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力和运动的关系是《牛顿第一定律》的一个教学教学难点。学生并非迷信亚里士多德,但是不少学生很容易得出和他一样的结论。我们的生活经验错了吗?怎样引导学生学习这节内容呢?笔者就此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只有懂得了动力学的知识,才能根据物体所受的力来确定物体的运动规律,才能够创造条件来控制物体的运动。本节课以人类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作为引子,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②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③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2)过程与方法:①培养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②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接受科学方法论的教育;③通过解释惯性现象,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物理学史的简介,养成学生严密的科学态度,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历程;②通过学习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
3.教学重点
《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重点是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
4.教学难点
《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难点是力和运动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得到了一种错误认识,即物体的运动是力的结果。通过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可以转变学生这种错误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及依据
针对学情,以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和实验法进行教学。
四、教学程序
(1)问题引入
①物体原来是静止的,现在要让它运动,我们应该怎么办?②停止用力,物体会如何呢?
(2)突破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演示1: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实验的结果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不符,请学生思考原因。
通过实验演示2:让小车从同一高度,分别在毛巾及玻璃表面上滑行。让学生观察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经过讨论和分析,学生得出结论,即造成这种结果可能是摩擦力的缘故。再让学生猜想一下:如果没有摩擦力,物体会怎样运动?学生们猜想的答案就是物体会一直运动下去。
(3)介绍物理学史
介绍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与运动的错误认识。
(4)理想实验和探究过程
这个过程中,在学生阅读教材时,教师同时运用多媒体展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①如果没有摩擦,第一个斜面上小球将会上升到多高?②第二个斜面上小球将会上升到多高?③小球在水平面上会如何运动?④通过实验,得出力与运动是什么样的关系?教师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得出伽利略的伟大之处在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
(5)实验论证
运用实验,如气垫导轨,提供阻力很小情况下的物体运动,来验证牛顿第一定律。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宇航员在太空中生活的视频,来分析说明牛顿第一定律。
(6)讲解
先讲解定义,即物体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或者静止状态的属性(或说抵抗运动状态改变的本领)叫做惯性;然后,通过打叠放的棋子、汽车刹车等例子,来解释和分析惯性现象。最后得出结论,即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接着,教师趁势提出问题:“惯性和什么有关系?”并举了两个生活实例:“小孩和大人互相拉,小孩动了而大人未动。”“快慢相同的乒乓球和铅球哪个容易被挡住?”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得出“不同的物体抵抗其运动状态的‘本领’不同,即惯性不同。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的结论;最后,教师进行小结,再次让学生体会物理学家们对力与运动关系的认知过程,了解其认知的曲折性,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知识的热情。
(作者单位: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江北高级中学)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只有懂得了动力学的知识,才能根据物体所受的力来确定物体的运动规律,才能够创造条件来控制物体的运动。本节课以人类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作为引子,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②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③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2)过程与方法:①培养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②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接受科学方法论的教育;③通过解释惯性现象,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物理学史的简介,养成学生严密的科学态度,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历程;②通过学习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
3.教学重点
《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重点是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
4.教学难点
《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难点是力和运动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得到了一种错误认识,即物体的运动是力的结果。通过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可以转变学生这种错误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及依据
针对学情,以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和实验法进行教学。
四、教学程序
(1)问题引入
①物体原来是静止的,现在要让它运动,我们应该怎么办?②停止用力,物体会如何呢?
(2)突破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演示1: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实验的结果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不符,请学生思考原因。
通过实验演示2:让小车从同一高度,分别在毛巾及玻璃表面上滑行。让学生观察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经过讨论和分析,学生得出结论,即造成这种结果可能是摩擦力的缘故。再让学生猜想一下:如果没有摩擦力,物体会怎样运动?学生们猜想的答案就是物体会一直运动下去。
(3)介绍物理学史
介绍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与运动的错误认识。
(4)理想实验和探究过程
这个过程中,在学生阅读教材时,教师同时运用多媒体展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①如果没有摩擦,第一个斜面上小球将会上升到多高?②第二个斜面上小球将会上升到多高?③小球在水平面上会如何运动?④通过实验,得出力与运动是什么样的关系?教师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得出伽利略的伟大之处在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
(5)实验论证
运用实验,如气垫导轨,提供阻力很小情况下的物体运动,来验证牛顿第一定律。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宇航员在太空中生活的视频,来分析说明牛顿第一定律。
(6)讲解
先讲解定义,即物体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或者静止状态的属性(或说抵抗运动状态改变的本领)叫做惯性;然后,通过打叠放的棋子、汽车刹车等例子,来解释和分析惯性现象。最后得出结论,即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接着,教师趁势提出问题:“惯性和什么有关系?”并举了两个生活实例:“小孩和大人互相拉,小孩动了而大人未动。”“快慢相同的乒乓球和铅球哪个容易被挡住?”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得出“不同的物体抵抗其运动状态的‘本领’不同,即惯性不同。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的结论;最后,教师进行小结,再次让学生体会物理学家们对力与运动关系的认知过程,了解其认知的曲折性,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知识的热情。
(作者单位: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江北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