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中学”公平与效率的实证研究——以K大学学生学业表现为例

来源 :教育学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wd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K大学2005-2009年连续5年的学生数据为例,从中学毕业生在大学的后续发展角度对超级中学的公平与效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K大学五年在全国2082所生源中学中可以标识出84所超级中学,超级中学平均占有本省K大录取计划的14.4%,是省内平均占比的9.4倍,其中占比最低的为省平均的4倍,最高竟达22.8倍。五年间超级中学占K大录取人数比例逐步由2005年的35.4%提高到2009年43.8%。在高考和自主招生两大录取机制下,K大录取名额向超级中学集中的情况持续加剧,各省中学间的均衡逐渐被破坏。来自超级中学的学生中,农村户籍比例远低于一般中学。另一方面,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在性别、户籍类型和录取类型相同的学生中,超级中学毕业生的学业表现与一般中学相比并未显示出明显优势。超级中学确实在应试以外的学习能力培养方面不够超级,其教育本身并未给其学生增添更多潜质。一流大学入学机会过度集中在超级中学,在损害各省高中发展生态均衡同时,也未能提高大学人才选拔效率。
其他文献
本文从康区(今甘孜藏族自治州)自晚清以来战略地位不断抬升的历史背景下,重点关注了刘文辉主康初期(1927年~1939年)的民族政策。刘氏在此期间实现了康藏划界而治和西康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