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蔬菜栽培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

来源 :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bo_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新时期农科类专业大学生学习心理特点,蔬菜栽培学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应从多个教学环节抓起,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发挥学生主体性,教学手段多样化,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蔬菜栽培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蔬菜栽培学是园艺专业本科教育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园艺专业是属于农科类专业,由于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具有较优越的生活条件,普遍缺乏吃苦精神,加之近几年农科学生就业形势、待遇等多方面的因素,学生的专业课学习积极性普遍不是很高,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因此针对新形势下的教学特点以及学生不同的学习心理特点,蔬菜栽培学课程的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应从多个教学环节抓起,建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关系,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性地学习。
  1.发挥学生主体性,扩大信息量
  由于学科的交叉融合,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指导思想是“注重基础,拓宽口径,淡化专业”,因此专业课的课时比以往大幅度减少,蔬菜栽培学课程的理论教学时数由原来专科教育的100学时左右降到现在的48学时,而现代农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日新月异,那么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最大限度的增加教学信息量呢?仅依靠教师一个人的精力,查阅资料是有限的,为此我们在蔬菜栽培学课程的教学中推出了“蔬菜新闻5分钟”的环节,就是要求学生在课外查阅、收集与蔬菜相关的各种学生自己认为有趣的或最新的一些新闻、图片、先进技术、优良品种、科技动态等,以视频、PPT等形式,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每次每个学生的时间控制在1~2分钟,每一讲课可以有3~4位学生交流。老师根据学生交流的内容在期末成绩中适当的加分,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也可以锻炼学生资料查阅、检索的能力及表达能力,同时可以大大的增加信息量,扩大知识面。这一环节很受学生的喜爱,大家都争先恐后的把自己的“作品”在课前拷贝在电脑桌面上,形式多样、新颖,内容也非常丰富、有趣,收到较好的效果,具有一举多得的作用。
  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们还会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前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查阅资料,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在课堂进行交流。例如,在讲授无公害蔬菜生产专题时,让学生先去查阅蔬菜出口的种类、标准,我国蔬菜出口的现状,WTO后我国蔬菜出口具有的优势及面临的挑战……为此,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有机蔬菜等概念,还能体会到无公害蔬菜生产的重要性,农业标准化的迫切性,从而增强学生对国家、对蔬菜产业的使命感。
  2.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味地传授知识,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期待教师给出一系列问题的答案。这样,会养成学生死板、懒惰的学习习惯,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生理学告诉我们,大脑不仅有存储的功能,最重要是还有想象力、判断力。未来的人,首先不是看他学了多少知识,而是看他有怎样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因为只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的快速变化。因此教师必须尝试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找答案,力求在某一点上了解到比教师所能给予的更多的信息。这样,才能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为此,在蔬菜栽培学课程教改过程中,我们将“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这一教学方式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讲解某个问题时,尤其是教学重点时,教师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并可以展开辩论,无论学生回答的对还是错,教师都不直接肯定或否定,都不批评学生,而是鼓励学生们踊跃发言,开动脑筋,大胆发挥想象,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讨论中的问题做分析、解答、总结,这样可以加深印象,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在讲解“还苗”的概念时,先由教师讲解概念,分析还苗期长短对幼苗成活率的影响,然后让学生讨论、回答能采取哪些措施缩短还苗期,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从中学生可以体会到他们思维的成功感或差距,可以更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蔬菜栽培学是园艺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学习本课程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蔬菜栽培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而关键在于如何将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应用于蔬菜生产之中,解决实际问题,指导生产。而从近几年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相关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能较好的掌握,但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动手能力较差。如何改进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对于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在每一章节的教学要求中首先明确,要求学生必须理解掌握,并采取提问题和课堂作业等方式加深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的印象,对其他一般内容则要求学生基本理解。例如在蔬菜栽培的生物学基础这一章里,概念、纯理论的知识较多,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我们在讲解时,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分类或概念,而重点是讲解这些理论知识在生产上的指导作用及应用。例如讲到春化作用时,除了讲解春化作用的概念、春化作用的类型等基础理论知识,重点则放在春化作用理论在蔬菜生产上有哪些指导作用,也就是说蔬菜生产上有哪些地方会用到春化作用理论,这样学生就不再会感到空洞、抽象,而是能够更充分理解概念。
