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研平台建设及实施模式

来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x_program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科学技术、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高校的战略重点,也是社会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切入点,鼓励并引导本科生参与科研以及创新活动逐渐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突破点,社会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
  而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活动是对个人创新能力的最有效的培养和锻炼,在参与科研创新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挖掘学生的科研潜能、拓宽其知识领域,延伸其专业技能,提高科学研究能力和综合素质。科研平台作为科学研究活动中各种支撑条件的优化配置和综合运用,包括科学技术研究平台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平台。包含实验和试验场地、科研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有形资源,以及人才资源、科研经费、信息、制度、环境等有形和无形资源。
  本文是指广义的科研平台。科研平台的有效建设将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一定的物质与实践基础。具体的实施模式分为校内科研平台建设和校外科研平台建设。
  1 校内科研平台建设
  在校内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大多是该学科或该专业比较领先且具有较高创新性的课题,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工作,能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用于科研实践当中去,感受到所学专业知识的实用性,从而调动其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在研究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学科间知识的联结与整合,拓宽理论基础,加快知识更新。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身知识的缺遗,不断对已有知识进行积累和补充。同时根据课题需要,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都要阅读大量相关英文文献与资料,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由于不同年级的同学在专业知识、实验技能、分析能力等方面的水平高低不同,因此应针对各年级制定不同的科研建设平台,通过不同的科研任务来实现他们科研能力的逐步提升。
  1.1大一学生
  大一学生刚进入大学,学习方式与高中时的完全不同,由过去填压式的学习变成了现在完全自主的方式,使得很多刚进校门的新生会很不适应这些改变,这需要学生主动调试自己的学习方法,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因此对大一新生开展科研活动,①作者简介:王新灵:女,博士,讲师。主要任务是让他们了解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基本设施和设备的使用方法,并指导他们通过学校的数据库查找中英文资料。
  1.2大二学生
  大二学生已适应大学生活,并具备了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思维活跃,接受能力也较强,但是要达到独立科研的能力还需一个过程。因此对大二学生开展科研活动的主要任务为:指导老师帮助学生建立科研型的思维方式,让大学生形成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同时让他们进入实验室参加一些科研课题中的分析测试工作,训练初步的动手能力,熟悉常用的实验仪器设备,熟练掌握基本的分析测试方法,并根据个人特长与教师的研究方向确定自己的实验方向,并能通过查找、阅读文献形成自己的观点并简单设计实验方案解决问题。
  1.3大三学生
  大三学生知识结构较完整,思想上比较成熟,因此对大三学生开展科研活动的主要任务为:参与教师科研课题中的某一个分支较完整的工作,或协助大四学生和教师完成自己所在实验方向的实验内容,初步形成科研思路。
  1.4大四学生
  大四学生经过前面三年的科研训练,已初步形成了科研思路和能力。因此对大四学生开展科研活动的主要任务就是做好毕业论文。学生既可以根据文献提出自己的课题思路,也可以做教师的科研课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查阅资料、选题、实验设计、实验实施、分析数据、论文写作等锻炼,对学生的科研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 校外科研平台建设
  开展多种形式的大学生科研活动,是培养与提高大学生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学校除了在校内搭建科研平台,也应该拓展渠道,在校外给学生提供条件去科研锻炼,具体如下。
  2.1参观培训学习
  科学在发展,时代在前进。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熟悉所学专业的用途,明确学习目标,学校可以积极联系本地区知名企事业单位参观学习,带领大家走进实验室、车间,这样的零距离按触,让他们更充分、更直观地了解科学研究,增进研究探索化学文化的兴趣。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培训,深入一线去感受知识的用途。同时,引导参加各种学术报告会、讲座或讨论会等等。这些活动有助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科技领域,有利于在学生中间形成讨论科学技术问题的氛围,对于提高科研的热情,造就良好的育人环境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2.2暑假实习
  针对大学生暑假时间较长,学校应鼓励并积极帮助学生联系到外校、工厂、科研部门、实习基地参加科研实践活动,使学生更早的接触到更多的学术思想和研究风格,培养他们独立学习和研究能力。或组织大学生深入社会、经济生活,进行科技问题为主要内容的调查研究工作或公益活动,积累工作经验,并尽早调整自己以适应社会的需要,非智力因素也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如果本校教师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也可以给学生提供很多科研实践的机会,由于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尚不完全具备,因此可以从辅助工作做起,几个学年的累积可以使学生毕业就业时轻松越过“工作经验”这道坎,并且累积的经验也足以使学生胜任该项工作,用人单位对于这样的学生自然也是欢迎的,这也减轻了学生的就业压力。
  2.3就业前针对性实习
  针对性的安排学生进行就业实习,根据学生的特点与专长,制定详细的规划安排其进行各类岗位的实习实践。提前进行其职业素养的培训与培养,重点应放在职业规划、职业心理、团队精神、协作精神等实际工作素质培养方面,引导其在实习过程中建立初步的职业意识,包含成本意识、创新意识、团队意识、质量意识、流程意识、管理意识等。在实习过程中引导、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自我启发,并针对每个学生进行就业规划,增加学生对就业的自信心,为学生更好地走上工作岗位提供帮助。
  总之,学校各部门应积极地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科研平台,提供各种科研实践锻炼的机会,将大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纳入到有组织、有计划的实践教学过程之中,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適应社会的发展。
其他文献
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系统是学校重要的信息服务设施,为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提供帮助。本文从硬件设施管理、软件系统的维护管理、网络环境等三个方面对图书馆网络管理安全
三年多来,无锡(藕塘)职教园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五城五园”战略目标,高举职教大旗,理顺园区体制,突出工作重点,狠抓目标落实。目前,职教园区首期2平方公里启动区已基本建成,园
摘 要:随着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骤然增加,我国整体就业环境较为严峻,就业问题比较突出。本文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入手,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面对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及日常工作,对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提出了笔者的经验及做法。  关键词:拓宽 高校毕业生 就业门路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6(a)-0016-01  1 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