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还有多少油?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2825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12月31日,中海油实现年产量5178万吨,终于实现了他们年初确定的“建成一个海上大庆”的愿望。
  得到消息国家领导人都感到十分振奋,从总书记胡锦涛起,9位政治局常委在获知这个消息后写下批示,向海洋石油人祝贺,希望他们早日建成国际一流能源公司!
  渤海,中国海洋石油的摇篮。在5178万吨的产量中,渤海湾就奉献了3000多万吨。
  不了解渤海石油,就别想读懂中国海洋石油。2011年1月,记者前往渤海海上油田,亲身探访中海油集团的“聚宝盆”。
  
  54座平台采油渤海
  
  冬日的渤海湾波光粼粼,近岸处浮冰延绵。这是10年来最冷的1月,渤海浮冰在云端看下来白茫茫一片。
  渤海是中国内海,总面积5.8万平方公里,即便置身数百米高空,也看不到大海的尽头。但在直升机中可以直观地发现,渤海石油钻井平台密度之高是别的海域都比不上的。比起南海来,渤海中的石油平台大都比较小,平台上采油人员不足10人,分两班倒作业。换句话说,采油平台小,数量多,说明这里的海水比较浅、油田数量比较多而且很分散。
  当今的中海油下设4个分公司,经营渤海、东海、南海东部和西部4片辽阔海域。设在塘沽的天津分公司主管渤海这一块,中海油的陈璧执行副总裁说,天津分公司负责的海域面积最小,但产量最大,2010年总产量超过3000万吨,占整个海上石油产量的60%,从此就坐二望一了。根据在渤海边得到的信息,2010年大庆油田产油4000万吨,仍居中国第一,第二把交椅就轮上渤海油田了,目前排在第三位的是渤海边的胜利油田。
  经过1小时飞行,直升机降落在16万吨级的“渤海世纪号”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平台上。四周浮冰全消,波光粼粼,目力所及之处的四周大海中,矗立着6座采油平台,仿佛海中舰船簇拥着中心位置的航母,这就是著名的“秦皇岛32-6油田”。渤海的万顷波涛中现有中海油生产平台54座,还有25座在建。
  
  FPSO最密集的海域
  
  简单地说,海洋深处各个采油平台从海底采出原油,先要集中输送到FPSO,进行油水分离等处理,然后再灌进油轮,送往陆上的炼油厂。每个FPSO就是一个海上指挥中心和石油处理厂。目前全世界75%的海洋石油产量通过FPSO模式生产,在中海油,这个比例更高一些。
  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采油服务公司总经理张武奎,也是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他介绍说,在过去5年里,中国的FPSO产业迅速崛起,连造7艘FPSO。现在拥有的FPSO数量为世界第一,总载重超过200万吨位,列世界第二位。其中最大的FPSO“海洋石油117号”达30万吨,长340米,竖起来超过北京刚刚竣工的最高建筑“国贸三”(330米),可以松快地摆放3架波音747客机。这艘FPSO由我国自行设计建造,2009年服役,造价超过4 0亿元人民币,目前就在渤海作业。
  如今,中海油共有17艘FPSO从事海洋油气开采,其中16艘在中国海域(这其中,有7艘在渤海),另有1艘在印尼爪哇海作业,以此为踏板,目前中海油集团正在参与巴西深海石油FPSO竞标。
  记者踏上的“渤海世纪号”,由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708研究所设计,大连新船重工建造,于2001年服役,是按百年一遇风暴和50年一遇冰情设计的双底船,长287.4米,宽51米,目前的作业水深20米。
  
