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山水画整体性精神探析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lphia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石涛是清初成果丰硕的艺术家,也是颇为著名的美学理论家。他在山水画笔墨技法的表现及创作上主张变革和创新,其山水画创作既充分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却又不会墨守旧有法规,敢于打破成规,使得他在山水画上的成就及精神指向独树一帜。今天看来这种关注到山水画整体精神的艺术创造,仍然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石涛 山水画性情 一画论 不似似之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大多是画家在凡世失意后自娱、消遣之余的自我校正,或生命轨迹被扭曲之后寻求的一种生命替代品,以这样的形式来移转在现实社会中受压抑的心境重新来选择生存的承受方式。画家多数放弃了物质世界的享受,而给自己建构一个安逸、舒适的微观世界自得其乐。
  一 石涛山水画的性情
  山水画的任务就是要表现和反映出自然的美并把它升华为艺术的美,而客观景物只是提供一种审美可能性,不同的画家才使这种可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石涛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他所熟知的自然景物注入了生命的意味,而正是这种意味,使无生命的自然形式变成了艺术的美。
  石涛能在山水画的创作和理论上有着划时代的成就,究其原因是他能深刻细致的体验生活,全面深入的继承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石涛在1666-1680年间一直生活在被历代著名文人和画家咏颂的宣城敬亭山,加之多次游历黄山等自然风光秀丽的山林,使他有大量的时间面对自然的奇峰异草、怪树云游,每日除诵经、悟禅外有更多的精力以一个艺术家的眼光观察和体验大自然的美,而且对自然山水的美也有透彻的了解。石涛对于自然山水客观美的发现,不仅是对自然景物春夏秋冬节气变化的了解,而且对自然山水变幻的规律性和丰富性有深刻的把握,这也使他成为自然山水美的确定者和构建者,其山水画构建的方式是在创作中多种表现形式的呈现。石涛成全了自然山水的美,反过来,自然山水也成就了石涛的山水画艺术,这种相辅相成、主客体协调统一的关系,是石涛山水画中把山水与人浑然为一、一气贯之、以气胜之的体现。山水画中自然的美与画家审美感受的完美融合,成就了其山水画的独创性,而画中又深得自然山水美的本性。这种来自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在山水美学范畴内表现出的方与圆、阴与阳、虚与实等,既对立又互补的山水形态,宣告着石涛山水画艺术进入一个新的美学阶段。
  而对于石涛而言,国破家亡带来的痛楚使之感触颇深。有着“金枝玉叶老遗民”起伏跌宕身世的他内心不能平静,反映在山水画中表现出了不为命运屈服的旺盛生命力。石涛的绘画受明代徐渭强烈抒发个性的大写意画风的深刻影响,他的山水画重视感受生活和观察自然且独抒性灵,不以再现前人意境和情调上的成就为满足,鄙视挪用古法。山水画创作以其精深凝练和个性鲜明的画风突破“四王”所表现的情感内容,对艺术形象的高度加工丰富了自然美的表现,其尚意又有法则的表现手法突破了固有的、旧的山水画程式而独创意境。他的山水画构图大多采取表现自然美最集中、最突出、最精彩之处的截取方法,有意的删除或省略无关紧要的部分,善于集中的、典型的突出自然美而之所以画面美感实足,这颇似电影艺术中常用的特写手法。他在发挥诗歌和书法入画的效用上,密切结合“似与不似”的形象表现方式,大胆革新并发展了中国画的笔墨技法。《泼墨山水卷》中充分发挥了水墨丰腴带来的怡情效能,独造情性,视觉冲击力极强。而《搜尽奇峰打草稿》构图新颖自然,笔墨恣肆潇洒,极尽丘壑变化,画中意境生气盎然,充满了昂扬的激情。
