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Ⅳ期直肠癌患者原发病灶切除的价值和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8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外科治疗的118例Ⅳ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118例分为二组,手术切除原发病灶组(105例)和仅行造瘘术组(13例).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 118例中105例行直肠原发病灶切除,同期行转移瘤切
【机 构】
:
100021,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腹部外科,100021,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腹部外科,100021,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腹部外科,100021,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腹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Ⅳ期直肠癌患者原发病灶切除的价值和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8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外科治疗的118例Ⅳ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118例分为二组,手术切除原发病灶组(105例)和仅行造瘘术组(13例).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 118例中105例行直肠原发病灶切除,同期行转移瘤切除16例;13例行造瘘术.手术切除原发病灶组总的5年生存率为8.5%.其中同期行转移瘤切除者5年生存率31.2%,行辅助化疗者5年生存率20%.手术切除原发病灶组与造瘘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5个月、13个月(X2=0.736,P=0.778).手术切除原发病灶组中转移灶切除和转移灶未切除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0个月、14个月(X2=5.382,P:0.020).手术切除原发病灶加术后全身化疗为主者中位生存期为21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肿瘤分化程度、肝转移瘤最大径和全身化疗是影响直肠原发肿瘤切除预后的最主要因素. 结论 对于Ⅳ期直肠癌能同时切除原发及转移病灶的患者,外科手术治疗可延长生存时间。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小口径人工血管(直径0.8 cm)门体静脉架桥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在门静脉高压症(PHT)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8例PHT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小口径人工血管脾-腔架桥(14例)、肠-腔架桥(24例)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结果 术后患者自由门静脉压力平均下降(6.6±1.2)cm H2O,手术前后肝功能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腔架桥组术后
近年来我国低位直肠癌的诊治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TME技术和微创手术较广泛开展,保肛率明显上升,短期及长期疗效获得显著提高[1-3].但不可否认我国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其中低位直肠癌诊治规范化问题尤为突出。
患儿女,18个月.因"发现芹顶部包块18个月,逐渐增大2个月"于2007年12月18日入院.查体:左顶部包块约3.5 cm×3.0 cm,局部无红肿,质软,无压痛,边界清楚,活动度差,无搏动感,听诊未闻及血管杂音;皮温正常。
为增强文章科学性,各类文章中均请适量引用参考文献,引用时请按国标GB7714—87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未发表的观察资料和个人通讯一律不用作参考文献;一般情况下,2次文献亦不宜引为参考文献;尽量避免引用摘要作为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于2008年10月24-26日在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镇江市成功举办了第十二届全国胰腺外科学术研讨会.此次大会收到论文350余篇,参会代表1000余人,盛况空前.在开幕式上,刘永雄教授、冷希圣教授以及中华医学会韩晓明副秘书长分别代表老专家、外科学分会和医学会致词;外科学界著名专家黄志强院士和张圣道教授也向大会致信祝贺;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胰腺外科学组组长赵玉沛
2008年底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在其门户网站发布各专科肠外营养应用指南的征求意见稿。这是继2006年4月该学会公布各专科肠内营养应用指南之后,在肠外肠内营养领域的又一里程碑。该套指南均由欧洲各领域专家基于循证医学以及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后推出的,既拥有权威性又保留了随时根据证据变化而更新的特点,具有很高的实用性。本文选摘由Braga,Ljungqvist,Soeters等几位外科专家推出的“外科肠外
患者,女,38岁,因体检发现双侧甲状腺肿块1月入院.查体:甲状腺肿大,分别于甲状腺左右叶可及约4.0cm×3.0 Cm和1.0 cm×1.0 cm肿块,质地中等,表面光滑,无压痛、波动感,界限欠清,随吞咽活动,气管无偏移,颈部可及多枚质软淋巴结.B超示"双侧甲状腺多发肿块,颈前及双侧颈部见淋巴结肿大"。
患者男,56岁.因"反复腰痛10 d余,加重伴腹痛6 h",明确诊断为"破裂性腹主动脉瘤"于2006年11月20日第1次急诊入院行破裂性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手术及术后康复均顺利,术后11 d出院。
腹部手术中由于涉及门静脉的显露、游离,手术病变部位的解剖、病理因素,以及手术操作不当等,术中容易造成门静脉损伤,而手术医生对手术病变部位的病理解剖因素认知不足常常是导致门静脉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其损伤部位、机制及术中处理状况直接影响着预后,故有必要探讨导致门静脉损伤的病理解剖因素及机制,进一步明确对其处理对策及预防策略。
目的 探讨不同腹部手术后早期是否存在血浆白蛋白含量降低及术后早期血浆白蛋白含量变化是否与炎症介质水平相关.方法 选取2008年8月至2009年3月择期行不同腹部手术的患者45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胆囊切除组(A组)、胆囊切除+胆道探查组(B组)、消化道肿瘤根治切除组(C组).每组均为15例.3组于术前、术后12、24、48 h及72 h测定血浆白蛋白含量、血清IL-6、TNF-α浓度.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