  领先世界的稠油开采技术
  
  在“渤海世纪号”甲板的一头,一位年轻员工用透明塑料量杯从一个细窄的龙头里接下半杯刚刚从海底输送过来的原油——它微温,液体上部1/3呈黑色,这就是石油。液体下部2/3呈土黄色,那是浑浊的水。担任过海上FPSO项目经理的谭家翔介绍说:“这就是渤海油田的稠油。”在低温状态下它是半凝固状态,像糨糊似的难以流动。
  稠油,是世界上最难开采的原油,偏偏集中蕴藏在渤海海面以下地层中。在渤海油田进行早期勘探时,曾请外国石油公司前来。他们发现了两处油田,只是因为岩层中所含尽是稠油,开采成本高,人家左思右想,考虑了半年,最后放弃了,还丢下一句话:开采稠油是对21世纪人类智慧的考验。
  根据中海油掌握的情况,截至2010年底,渤海海域累计发现原油地质储量45亿方,其中28亿方是稠油,占总量的62%。开采稠油是绕不过去的坎。
  秦皇岛36-2油田是渤海稠油开采走向成功历程的见证者。
  通俗地说,要把海底1000米以下的稠油采出来,需要采用加热、注水加压、注化学药剂驱油、增加油井密度等多种手段。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引进“精细油藏描述技术”,渤海石油人研发出优快钻、完井技术,海底石油开采成本明显降低。又经过两年探索,采用多枝导流、适度出砂技术,还有大位移水平井等技术,大大提高了稠油单井产量。进入21世纪,采用一系列新技术的秦皇岛36-2油田,稠油单井平均产量比90年代初提高了4~6倍。
  接受采访的高级专家张凤久,是新一轮渤海稠油开发技术攻关的主持者。他是吉林人,出生于1964年,1985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开发系,从此就工作在中海油,至今已有25年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经验,先后担任项目经理、开发实验室主任、开发部副总工程师,现在是中海油副总工程师。
  张凤久认为,稠油开采技术还有发展空间。从2003年开始,他积极推动海上开发地震技术攻关,又在2005年开展“海上密闭取芯”研究。2006年,他主持了“海上丛式井网整体加密综合调整技术”攻关,该项成果于2010年在渤海绥中36-1和旅大5-2油田获得成功应用。
  一系列努力的结果是,10年间,渤海稠油油田采收率提高了10.4%,现在已经达到了30%。以2010年确认的渤海石油储量计算,等于又在这片海面下找到了一个储量规模超过10亿吨的大油田。
  从另一个意义上说,今天的中海油已在海洋稠油开采的部分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国外石油开采工程师纷纷前来中国学习稠油开采技术。
  目前,中国还在长距离海底稠油混合输送技术上居世界领先地位。渤海中有一个近海油田,将开采的原油通过70公里管道直接输送上岸处理,比第二长度的英国北海36.8公里管道几乎长出一倍。
  中国的石油开采者是充满智慧的。上世纪后半叶的中国电影,曾在银幕上塑造了典型的石油工人形象:他们身材高大,头戴大皮帽,身穿翻毛大皮袄,在冰天雪地中手按刹把,“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记者看到的今日中海油人是另一番模样。为适合海上舱室作业的需要,他们的身材不要求高大,然而海洋石油的高资金和高技术投入需要他们普遍掌握计算机技术和精深的专业技能。在今天的FPSO和开采平台上工作的人们,普遍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具有留学经历者已不鲜见。
  记者在“渤海世纪号”邀请几位年轻员工来座谈,有意思的是,坐在记者身边的4位操作员都是“80后”,都是大学毕业生,戴着眼镜,说话平稳。他们的“船龄”都有3年了,已经习惯了海上生活。海洋石油员工形象的演变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支队伍文化素质的大幅度提高。
  
  渤海还有多少油?
  