  石涛山水画中大量的题跋及诗文中也无不渗透着强烈的个人性情和独到的美学思想,其山水作品就是他所提倡的美学原则的印证,题跋和诗文不仅是画的补充和深化,也是石涛山水画性情的具体体现。《黄山图》中“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心期万类中,黄峰无不有……”的诗句,表明了他对自然山水的深切关照和对黄山独特情感的寄予。而事隔20年再重新审视此画时,又补充题记“画有南北宗,书有二王法,张融有言,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今问南北宗,我宗耶,宗我耶,一时捧腹曰,我自用我法”。由此可见,画充当了题记的依据,而题记正是他的山水画情愫的理论说明。画家陈衡恪一语指出破解石涛山水画的奥妙之法,即“欲寻石画之法门,当于其画端之题跋求之,庶可领悟而少得其梗概”。《淮扬洁秋图》是石涛定居扬州后的作品,画中描绘了苏北平原的景象,画面平远开阔,平淡中又不乏生气。整幅画在安详静谧中呈现一股天然的野趣,画的上部有一段文情并茂的长题跋,是追溯扬州的变迁和抒发自己的感慨,成为画面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山水画题诗与画面意境两者相得益彰,也无不体现其山水画之性情和独特的艺术主张。
  二 石涛山水画 “一画论”的内涵
  “一画论”是石涛《画语录》的中心论题,真实意义并非是指山水画创作的具体方法或技法,而是指创造艺术美的规律。即“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其认为“法于何立,立于一画”, 把“一画”和山水画创作的法则相联系,这是石涛对艺术本质认识的反映。
  石涛山水画“一画论”的哲学背景可以追溯到道家学说《老子》的“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论断所述,此论述有着中国文化的先验性。其中二是一的扩大与深化,又是一的自我体现方式和发展方向。传统文化中以“一”为原始基因,一分为二进入二元构成,中国山水画正是这二元构成的典型形态,山水画中不光要描绘出生命万物的生长过程,而且也要表达宇宙发展和变化的规律,这样可以使画家与自然山水之间保持一种相对的心理平衡。
  石涛的美学思想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土壤之中,孕育于中国传统哲学的母胎之中。传统文化强调人要知天命,要顺应自然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主张“天人一致,天人合一”。而承载中国文化精神的3家哲学思想所表现出的内在指向和文化心理感应方式各有不同,儒教代表了一种强迫性的道德选择,强调了“石为山之骨”,把骨气渗入画中,在山水画中形成醉境;道教代表了一种精神性的自然延续,崇尚“水为山之灵”,把灵气注入画中,在山水画之中形成神秘的梦境;而佛教则代表了一种生命的自我选择,指出“树为山之衣”,把灵气渗透于画中,在山水画中形成变化莫测的幻境。石涛的山水画创作以儒、道、佛3家的哲学为背景,在山水画的精神指向上是有其独特魅力的。他的山水画中所表现出的最深精神是一种深沉、静默地与自然和无限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的境界,他所描绘的自然对象都充满着生命的韵律,而他的山水画所阐释的境界却是静的,因为顺着自然法则运行的宇宙是虽动而静的,与自然精神合一的人生也应该是如此。他倡导的“一笔画”,就是强调作画要一气呵成、一气贯通。在他看来,山水画创作过程开始于画家对自然景物客观美的发现,经由画家高超的艺术加工和巧妙的立意构思而创造出艺术的美,最终物为我化而相互融合,这中间贯穿着一个根本的条件,就是“一画”,也就是画家在艺术创作的全过程中主观能动的反映,是艺术创作原动力和艺术想象力的体现。石涛画论中“一画”和一画之法概括了山水画创作中借物写心、物我为一、心手两忘的完整过程,同时生动描绘了画家在攫取自然万物、塑造艺术典型、表现自我的一种高度的艺术本领。
  纵观石涛山水画艺术的精神,最终要掌握“一画之洪规”,也就是要掌握把自然物象的美转换为绘画艺术美的规律和法则,就必须对客观自然有深入细微的了解。掌握自然之所以美的规律性,才能创造出艺术美。
  三 石涛山水画“不似似之”的精神指向
  “名山许游未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变幻神奇懵懂间,不似似之当下拜。”这是石涛山水画的一首题跋,意思是对自然山水美的表现,创造出的艺术形象,不能是如实的照抄对象,而是要通过概括提炼、调节和取舍,达到高于生活的艺术效果。可见石涛对那种目之所及皆无遗留的逼真表现方式是持反对态度的,而在他的山水画中也身体力行的实践着“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美学原则和主张。由此可以看出“不似似之”的美学要求并不是要艺术在似与不似之间求得自然景物与画家主体的平衡关系,而是明确规定“不似”是绘画艺术的落脚点,是绘画审美品评和创造艺术美的前提。
