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免疫抑制方案对肾移植术受者CD4~+ Foxp3~+ 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dehu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不同免疫抑制剂方案对肾移植术受者外周血CD4~+ Foxp3~+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定群研究了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在本移植中心接受初次移植50例随访满1年肾移植受者,分为钙调神经蛋白抑制组(钙调神经蛋白抑制剂+吗替麦考酚酯+强的松)19例,其中环孢素组10例,他克莫司组9例;雷帕霉素组(雷帕霉素+吗替麦考酚酯+强的松)31例.另取20例行规律血液透析终末期肾病患者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的方法检测3组外周血CD4~+ Foxp3~+ Treg占CD4~+ T细胞的比例,比较各组间表达水平与不同免疫抑制方案的关系.结果 钙调神经蛋白抑制剂组、雷帕霉素组和终末期肾病组3组年龄、性别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钙调神经蛋白抑制剂组、雷帕霉素组2组冷缺血时间、HLA错配率、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和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雷帕霉素组和终末期肾病组CD4~+ Foxp3~+ T细胞占CD4~+ T细胞的比例均明显高于钙调神经蛋白抑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使用环孢素患者和他克莫司患者外周血中CD4~+ Foxp3~+ T细胞占CD4~+ T细胞的比例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肾移植术后服用雷帕霉素组患者外周血CD4~+ Foxp3~+ Treg占CD4~+ T细胞的比例显著高于服用钙调神经蛋白抑制组患者,提示雷帕霉素有助于诱导宿主对移植肾免疫耐受。

其他文献
老鼠乃“四害”之首。千百年来,谈及老鼠的形象,人们往往嗤之以鼻。谈及老鼠的所作所为,人们更是恨得牙痒痒。这从“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贼眉鼠眼、鼠目寸光、胆小如鼠等与鼠相关的贬义词句中不难读出。  也许是万般憎恶老鼠那猥琐、令人生厌的形象;也许是万般憎恶老鼠那四处打洞、四处啃食的扰民作派;抑或是万般憎恶老鼠那携带病菌,尤其是狂犬病毒的肮脏躯体。打小开始,我便对鼠过敏,提到老鼠,就鸡皮疙瘩抖落一地,对
期刊
患者女性,21岁,因"体检B超发现右肾包块20余天"于2008年7月24日入院.无尿频、尿急、血尿、腰痛等.体格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CT示右肾中上部可见直径约5 cm圆形肿块,与肾实质密度相近,增强后可见病灶不均匀强化,边界清楚.入院诊断:右肾肿瘤.于2008年7月28日行"右肾癌根治性切除术".术中未见肾门及下腔静脉旁淋巴结肿大。
期刊
上尿路上皮性恶性肿瘤约占全部尿路上皮性恶性肿瘤的5%.传统上该类肿瘤治疗的金标准是开放行肾、输尿管全长、膀胱袖状切除术,但传统的开放手术要经腰切口行肾、输尿管上段切除和下腹部斜切口行输尿管中下段及膀胱袖状切除术,需作两个较大切口。
期刊
我的名字叫美美,在我来到这个世上还不满两个月时,我就被送给别人了。  在新的环境里,我非常紧张,总是忍不住拉屎、尿尿,弄得家里臭烘烘的。不到几天,人家就烦了,要把我扔掉,那人一边把我装进纸箱,一边骂骂咧咧:“狗东西,脏死了,这里容不下你了,你还是到外面去自生自灭吧。”  我害怕极了,我的狗生才刚刚开始,这么快就结束了?我不想死,便苦苦地哀求:“别扔我,我会改的。”  人家根本就不理会我,巴不得馬上
期刊
胆管细胞癌根据解剖位置分为肝内、肝门部和远端肝外胆管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发生于二级胆管以上的末梢侧肝内小胆管,起自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占胆管细胞癌的5%~10%~[1]。
期刊
胆道恶性肿瘤(bile tract carcinoma,BTC)发病率逐年递增,临床发病隐匿,多数患者就诊时已为中晚期,失去了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机会,预后较差,手术切除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BTC的疗效,但5年生存率仅为1%~2%;且BTC对传统放、化疗极不敏感.如何提高BTC疗效已成为极为棘手的难题.目前该领域的研究除了加强其化疗敏感性~([1-4])外,对新方法、新技术在其治疗领域的应用已成为热门
期刊
临近新年,年过耳顺的姜大妈心里又泛起一波焦虑的涟漪。  她年年一人孤零零地过年,年年感觉格外冷清。今年秋后,她吞咽困难,想来时日不多了,就软磨硬泡让儿子一家回家过年,好让他们看看农村的新房,好留住他们的心。  国庆节,老塘村村民就搬进了新居。老塘村啥样?曲街弯巷参差不齐,老房新屋破旧各异,槐榆杨柳别扭不一,土里土气的。新塘村啥样?宽街直巷路灯华丽,座座别墅新颖精致,冬青墨松盎然吐绿,比城市还城市。
期刊
我国著名骨科学者、《中华外科杂志》第八届编委会编委、《中华骨科杂志》第三、第四届编委会总编辑郭世绂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11月19日在天津逝世,享年88岁。
患者男性,61岁.因右腹股沟区可复性包块6个月余,于2008年9月15 日入院.患者主诉起病初期有右下腹痛,近2-3个月症状有所缓解,但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仍有右下腹坠胀感,无恶心、呕吐和腹泻症状.体检:发育正常,身高170 cm,体重88 kg,偏胖.心肺无异常,腹平软,肝脾无肿大,肠鸣音正常.站立时右腹股沟区可见一半球型包块,大小约3 cm×5 cm,质软,无明显压痛,不进入阴囊,平卧时不易回纳
期刊
她终于拔掉了那颗蛀牙。一直舍不得,可它痛了又痛,时不时提醒她,口腔里有个病变的东西。  她不知道这颗牙是哪一天开始烂的。由一个黑斑,渐渐形成黑洞,最后烂到了神经上,热也痛,冷也痛,疼得她白天无心做事,晚上难以成眠。被一颗不友好的牙折磨久了,她决定长痛不如短痛,除之而后安。  她咬紧血窟窿里塞的一团棉花,开始做饭。排骨玉米、清炖鲈鱼、青笋鸡蛋,外加一个炸软糕。软糕是豆沙馅的。他们年轻时爱吃这东西,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