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翰墨建造精神家园

来源 :江西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owy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克安对书法的爱好,源自于他的初中老师。初中时代的刘克安被老师刚劲有力的字迷住了,便开始用心练习。高中时期的他,因得一手好字,在当地小有名气,还当上了村里的宣传员。“当时帮乡亲们写了很多字,很多对联都是自己编,他们送红纸过来,写好对联再送回去。”纵情于书法的他,晚上,点着煤油灯,用废报纸和废书练字,一直到当兵。
  1976年,刘克安来到四川参军,有了之前的一些基础,刘克安负责团里的板报,每月两期。1985年,他考取了四川省公安学院,成了一名大学生。在大学的殿堂里,刘克安继续追逐自己的梦想,让自己的书法得到本质上的提升,他到图书馆翻阅书法理论书籍,细心揣摩,并用本子抄录下来。从蔡邕的书法九势,到“孙过庭的书谱”;从颜体正楷的端庄雄伟、气势开张,到毛体的纵逸奔放、大气磅礴……这些都为今后刘克安系统学习书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加工作后,尽管每天琐事不断,但只要得空,他便积极练字。他的书桌很简陋:一套笔墨纸砚外加一摞字帖,仅此而已。但他却在这片寂寞的黑白世界里,独自沉浸到只有他才能体悟到快乐的翰墨情愫里,不分寒暑。
  2006年,对于刘克安的书法生涯是一个转折点。为了让自己的书法实现从字到书的飞跃,突破以往自学而导致的瓶颈,他远赴南京,拜师南京艺术学院的季伏昆教授。得到老师的指点后,他开始勤学古人碑帖,在各家书体中,他偏爱颜真卿的书法,练得最多的当属颜真卿的《争座位帖》、《祭侄文稿》……研习之余,刘克安还常常思考,咀嚼古人书法精华,拓展碑帖兼融之路。他的勤学与勤悟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书法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后,刘克安对毛体和颜体情有独钟。“毛体书法,不仅是伟人留下的艺术精品,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刘克安对毛体书法有着炙热而朴素的情怀。由于毛体书法是集历代名家书法之长,基础牢固,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书法艺术风格,因此在学习中,刘克安下了很大的工夫,力求做到神形兼备,完美体现毛体的书法艺术风格。因了他的创作激情和扎实的基本功底,他的作品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也是他能打动观众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观刘克安的作品,不难看出,他的字或雄厚奔放,或圆润娴雅,真率而不直露,浑厚亦能灵动,给人以审美的喜悦。然而,他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继续向新的高峰攀登。他广泛涉猎篆书、隶书等,使他的书法出现了过去少有的古朴厚重。
  在刘克安看来,书法是沉心静气的艺术,任何急功近利和哗众取宠,在艺术上都无异于刻舟求剑甚至饮鸩止渴。因此,刘克安很少将自己的作品拿去参加展览。他认为,书法艺术不是时令水果,忌讳不断叫卖。它有点像石油,大凡漂在表面的,看似五颜六色,但那是浅薄的油花;沉在地底那浓浓的原油,看似色彩暗淡,却是催化生命的动力。
其他文献
凡是在中华民族融合、演化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由中国人创造、传承、反映中国人文精神和民俗心理、具有中国特质的文化成果,都可称为中国元素。“中国元素”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文化象征,更凝结着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许多国家在很久以前就对神秘的东方古国——中国充满兴趣,甚至将中国元素融入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宜兴陶瓷博物馆就藏着好几件外国陶艺家创作并赠送的作品,异域情调与中国元素完美融合,使人赞叹称奇。 
期刊
1981年秋季里的一天,暴风雨侵袭了中国陕西的关中平原。一座佛塔在暴雨中轰然倒塌半边,从而揭开了法门寺地宫的秘密。人们在地宫中发现了许多珍宝,其中有震惊世界的释迦牟尼指骨舍利,还有只闻其名不见其颜的秘色瓷(见图1)。  秘色瓷,即传统中国古代越窑青瓷中的精品,本是进贡朝廷的一种特制瓷器,简称“秘瓷”。“秘色”一词最早出自晚唐陆龟蒙诗《秘色越器》,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
期刊