  中国传统的美学原则是以审美主体和自然客体既对立又相统一的辩证关系为基点,强调主体与客体合一,主体融入客体,客体没入主体,物我两忘,相辅相成,达到主客体之间的和谐。这与石涛的美学思想对应且在其山水画中得以实践,如“画者从于心者也”,阐述了接受画家内心意向指挥形成的画,根源来自于心。而他的逻辑出发点就在于认为绘画虽然是借助笔墨来抒写自然万物,而最终目的却是陶冶自我情操,强调了艺术创作过程中必须要有画家对自然和生活的真实感受,对艺术的独特理解与表现方式,方能呈现山水画的独特性情与魅力。石涛山水画之所以有强烈的美的感染力,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就在于其寄寓着或是承载了他对艺术对象的强烈意念和感受。他明确地把山水画与创作主体的心联系在一起,强调了主体的意识与思维,注重情感在艺术中的主导地位和决定性作用以及这种情感与外在自然景物间的融合和统一。“画者,形天地万物者也”的观点,是石涛山水画创作实践的又一见证,他注重深入自然,以自然为师,以黄山为粉本,搜尽奇峰打草稿。强调对自然物象深入的了解才能达到在绘画表现时对自然山水意境的把握,从而尽善尽美的表现自然对象的美。指明了以自然对象为表现特征的绘画作品,只有画出了不似自然万物的艺术形象才算是创作,才算得上艺术,艺术美就蕴涵在“不似”之中。石涛的山水画创作从自然中来,有对客观事物的深入了解与剖析,但又高于自然物象本身。画中渗透了石涛本人的风格、学养和见解,其山水画是画家情感和意向的表现,是主客体的辩证统一。因此,石涛的山水画创作既是他对自然山水的认识活动,又有着意识上的能动创造。此种意味和石涛山水画精神指向都可以从《山水清音图》、《泼墨山水卷》、《山窗研读图》等作品中找到源根。此后,石涛从山水画的角度提出的艺术主张,都深刻阐明了自己的美学思想,同时也是对艺术本质问题的最好论证。
  从石涛一生的行迹来看,作为云游僧人的身份为他走访、游历四方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极尽饱览了中国雄奇秀丽的名山大川,开阔了视野和胸襟。石涛从敬亭山到黄山,在宣城15年的生活体验,时时玩味于山水之间、跋涉于丘壑之中、静观云海的幻化,都有着深入其境的观察和对生命的感知,这便使得他的山水画中有一种抑郁沉雄、笔墨洒脱的境界。同时又有一种风吹浪涌、地动山摇的气势。笔墨不拘成法、注重个性才情的表露、画之豪放,是历代山水画家所不及的。
  通过对石涛山水画的探析我们获知,山水画艺术最高也是最终的审美要求不是再现,而是表现;不是再现客观自然对象,而是表现出画家对所描绘的自然对象的独特性情与审美感受,创造出一个高于自然对象并融和了画家主体感受和意志在内的第二自然。石涛的艺术创作是建立在丰富生活基础之上的,其所画山水以自然为蓝本,画中所呈现出的艺术美,源于画家把对生活的感知与自然美巧妙结合而有意识的主观创造。
  四 结语
  要想取得山水画作品内在结构的连贯性与整体的协调关系,就必然要求画家情感的内在需要与自然山水美的结合是完整的。遵循局部服从整体、无序从属有序、宏观造入微观的造物方式,山水画中诗的意境与情怀才能尽情释放出来,而这其中画家精神、情感的内在反映往往会决定山水画的形式结构。因画家情感抒发途径的不同和绘画表现技巧上的迥异而常常会增加山水画作品的神秘气息,这些都需要在山水画的学习与欣赏中悉心体会方能领略一二。
  
   参考文献:
   [1] 张正恒:《中国画要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 郑朝、蓝铁:《中国画的艺术与技巧》,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版。
   [3] 周志诚:《石涛美学思想研究》,漓江出版社,1992年版。
   [4] 李万才:《明清中国画大师研究丛书——石涛》,吉林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作者简介:索启,男,1979—,陕西西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画教学与理论,工作单位:赣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其他文献
2008年7月底,李全所在的东莞市某木制品有限公司宣布倒闭,李全是负责搬迁处理机器的人。各搬迁公司的报价把他吓了一跳,一台小机器搬迁一次都要500元以上,最大的要3500元。厂里所有的机器搬迁完的话,最少要5万多元。他决定去搞搬迁,现在不少企业受金融风暴影响倒闭或者转移,而他们的机器设备不得不变卖、转移,这就少不了找到搬迁公司。  自己注册公司是肯定来不及了,再说他也没那个实力,于是他想到了去承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