  3.教学手段多样化,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是构成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传统的黑板板书,教师要占用大量的课时进行绘画图表,虽然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进行课前准备和课堂教学,难以收到好的效果。因此,这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学生眼里却是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厌学。使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可以对所讲的内容或事物提供更完整、更准确的信息,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从而使得教学内容更容易为学生所掌握。多媒体具有极丰富的表现力,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接、迅速的表现各种内容,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教学内容。实物标本、图片等可以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非常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学习知识。例如,在蔬菜的分类与识别时,由于同一个季节,不能获得所有的蔬菜种类,可以通过PPt把图片放出来,也能获得较好的效果;用萝卜或春甘蓝的“先期抽薹”植株讲解“先期抽薹”的概念,就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蔬菜栽培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理论教学必不可少的补充环节,它有利于课堂知识的巩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在实际生产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而且是学生了解社会,培养独立工作能力以及增强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蔬菜生产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和地域性,我们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尽量让理论教学不与实际生产脱节,结合生产季节,安排和组织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参观调查等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对实际生产的了解和熟悉。通过让学生走出校门,到蔬菜生产基地、蔬菜市场、蔬菜农资市场调查、研究,对蔬菜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现状有一直观的、亲身的感受,体会蔬菜产业的发展前景。
  比如,9月份开校时,结合蔬菜供应的秋淡,让学生进行市场调查,加深对秋淡的印象;在春季,安排蔬菜教学实习,进行茄果类、瓜类、豆类蔬菜的种植,可以锻炼学生在播种、移栽、田间肥水管理、病虫害的防治、植株调整等方面的农艺操作,自己解决在生产中发生的问题,生产结束后写出报告,分析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原因。在实习过程中,蔬菜作物的生长也伴随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增长,产品的采收给他们带来一次又一次的喜悦和兴奋,他们会有一种成就感;他们也会了解到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他们更会体会到“盘中餐”的来之不易,尊重劳动。
  
  参考文献
  [1]王润球,徐蓓.《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5):158-159.
  [2]高明.畜禽解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4(1):62-63.
  [3]陈红,黄海东.《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农机化研究,2004(2):266-267.
其他文献
市场纵览   北京亿元商场服装销售数据基于京城近20家大型商场每月服装销售小票,按女装、男西服、男衬衫、童装、羊毛衫、羊绒衫、皮衣等七大类统计,涵盖近百个服装品牌的销
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养老压力,西城区老龄人口占全区人口比例为27.1%,远远高于全国和北京市比例.在老人的晚年生活中,幸福感是尤其关注的重要指标.通过以西城区
期刊
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与时俱进,深入基层,不断推动企业工会建设的创新,是摆在各级工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新时期企业工会建设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把企业工会
园林绿化是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由于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对于日益减少的城市绿化用地,建设绿色园林已成为广大城市居民的必要需求,而要做好园林绿化工程,应该规范它的施
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的特大中心城市,在发展现代物流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这些优势表现在区位地理、基础设施、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发展等方面.对于把武汉建成全国重要的物流枢纽中
期刊
形成具有兴采特色的知行文化体系.夯实文化推进的思想基础.营造文化推进的浓厚氛围.释放文化推进的巨大能量.
良好的项目采购管理,能提高项目管理的水平,为项目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加强对采购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提高采购的工作效率,减少采购过程中的浪费,有利于生产项目的顺利进行
近年来,中国慈善活动开展热烈,但“双重许可”设立原则使中国慈善组织的设立平添障碍,慈善组织法律形态呈现单一型设置状态,非法人形态的慈善组织未被有效定位,慈善组织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