编者按:缪昌文院士长期从事土木工程材料理论与技术研究,在混凝土抗裂关键技术、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服役寿命及耐久性能提升技术、多功能土木工程材料的研发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83项,出版专著4本,发表论文100余篇,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较高声誉。  从1982至201
期刊
摘 要 作为经典壶式之一,“汉君壶”受到许多制壶人的青睐,历代制壶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作出多款“汉君壶”。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创作心得,探讨了“汉君壶”造型、线条上的特点及其摄人心目的光素之美。  关键词 紫砂;汉君壶;造型;线条;光素之美  “汉君壶”作为一种传统经典壶式,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末李仲芳所制“圆扁壶”;嘉庆间陈曼生改设桥形钮,为此后的“汉君壶”打下了基础;清末“平盖汉君壶”正式成型,为
期刊
说到宜兴,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紫砂壶。自明代“供春”起,因其丰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制作工艺、自然古朴的质地、以及独特的泡茶功效,备受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的关注和青睐。每一把紫砂壶或方或圆,或典雅或粗旷,或小家碧玉或端庄大气,无不凝聚着匠人们毕生的心血,体现着他们非凡的智慧与锲而不舍的努力。一块块沉寂了无数年岁的泥土,历尽风雨的洗礼和岁月的沧桑,通过火的淬炼,化身成一把把形态各异的壶,在有缘
期刊
艺术是创作的本体。  生活是创作不尽的源泉。  彭树平童年亲历亲为的“南昌民俗”生活,长大成人成名成家后,刀刻石斧般楔入了艺术家的脑海,挥之不去。  南昌民俗,已然成为一种抹不去的符号,多次被记忆重复、模写,直到呈现为青花瓷、粉彩瓷板等表现载体。  这样,水到渠成、顺利成章,缘于生活、缘于艺术。  纵观彭树平近三十年的绘画艺术,人们不难发现,生他养他的红土地,置身南昌民俗瓷板画描绘的生活情境中,彭
期刊
摘 要 艺术源于生活,传统民俗文化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十分深远,紫砂壶的创作也是如此。紫砂 “事事如意壶”以自然中的“柿子”元素为题材,其谐音的寓意为“事事如意”。此壶同时借助堆塑及陶刻的装饰手法,呈现出“花溪鱼乐”的美好意境,共同表达了作品“花溪鱼乐,人生如意”的主题,是一款兼具艺术形象和人文内涵的作品。  关键词 事事如意壶;形式美;陶刻;人文意蕴  传统民俗文化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十分深远,紫砂壶的
期刊
赣台交流迎盛会,根脉相连中华源。8月12日至15日,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江西省人民政府召开的第六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暨第十一届赣台经贸文化合作交流大会在赣州举办,赣台儿女再度重相逢,叙友谊,话合作,谋发展,求双赢,共绘美好明天。包括近800名台湾嘉宾在内的上千人出席活动。  开幕式上,全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林文漪,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省委书记强卫,台湾中华海峡两岸客家文经交
期刊
又是一年好时节,繁花似锦,欢歌如潮。  这是属于江西人民的欢庆时光,金色的稻田交织着桂枝的馥郁。广袤天地间,我们采撷收获的硕果;和风旭日里,我们也迎来了第五届江西艺术节。  三年了,有多少精彩大戏磅礴开演,又有多少文艺新人脱颖而出?  三年一度的江西艺术节,它取材生活,又走进群众;它弘扬艺术之美,也讴歌群众智慧;它反映世间百态,更折射人性的光芒。  与其说这是文化的盛宴,不如说,这是4500万江西
期刊
2013中国-南昌国际马戏艺术节为第五届江西艺术节的重要节目之一,由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文化厅、南昌市人民政府主办,由红谷滩新区管委会、北京金群艺马戏表演有限公司、江西省申远实业有限公司承办。  中国-南昌国际马戏艺术节以俄罗斯联邦国家马戏集团、乌克兰国家马戏公司、以色列马戏艺术团、波兰马戏艺术团、法国马戏杂技艺术团、北京金群艺马戏表演公司等为核心,邀请十二个国家的顶尖马戏团队联袂献演。俄罗斯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