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也在不断地提升与发展,尤其进入后现代以后,信息技术的发展,也随之改变人们对健康的认知和理解,体育这种锻炼身体的有效手段,其价值最终必须体现在关注“人”和“人的自身发展需求上”。
[关键词]后现代 体育 价值取向
后现代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是一个继现代之后的历史分期,人们一般认为它起始于20世纪下半叶。“人类的价值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空間不同的时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有些是道德价值,有些是政治价值,有些则是文化价值,人类共同的价值体系正在形成,如同人类的共同利益追求一样,只有共同的价值体系,才可能保证人类共同的利益。”体育文化的价值亦然,它通过多元方式的并存,整合成一股积极向上的合力,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态度。后现代时期,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渴求更加强烈,体育的价值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体育的价值取向将会发生新的转移。
当人们在提到后现代课程时,几乎都会不自觉地想到多尔的建设性后现代课程观,甚至有人称其研究为“后现代课程理论的代表。”他首次提出了“4R课程体系,即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谨性。”后现代课程的“丰富性”不仅为课程的重构与确立奠定了基础。它体现着对人的选择权利的尊重。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体育的价值和功能,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地被修正,但是,不管怎样变化,体育的价值最终要回归到关注“人”和“人的自身发展需求上”。
以价值关怀为理性选择
体育作为人类的一种主客体相统一的实践活动,应该关注人的存在,重视人、尊重人、以人为本,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现实之基和意义之源。不可否认,现代体育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功利主义的泛滥和工具理性的膨胀,导致一些体育运动偏离“为人”的轨道,背离了“为人”宗旨,导致人性的迷失与堕落。表现在体育运动中就是为了获得最大的利益和最终结果,而不择手段,从而导致体育价值和功效的扭曲,在竞技场上,滥用兴奋剂、球场暴力、黑哨事件已司空见惯。奥林匹克运动追求的“和平、友爱、团结、进步、追求卓越、挑战极限”以及“超越、融合、共享、和谐”的体育精神,在一味追求个人至上和物欲横流的今天,其价值已经被蒙蔽和撰改。未来体育的发展必须以价值关怀为航标,通过对人的终极关怀和现实关怀,实现“为人”和“成人”的目的。
体育价值从工具性向文化主体性的回归
现代体育由于受到功利主义、个人至上和各种利益的驱使,其自身的文化与价值开始缺失和沦丧,潜移默化地被沦为一种工具——国家意志的工具、政治工具、商业工具、资本工具。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驱使国际经济一体化。这使得竞技体育的作用发生了重大改变,竞技体育要为人类的和平、相互理解服务,它是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的渠道,它也应该作为文化自身的发展与繁荣的主要手段。“基于体育功能的变化,体育作为增强体质的工具、国家权力意志的工具,政治工具的身份改变,体育将向文化主体的价值回归,即体育不再是学习、继承文化的工具,而是文化本身——体育即文化。”同时,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将会越来越关心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将以其文化主体的身份参与到丰富人类生活方式和内容、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的事业中来。这正是胡小明教授所说的体育“从生产到生活”、“从工具到玩具”、“从群体到个体”的回归。
身体的权利意志得到尊重
现代体育主要是处于对身体的控制和利用,休闲体育是对这种控制与利用的反抗,体现了对身体的权利意志的尊重。休闲体育具有自主性、自由性、自娱性、非竞技性和实效性等特征。休闲体育最大的特点就是个体的自主性选择。这种自主性完全不同于传统体育中对身体的控制与利用,是在身体没有约束、心理没有压力、以娱乐和自我感受为目的的体育活动。休闲体育更加关注个体的自身感受。传统的体育以科学和理性为标准,很少关注个体的身体和心理感受。休闲体育虽然并不排斥科技,它更加关注个体身体体验与感受。休闲体育是以休闲、娱乐、健康、游戏等为其根本宗旨的体育运动。它体现了一种体育文化的本质回归,对身体权利意志的尊重和对个体的主体性的关注。
超越时空界限的终身体育
终身体育是在终身教育理念下形成的一种体育思想。从思想层面看,它体现着对人身心的关怀,把对人的关怀贯彻到人的一生之中;从实践活动的层而上看,它所倡导的是为人的一生提供体育教育活动。从体育运动自身特点分析,终身体育是一种通过身体活动对人进行自我改造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必须贯穿个体的一生。另一方面,体育活动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技术,个体要正确地从事体育活动,必须接受正确有效的指导,加之体育活动的时空、场地器材等方面的限制,个体从事体育活动的内容就会发生一定的改变。终身体育是对传统观念的超越,与其说它是一种教育活动,不如说它是一种全新的体育思想、体育原则、体育理念。终身体育以尊重人的体育权利为出发点,它同样体现了对个体的关注与尊重,改变了传统体育的那种工具性、非文化性的特征,还体育自身以主体地位,表达了体育即文化、体育即生活、体育即生存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是祚来文化是一条河流,社会科学论坛,2008(12):101
[2]赵卿敏,课程论基础,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96
[3]卢元镇,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15~220
