藏龙的。今天,当一切从分数出发的时候,如余显斌这样,潜心治学写作,认真教书育人,能够独树一帜,产生一定影响的中学老师,非常稀少。而这样的老师,是中国基础教育未来的希望。  《青春盛开的早晨》,没有说教的口吻,而是用俏
期刊
不知道大家是否也有同样的经历,不需要打车,出租车总是频频出现,一旦有急事打车,望眼欲穿也看不到空车,即使偶尔路过的空车也对你视而不见。  还有准备乘坐公交车,快到站点就看见自己要上的那一路刚好出站,你会加快脚步甚至一路小跑却赶不上;可有时在站台等了半天也等不到你需要的那路公交车,而不适合你上的车一辆接一辆地过。你可能会琢磨,还需要多长时间呢?于是就根据站点的人数多少加以判断。然后呢,仔细研究站牌的
期刊
【训练目的】  本单元的课文是中外人士的精彩演讲,读完这些演讲稿,无不被他们的内容及其表达的情感和掷地有声的语言深深汲引和打动,激起了我们演讲的兴趣。选文作者无不是优秀的演讲者,从他们的演讲稿来看,他们了解了听众是哪些人,听众的思想状况、文化程度、职业特点,以及他们的心理、愿望和要求。且演讲中心明确,观点鲜明;演讲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富有感情;道理一听就懂,听众一听就被吸引;能用充满激情的语言
期刊
中国是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和谐相处,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瑶族是我国一支古老的少数民族。据传,瑶族本是炎黄子孙,大约是在战国时期,为避战乱,他们的先祖从中原迁徙至南方的两广和贵州等山区生活,而逐步形成的一个民族。根据《盘瓠》、《渡海》和《长鼓》三个神话传说推断,瑶族先民曾是一支比较强盛的氏族,他们虽然历尽人间沧桑,饱经贫穷与磨难,但他们的血管里依然流淌着坚强与浪漫。瑶族著名诗人唐德亮与先
期刊
诗歌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成果,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位于祖国西北边陲的甘肃大地,多年来诗歌创作活跃,成就斐然,成为名副其实的诗歌大省。从1986年至今,已经有19位甘肃诗人参加了诗刊社举办的被誉为“中国诗坛的黄埔军校”的“青春诗会”。他们立足于西部大地,根植于民族传统,无限真诚地热爱诗歌,集体守护着诗歌理想,以不同凡响的创作实力和锐气,引起全国诗坛的广泛关注。生活在河西走廊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