  记者渐渐明白了来到渤海首先踏上“渤海世纪号”的意义。
  这片海底油田是1995年发现的亿吨级大型稠油油田,含油面积40平方公里,水深20米,油藏在海底以下1000~1500米处,探明储量为1.7亿吨,设计生产期20年,可采3230万吨原油。
  在开发初期,中海油与国际著名石油公司德士古和英国石油公司合作开发,中方为独立作业者,占51%股份。这也是中海油第一次担任合作油田的作业者。油田自2001年10月8日投产,效益显著。中海油于2003年6月回购了英国石油公司24.5%的股份,目前占有75.5%的股份,海上操作完全由中国员工进行。
  回首当年,1964年1月,大港油田一支陆地钻井队来到天津塘沽海河出海口的鸡心岛上,竖起钻井找油。那是一群“旱鸭子”到水里找油,结果,直到70年代末,引进了现代化的钻井平台,在渤海上就是找不到理想油田。
  石油专家指出,从理论上说,渤海这层薄薄的海水下,不会没有石油,因为渤海是华北沉积盆地东部的一部分,在盆地的西部陆地上分布着胜利、大港、辽河几个大油田,为什么一入海就没有了石油?这在逻辑上说不通。
  石油人就拼命找,条件不足也要找,这时就发生了惊天动地的“渤2号事件”。72人死亡,2人生还,这是新中国石油开采史上最大的人员伤亡事故。
  关于这场事故的原因,现在还有争论,但共识逐渐形成,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海洋气候条件不明的情况下,原本船体质量就不过关的“渤2号”勉强起航,前往另一海域去打井,终于酿成大祸。为什么那么急?就因为那时投下了大量人力财力,在渤海海域却找不到油田,乱了方寸。
  “渤2号事件”深刻地教训了中国石油人。中海油从成立之初,就把安全生产、科学探索看得无比重要。从那以后,海洋石油开采逐渐成为一片安全的领地,也是最早和外国公司进行合作的领域。
  当新理论新技术投入渤海找油,情况变化了。20世纪80年代,在渤海东北部的辽东湾发现了“绥中36-1”——储量超过2亿吨的大油田。随后,特别是引进了“海上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之后,人们发现了新的油气成藏理论。将这个理论引入渤海找油实践。
  令人振奋的成果马上出现了,90年代中期以后,接连在渤海发现了10余个大型油气田和大批中小油气田。
  以记者所到的秦皇岛36-2油田来说,早在1976年10至12月,石油人就在此处打出一口井,发现有油层蕴藏。却认为产量太低而放弃了。20年后,在新理论指引下,海洋石油勘探者卷土重来,操作先进的“渤海4号”钻井平台高速打井,发现了宝贵的地质数据。地震船随即赶来,至1996年2月完成对这片海域的地震资料采集。两个月后的4月1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宣布,秦皇岛以东渤海中,石油储量近2亿吨的大油田发现了!
  
  未来5年产油稳中有升
  
  对中海油张凤久副总工程师来说,渤海实在太吸引人了。他说,根据目前判断,渤海的石油资源量为76.7亿吨,天然气1万亿立方,也就是说现在探明储量不过估计总量的一半。眼下,中海油在渤海上的探井密度只有陆地的1/5~1/10,可见对渤海的认识还很不足。随着勘探技术的发展,会发现更多的石油储量。
  那么今后一个时期,渤海石油在中国的能源资源表上占据什么样的位置?张凤久的判断是,2010年渤海产油3000万吨,未来应该是一个稳中略有上升的趋势。未来5~10年,渤海石油可以提高到年产3500万~4000万吨,目前,渤海还有8个油田正在开发建设之中,随着新油田陆续投产,渤海原油产量有望继续增加。
其他文献
介绍了草垛沟矿8103(8107)对拉工作面采煤工艺升级后的液压支架、刮板输送机、采煤机配套及改造过程,从科学性和实用性方面对增配采煤机选型、刮板输送机增补辅件、液压支架改
以“A5系统”开发研究成果为实例,阐述了JavaScript技术如何实现网页内按钮的具体功能实现,新建功能网页在原网页内嵌展示,网站添加用户常用功能页面到收藏夹。JavaScfipt技术获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煤炭行业的人才需求,分析了目前采矿工程专业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结合《矿山压力监测与预报》课程,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教学规律和课程特点,改革教
针对高河煤矿水文类型和高河矿矿井水处理改造项目要求,在分析比较国内外矿井水处理就地复用的基础上,采用“矿井水涡旋混凝低脉动处理技术”及“高密度迷宫斜板处理矿井水技
论述了新建煤矿项目初步设计优化的重要意义,煤矿建设项目工程的构成及总图运输设计在其中的重要性。通过介绍矿井总图运输设计的主要内容,以建设单位专业人员的角度,主要从
西气东输属于长距离的管道输送系统,为了防止天然气管道发生金属腐蚀,需采用必要的控制手段。通过对保护措施的优选,实现腐蚀控制手段多元化,并进行实时监测和管理,取得最佳的保护
随着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与进步,工业占据着国内的重要地位,离心机组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业设备,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然而在正常生产过程中,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会出现振值升高、位移
针对山地下煤层开采地表下沉测量预测困难的问题,采用数值模拟、理论分析和现场实测方法,对山地下煤层开采地表移动机理、移动变形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山地煤层开采地表
目前在中国,为环境保护目的建立“公益诉讼”制度的提法正吸引着人们极大的兴趣。特别是在2005年12月。国务院作出“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之后。“决定”中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断裂特征的统计和分析,总结得出研究区由西至东断裂逐渐发育,断层走向由以东西向为主逐渐转变为以北北东向及近南北向为主,且断层性质由以正断层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