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ng_zai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现代教育技术在导入新课、课堂重难点教学、实验课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加知识密度五个方面的应用进行阐述,详细分析了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中学生物;课堂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4-096-1
  一、创设真实情境,精心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该联系实际创设真实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在上课时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事半功倍。然而传统生物教学仅仅靠简单的挂图、色彩变幻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显然是很不够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课上播放与本节课有关的动画、录像、图片、声音等,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尿的形成和排除”时,如果不利用多媒体课件,学生就很难想象出肾单位是如何工作的,教师讲起来就会很生硬,学生就会没有兴趣,通过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生动的把尿的形成和排除过程展示给学生,学生对这个知识点会一目了然,很直观,学会了学生也就有了兴趣。通过这些短剧或影片的播放,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这些生动有趣的情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其献身科学的精神。但要注意,短剧播放要短而精,切不可占用太多时间。
  二、利用多媒体突破生物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认知能力和思维有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学难点也较多。多媒体课件使教学难点更易突破。
  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直观教学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在生物课堂,让学生接触尽量多的生物资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在《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一节教学中,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的威胁是一个重点,我为了讲清楚这一部分内容,就从网上收集了大量的珍稀动植物如藏羚羊、白鳍豚、扬子鳄的图片、电影资料和发生在它们身上的小故事,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一曲《丹顶鹤的故事》使学生深受感动,感情升华,学生从不同侧面接触教学内容,达到教学要求的同时,拓宽了知识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在“生物的进化历程”中,化石的概念比较抽象,化石种类不好掌握,我从网上收集大量的说明动物遗体化石如鱼的、大象的、蜻蜓的、三叶虫的等,同时出示恐龙蛋化石和动物脚印化石,播放化石形成过程及种类的视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下总结出化石的概念,并且印象深刻。
  三、实验课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对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帮助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最难以观察的是许多演示细节;还有难度较大的解剖实验,一些操作技巧,学生也难以掌握。借助電视录像片,恰当地应用特写放大、慢动作、图像滞留等手段,将实验材料与物像放大,将操作方法与程序适当放慢,以增加实验可见度,便于学生观察、记忆、理解、掌握。例如《显微镜的使用》《临时装片的制作》实验,如果让初一学生独立去做,学生普遍感到吃力。如何调节光圈对准通光孔进行对光?如何调节转动粗(细)准焦螺旋看到清晰的物像等等要点,学生很难掌握。如果采用边看录像边板书操作要点,指导着学生进行实验,这样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各种教具、学具、投影、电影、录像、录音等媒体,集声、光、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我在教学《生物进化》一节时,采用多媒体计算机多维图像处理技术,模拟鱼进化成两栖动物的变化过程,用丰富、生动、连续的画面表现出来,从而激起学生德行系兴趣,使学生展开鱼是怎样进化成两栖动物的想象。又如:在讲心脏有关知识之前,教师先出示一段心脏的3D模拟动画,3D心脏模型做旋转运动,通过模拟电镜技术,仿佛带领学生进入心脏的内部遨游,再配上“咚哒、咚哒”的背景音乐,很容易就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注意力也高度集中,进一步产生了学习的欲望。
  五、利用多媒体增大信息含量,增加知识密度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教给学生更多书本以外的生物学知识。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增大信息含量,增加知识密度呢?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众所周知,图形不是语言,但比语言更直观和形象,包含的信息量更大。动画又比图形更形象生动,利用文字闪烁、图形缩放与移动、颜色变换等手段,不仅容量大,而且速度快,效果更好。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一课的教学中,上课伊始,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画面:茂密热带雨林、炎热干旱的沙漠、冰雪覆盖的雪山、鸟儿飞翔的天空、多彩多姿的海底世界、鹿群狂奔的草原,从而引出课题:不同的生态因素形成了如同画面上展现的各种生存环境,与此相适应的是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它们与生存环境形成一个统一体。其实在地球上的各个角落,都生活着形态万千的动植物。那么,这些动植物是如何与其生存的环境相适应呢?——这不仅加大了课堂的信息量,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课程的深入,我们还通过CAI课件,把学生带入草原上“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境;展现高原上气憾冰雪的奇松异木;沙漠里高大的纺锤树;挺拔的仙人鞭;冻土带中勇御贫瘠和寒冷的地衣、苔藓;水中舞动丰姿的海带、自由自在的单细胞藻类,以及红树奇特的生殖方式等。生动的形式、丰富的画面加大了知识的密度,增加课堂的信息量,这无疑为学生积累信息开拓了广阔的视野空间。
其他文献
师幼比不仅是许多国家和地区学前教育的质量认证指标,也是国际学前教育发展的质量监测指标。要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就需要提高师幼比,特别是实际在场的师幼比。$$ 师幼比是影响
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