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零件在随机应力和强度下模糊事件的概率

来源 :决策与信息·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HTC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论述并推导了零件在随机应力和随机强度下可靠度的模糊应力或模糊强度事件的概率问题及计算公式;零件在随机应力和随机强度下的一般模糊事件的概率问题及计算公式。
  一、零件在随机应力和随机强度下可靠度的模糊应力或模糊强度事件的概率表达
  设随机应力和随机强度的概率密度函数分别为和,其函数曲线如图1所示。
  由应力和强度干涉和概率密度函数联合积分法可以推得可靠度计算公式:
  (1)
  在随机应力和随机强度的分布密度已知的情况下,(1)式计算的零件可靠度是一个确定的数值。零件在随机应力和随机强度下的可靠度的计算可以转化为零件在随机应力和由随机强度决定下的模糊强度隶属函数的模糊概率问题。对(1)式经简单变换即可:
  由于(1)式中符合隶属函数定义区间,因此,
  (2)
  可以看出(2)式为戒上型(偏小型)隶属函数;将(2)式分别代入(1)式并进一步推得:
  (3)
  由此可见,(3)式为随机应力与模糊强度或者为随机强度与模糊应力所表达的模糊事件的模糊概率的可靠度的计算公式。
  二、零件在随机应力和随机强度下的一般模糊事件的概率问题
  零件在随机应力和随机强度下的模糊事件的概率,其概率密度为和,则功能密度函数为:
  (4)
  其中和表示影响零件强度和应力的各种因素矢量,Z为影响零件功能的各种因素矢量。
  对于(4)式可以提出如下三种随机强度和随机应力的模糊事件及其概率问题:
  即随机应力和随机强度相等的临界模糊事件};
  即随机应力大于随机强度的失效模糊事件};
  即随机应力小于随机强度的安全模糊事件}。
  对于模糊事件为对称型隶属函数;对于模糊事件为戒上型隶属函数;对于模糊事件为戒下型隶属函数。这里以线性隶属函数给出计算公式。
  这三种模糊事件的概率由勒贝格积分公式可得:
  (5)
  如果这三个模糊事件互补且完备,则这三个模糊事件的概率和應为1。
  由(5)式可知模糊事件的概率可以通过计算机仿真求隶属函数的数学期望。
  三、结论
  对于给定的随机应力和随机强度,在概率分布密度函数已知的情况下,零件的可靠度由应力—强度干涉模型给出的可靠度是唯一的,可以转化为相应模糊应力和随机强度或模糊强度和随机应力的模糊事件的概率所表达的可靠度,是分别由随机强度和随机应力的概率分布密度函数唯一确定。
  参考文献
  [1]王超,王金编著.机械可靠性工程.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2
  [2]王彩华,宋连天编著.模糊数学方法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其他文献
【摘要】集中供热采暖系统在国内当前的供热市场上已经很常见,成为了一种应用普遍、节能高效的采暖的新型采暖系统。针对集中供热采暖系统应用的广泛性,本文从对供热系统在运行中容易出现的故障进行论述,并随后给出几点相应的故障防治对策,供同行参考借鉴。  【关键词】集中供热采暖系统;运行故障;防治对策;分析  集中供热采暖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故障很多,常见的如供热效果不好、系统存在质量缺陷、管网施工不当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政府外债贷款既是一种债务,又是一种政府行为,必然会对各级预算执行带来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政府外债贷款弥补了我国建设资金的不足,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外
为更好实施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机制,加快批而未供土地处置,严禁新增以政府储备土地抵押融资行为,加快存量抵押储备土地依法解押并形成合理有效供地,自然资源部研究制定了《
期刊
2018年3月8日,绿叶2018年“智惠零售”启航盛典在江苏苏州召开,标志着绿叶C2F大平台时代正式开启.绿叶董事长徐建成、总裁李仙霖携绿叶公司全体高管、市场策略委员会委员以及
期刊
最近,工程机械再制造这个话题被广泛而热切地关注.在很多业内人士谈论有关“再制造”的种种问题的同时,很多人也投以质疑之声,他们认为“再制造”不过是一个噱头或者是在炒作
编者按:NY/T 918-2004由农业部于2005年1月4日发布,从2005年2月1日起实施.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加速推进.建设用地需求与土地资源可供量的矛盾将日益突出.若按目前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利用水平,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将更趋尖锐.而强化建设用地批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暂停参考逆周期因子之后,人民币汇率走强的主要原因是美元超预期走弱,向前看需要警惕已经与基本面指标分化的美元指数反弹。  逆周期因子是中国逆周期外汇管理的措施之一,阶段性的产物。针对逆周期因子的出现,市场本有争论,虽然它的出现避免“羊群效应”,但也被认为是增加央行调控的空间,并非是朝着清洁浮动的汇率机制方向改革。因此,逆周期因子的出现是纠偏的临时性的措施,而在市场对人民币汇率预期分化之后,逆周期因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