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物识道:《老子》道物关系浅析

来源 :华夏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ying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核心概念,历代思想家对其论述极多.而《老子》中对“道”的讨论,可以说是首开先河.陈鼓应认为:“老子之前的思想家关注的问题多停留在人伦物理的层面上,到老聃的出现才将思想视野从\'物\'的世界提升到\'道\'的领域”(陈鼓应:《论道与物关系问题(上)——中国哲学史上的一条主线》,载《哲学动态》2005年第7期).但正如《老子》书中所言: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十四章),(本书所引用《老子》原文均以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20年版为准.),人们对于道既看不见、听不见又摸不着.
其他文献
以“氯气的性质和应用”教学为例,通过真实生活情境创设,对一些理论性强,比较抽象的知识点做有效解读,提高教学效果,使化学教学生活化,激励学生学会用化学的眼光看世界,用化学的思维指导生活;倡导学生主动去探究生活,探求事物的本质,认识化学学科的核心价值.
“教育活力”需要回归教育本原,激发每个孩子的生命“活力”,给予其最合适的教育.作者尝试在中考复习课中采取措施,提升课堂“活力”:角色扮演暴露和放大问题,让学习主体体验新“活力”;小组合作展示,激发学生的原始“活力”;复习课也有实验,给课堂不断注入“活力”;和学生交心,适当心理介入,融入情感“活力”.通过实践发现效果显著,学生学有“活力”,学有成效.
为提升复习效率,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引入项目式学习拓宽初中化学复习课设计思路.开发项目“实验室卤水制盐方案的设计及优化”,结合古老的井盐生产工艺——卓筒井制盐,引导学生在实践探究与小组合作中,跨单元复习溶液及酸、碱、盐相关知识.为复习课如何有效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深度学习作了尝试.
以“物质及其变化”单元复习教学为例,围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探索内容结构化的教学.以“观铜之美”“说铜之态”“炼铜之法”“用铜之性”为教学主线,创设真实情境,提供思考材料,设置系列问题,实现人教版新教材第一单元核心概念和观念的关联复习,基于新课标,为新教材提供单元复习教学新方案.
确立项目“自制生理盐水”,规划4个子任务“定性认识生理盐水”“定量认识生理盐水”“自制生理盐水”“构建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思维模型”,引发学生思维进阶和迁移.项目融具体知识“溶质的质量分数及其简单计算”的学习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在“做中学”中培养学生的定量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对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学习理解,形成定量观和科学的物质观,发展“科学探究”“科学态度”“模型认知”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人类在对宇宙和地球的不断认识中,推动着科学的前进.本课题以科学家通过对石头的研究,了解宇宙和地球形成的奥秘为线索,创设了“天降陨石中铁元素存在形式探究”“喜马拉雅山脉沉积岩主要成分探究”“海中浮石火山岩探究”三个主题情景.学生在地质勘探的初体验中,认识地球和宇宙的奥秘,复习、强化酸的化学性质,体会酸用途,培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明确提出要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为学生创建线上线下、课上课下融合的“教、学、评一体化”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文章结合信息化教学相关的课题研究,针对高中化学中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关键环节,围绕实施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在教师和学生中展开调研,以期通过调研了解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对信息化资源和工具的具体需求,更精准地指导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为一线教学提供高效服务.
通过文本分析法对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中插图的数量、插图的呈现形式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插图的特点,同时也根据不同类型的插图形式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
高三复习备考中,围绕“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知识,创设物质制备、成分探究、性质探究、定量测定等实验情境,合理设置问题链,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内化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认识方式,提升学生自觉运用钠及其重要化合物性质解决化学实验问题的能力,发展“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关于文化素质教育的宝藏和资源,需要不断传承、创新和弘扬.n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增强大学师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和历史认同感.n2015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两次提到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成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