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当不了“人民陪审员”?

来源 :廉政瞭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vs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一家军工企业的普通职工,平时爱参与法律活动。上月初,我在电视上看到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选拔人民陪审员的消息,其条件是“大专以上,政治上没有问题”,我自认为符合,便在武侯区所在辖区司法办填表报了名。4月5日,我到辖区办事,顺便去司法办询问情况。一位工作人员说,人员区法院已经定了,说罢递过来一张名单。在32名候选人中,有教授、官员、妇联主席、村支书、站长、人大代表等,没有我等工矿企业职工和普通老百姓身份的人。不满之余,我在电话中向武侯区法院有关人员提了意见,针对我提出的“不见面、不面试、不下来了解就这么定了,有失公平”等质疑,对方答应向上反映。两天后我在报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成都中院(选定的)403名人民陪审员中,博士7名,硕士22名,学士173名,大专181名,大专以上95%。注意吸收了社会不同行业、专业的各类人员,其中有人大代表26人,政协委员13人。”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落选,我只知道我的“人民陪审员”之梦算完了,但对选拔中的质疑没有完:比如文中为什么没有提官员多少名,没有提普通职工、居民多少名,却强调博士、硕士的“知识性”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代表性”?既然要求“大专以上”,又何来“大专以上95%”,另外不是大专以上的5%又是些什么人?……总之,对于这批人民陪审员的“广泛性、群众性、代表性”的说法,我有一种被“忽悠”的感觉。
  被“忽悠”了,你又能怎么样呢?思前想后,不知这次选拔是否设有相应的程序,既是“公开选拔”,为何我等一点知情权都没有?关于我为什么会落选的问题,我的结论是:我是弱势群体,收入低,空有一张大专文凭,当不了人民陪审员;我不是官员,不是学者,更不是人大代表,没有一点名气,所以只能看别人陪审。
其他文献
要是由电工换一个烧坏的灯泡,需要几个人?  答:只需要1个人,可是当你找他的时候,却总是找不到。  要是由评论家更换呢?  答:需要两个人。一个换灯泡,另一个在旁边指手画脚地批评。  要是由一个父亲更换呢?  答:需要3个人。他会命令妻子扶凳子,儿子打手电筒。  要是由文人更换呢?  答:需要4个人。一个咒骂黑暗,一个点亮蜡烛,一个缅怀光明,一个换灯泡(不一定能完成)。  要是南警察更换呢?  答
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日前,《北京晚报》与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联合进行了民意调查。该调查结果显示,近一半的市民不知道“七七事变”发生在哪一年,一成半的被访者不知道“七七事变”是怎么回事。这么一个结果透露并带给我们的信息,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更需要我们认真地分析一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对此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1937年7月7日,以炮轰宛平县城和进攻卢沟桥为标志,日本帝国主义
近年来,国家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相继出台《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等相
注重创新机制,着力理顺财政管理体制。一是推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一直以来,宁夏实行自治区直管县财政体制,注重健全政府间财政关系,做到调控与搞活相结合,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间
通过国家烟草专卖局资源配置改革试点,初报了贵州中烟、湖北中烟威宁点基地单元建设工作的开展情况,分析了试点工作开展的工作思路。
介绍了金昌市早熟菜用马铃薯复种糯玉米高效栽培技术,以为该模式的推广栽培提供参考。
没有哪一项改革像公务员制度的改革这样,一有风吹草动,就能牵动社会的敏感神经。人们对公务员的关注,实则是对中国行政成本的关注,对权力运行的关注,对自己所应该享有的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水平高低的关注。    “金饭碗”能持久否?    为什么近几年公务员招考持续升温?公务员稳定的“金饭碗”是原因之一。然而,公务员真的能够长久端着“金饭碗”而没有下岗之虞吗?   2004年12月,北京市下发了《关于做好北
介绍了棚室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包括选地、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合理施肥、科学防治病虫害、采收与包装等内容,以供种植户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