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质类固醇局部粘胶膜封包引起柯兴氏综合征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ky19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已知皮质类固醇激素经皮肤吸收可引起柯兴样改变和肾上腺皮质的抑制,故作用强的皮质类固醇激素软膏应用要加以限制,例如每周不超过50克。用不透气的胶膜封包更增加经表皮的吸收。作者报道一例用粘胶膜封包,每周仅用25克丙酸抓氟美松膏产生了系统性的副作用。

其他文献
作者报道一例双颊和耳垂部有大片疼痛性皮肤坏死的44岁女性患者,伴齿龈出血,证实体内存在狼疮性抗凝因子。皮损活检,显示真皮血管被含纤维蛋白和血小板组成的血栓阻塞,并且有红细胞外渗,轻度的血管周围浸润,但无血管破坏的证据,其改变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或血栓形成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所见的相同。前臂正常皮肤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可见基底膜带有IgM沉积,并存在细胞样小体。反复血小板计数轻度降低,高岭土部分凝血激酶时
期刊
近来报导由被刺激的多形核白细胞(PMNs)产生的活性中间态氧(OIs)能导致炎症部位的自身氧化性损害。氨苯砜能降低OIs的水平。
期刊
布鲁氏菌病皮损不常见,它们包括斑疹,斑丘疹、丘疹,猩红热样疹,疱疹,银屑病样损害,脓疱疮样损害,紫癜,结节性红斑和皮下结节。本文报告一例布鲁氏菌病有斑疹结节和紫癜性损害,皮肤活检示肉芽肿性血管炎。患者女性、29岁,生活在农村,每天接触奶牛和猪,入院前10天感冒未治疗。主诉发热、寒战、头痛、夜汗、关节痛。入院前2~3天小腿出现红斑,体检腋下体温39.2℃,小腿有斑疹、结节和红斑。
家庭主妇、食堂工作人员、水田农民、某些产业工人、泥泞地区的步兵等常需长期暴露于水中。这种长期暴露于水而引起的皮肤病常不归因于水对皮肤直接作用的结果,而归因于由于角质层的改变而引起细菌、真菌的增长,出汗障碍,“屏障”功能的减退以及增加了具有刺激性或致敏性化学物质进入皮肤的穿透性所致。
期刊
患者60岁,女,患扁平苔藓20年.发病后18年发现血清转氨酶升高,高丙球蛋白血症.体检:下唇和舌糜烂性损害,手掌、前臂、小腿、躯干部扁平丘疹,头皮部疤痕性脱发,甲营养不良.肝脾不肿大.实验室检查:SGOT95u/l(正常值<40),SGPT116u/l(正常值<53),硷性磷酸酶90u/l(正常值30~85),丙谷氨酰转肽酶80u/l(正常值<65),血清铁205μg/100ml(正常值65~17
本文报告一例65岁男性,患有发育不良性痣综合征(DNS)。自幼皮肤出现一些色素斑点,青春期增多,30~40岁时竟达几百个。损害特点为扁平或稍高出皮肤的色素斑,约2~20mm大小,其色素分布程度多不均匀,常呈棕褐色及粉红色的混杂小斑点。
期刊
在白血病、淋巴增殖性疾病、实质性肿瘤和一些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中,化疗药的应用正日益增加,其皮肤粘膜的并发症是常见的,虽很少危及生命,但可引起患者严重的忧虑(如脱发)、毁形(如色素沉着)和不适(如口炎);偶尔这些反应可预示有较严重的全身毒性。本文讨论各种化疗药比较特异的皮肤粘膜反应,并依其发病机理或形态来归类。
期刊
作者报告两个家族中四名脱发伴有严重佝偻病患儿,对骨化醇治疗无效。
期刊
有些系统性硬皮病的治疗方法虽有暂效,但长期效果不明或令人失望。Thivolet等于1975年倡用血凝ⅩⅢ因子治疗,经双盲交叉试验证实其疗效,本文报告长期采用ⅩⅢ因子的结果。本组86名系统性硬皮病患者,来自5个医疗中心,男18例,女68例。平均年龄53.214岁,均为系统性硬皮病,伴肢端综合征,皮肤广泛受累,波及上肢及面。其中80名有一个或多个脏器损害:食道53,心脏10,高血压9,干燥综合征4例。
肥大细胞增生症极大多数局限于皮肤,表现为色素性荨麻疹,但有些类型可累及内脏,持别是结节型和发生于成人者,症状可有阵发性潮红,粘膜肿胀,呼吸困难,腹泻和血凝异常等,而神志丧失则极罕见,本文报告一例,并复习有关文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