[4]胥英明,困惑与反思——后现代体育及体育课程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74
[关键词]后现代 体育 价值取向
后现代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是一个继现代之后的历史分期,人们一般认为它起始于20世纪下半叶。“人类的价值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空間不同的时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有些是道德价值,有些是政治价值,有些则是文化价值,人类共同的价值体系正在形成,如同人类的共同利益追求一样,只有共同的价值体系,才可能保证人类共同的利益。”体育文化的价值亦然,它通过多元方式的并存,整合成一股积极向上的合力,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态度。后现代时期,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渴求更加强烈,体育的价值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体育的价值取向将会发生新的转移。
当人们在提到后现代课程时,几乎都会不自觉地想到多尔的建设性后现代课程观,甚至有人称其研究为“后现代课程理论的代表。”他首次提出了“4R课程体系,即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谨性。”后现代课程的“丰富性”不仅为课程的重构与确立奠定了基础。它体现着对人的选择权利的尊重。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体育的价值和功能,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地被修正,但是,不管怎样变化,体育的价值最终要回归到关注“人”和“人的自身发展需求上”。
以价值关怀为理性选择
体育作为人类的一种主客体相统一的实践活动,应该关注人的存在,重视人、尊重人、以人为本,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现实之基和意义之源。不可否认,现代体育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功利主义的泛滥和工具理性的膨胀,导致一些体育运动偏离“为人”的轨道,背离了“为人”宗旨,导致人性的迷失与堕落。表现在体育运动中就是为了获得最大的利益和最终结果,而不择手段,从而导致体育价值和功效的扭曲,在竞技场上,滥用兴奋剂、球场暴力、黑哨事件已司空见惯。奥林匹克运动追求的“和平、友爱、团结、进步、追求卓越、挑战极限”以及“超越、融合、共享、和谐”的体育精神,在一味追求个人至上和物欲横流的今天,其价值已经被蒙蔽和撰改。未来体育的发展必须以价值关怀为航标,通过对人的终极关怀和现实关怀,实现“为人”和“成人”的目的。
体育价值从工具性向文化主体性的回归
现代体育由于受到功利主义、个人至上和各种利益的驱使,其自身的文化与价值开始缺失和沦丧,潜移默化地被沦为一种工具——国家意志的工具、政治工具、商业工具、资本工具。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驱使国际经济一体化。这使得竞技体育的作用发生了重大改变,竞技体育要为人类的和平、相互理解服务,它是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的渠道,它也应该作为文化自身的发展与繁荣的主要手段。“基于体育功能的变化,体育作为增强体质的工具、国家权力意志的工具,政治工具的身份改变,体育将向文化主体的价值回归,即体育不再是学习、继承文化的工具,而是文化本身——体育即文化。”同时,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将会越来越关心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将以其文化主体的身份参与到丰富人类生活方式和内容、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的事业中来。这正是胡小明教授所说的体育“从生产到生活”、“从工具到玩具”、“从群体到个体”的回归。
身体的权利意志得到尊重
现代体育主要是处于对身体的控制和利用,休闲体育是对这种控制与利用的反抗,体现了对身体的权利意志的尊重。休闲体育具有自主性、自由性、自娱性、非竞技性和实效性等特征。休闲体育最大的特点就是个体的自主性选择。这种自主性完全不同于传统体育中对身体的控制与利用,是在身体没有约束、心理没有压力、以娱乐和自我感受为目的的体育活动。休闲体育更加关注个体的自身感受。传统的体育以科学和理性为标准,很少关注个体的身体和心理感受。休闲体育虽然并不排斥科技,它更加关注个体身体体验与感受。休闲体育是以休闲、娱乐、健康、游戏等为其根本宗旨的体育运动。它体现了一种体育文化的本质回归,对身体权利意志的尊重和对个体的主体性的关注。
超越时空界限的终身体育
终身体育是在终身教育理念下形成的一种体育思想。从思想层面看,它体现着对人身心的关怀,把对人的关怀贯彻到人的一生之中;从实践活动的层而上看,它所倡导的是为人的一生提供体育教育活动。从体育运动自身特点分析,终身体育是一种通过身体活动对人进行自我改造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必须贯穿个体的一生。另一方面,体育活动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技术,个体要正确地从事体育活动,必须接受正确有效的指导,加之体育活动的时空、场地器材等方面的限制,个体从事体育活动的内容就会发生一定的改变。终身体育是对传统观念的超越,与其说它是一种教育活动,不如说它是一种全新的体育思想、体育原则、体育理念。终身体育以尊重人的体育权利为出发点,它同样体现了对个体的关注与尊重,改变了传统体育的那种工具性、非文化性的特征,还体育自身以主体地位,表达了体育即文化、体育即生活、体育即生存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是祚来文化是一条河流,社会科学论坛,2008(12):101
[2]赵卿敏,课程论基础,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96
[3]卢元镇,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15~220
[4]胥英明,困惑与反思——后现代体育及体育课程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