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微生态、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h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宫颈癌是妇女中第4大最常见的癌症,也是全世界第七大癌症,2013年估计有48.5万例新病例和23.6万例死亡病例[1].宫颈癌是由持续感染高危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引起的.然而,HR-HPV感染被认为是宫颈癌发展的必要但非充分的原因.绝大多数HR-HPV感染的妇女从未发生宫颈癌,因为足够的免疫反应能够控制感染并防止其进展到癌前病变[2].这表明有局部微环境与HPV一起作用,促使癌症的发生发展.在大多数病例中,HPV感染在2年内被免疫系统清除.由于各种因素,例如,遗传因素(免疫应答基因多态性,免疫应答不足和局部免疫抑制等)[3-4]、社会环境因素(卫生条件差和获得保健的机会有限、文化障碍、极端贫困等)[5]、流行病学因素(长期口服避孕药、多个性伴侣和吸烟等)[6],导致HPV病毒载量在体内保持在较高水平,引发宫颈病变.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血清微小核糖核酸-194(miR-194)、微小核糖核酸-497(miR-497)表达与结直肠癌(CR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收集本院2018年6月-2020年6月收治46例伴有淋巴结转移CRC患者资料,纳为淋巴结转移组,另收集同期收治46例无淋巴结转移CRC患者资料,纳为无淋巴结转移组.全部CRC患者均接受血清miR-194、miR-497检测,且相关实验室检测结果、病例资料等均完整;统计患者相关基线资料与血清miR-194、miR-497检测结果,分析血清miR-194、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