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lang1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及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进而对应用型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如创建与企业需求和行业标准一致的实践教学环境、国际化办学思路等,希望真正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 工程人才 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程光(1964- ),男,江苏南通人,北京联合大学机电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机械创新设计、工业工程与管理、人因工程。(北京 10002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2-0106-01
  工程应用型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首先将是在企业现场的工作岗位,而企业急需的也正是能在现场一线干起的具备综合素质的工程专业人才。但目前国内的高等工程教育在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方式、与用人企业的实际需求上存在较大差距,国内的大多数工程专业仍然沿用传统的、短缺经济时代的人才培养方式进行工程人才的培养,这种培养状况直接导致一方面毕业生求职难,另一方面企业很难找到适合自己需求的毕业生。这种状况迫切需要我国工科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分层化、应用化、创新化,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针对这些问题,北京联合大学机电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较早在国内提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并将这些理念进行实践与推广,这些工作得到了企业的认可和好评,但如何更好地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仍在思考和探索中。
  一、当前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大都是照搬计划经济时代的前苏联模式,这种工程人才的培养方法基本适应了在短缺商品时代中企业对工程专业学生的大量需求。随着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经济发展目前已与世界融为一体,并逐渐引领世界经济前行,传统的工程人才培养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法培养的毕业生同用人单位真正需求的人才存在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知识结构不足,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所学习的工程技术知识和相关社科知识与社会需求脱节;综合素质不足,缺乏职业精神,不能踏实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好高骛远;实践能力不足,对工程实践中常用的方法和工具缺乏了解,只能做一些基本的技术性工作,缺乏管理创新能力;创新意识不足,对今后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准备不足,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缺乏;没有坚强的意志力,没有坚定的目标,开展创新创造性活动的能力较差;学习能力不足,缺乏持续主动的学习能力与习惯,缺少自我发展与实现的动力。这些方面的不足直接导致所培养的工科专业人才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远远解决不了企业对应用型工科技术人才的需求。
  二、应用型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我院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了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办法,其中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是依靠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贯穿在学生四年在校期间课堂内外的所有教学、非教学环节之中。
  (一)创建与企业需求和行业标准一致的实践教学环境
  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及用人单位所认可和接受,在这一过程中与企业的全方位合作和交流必不可少,专业教师应密切关注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实际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尽可能地在课堂中加以引导。为了更好地满足这些需求,工程专业必须在企业建立自己的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与实习基地,同时聘请具备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士做兼职指导教师。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与更多的企业建立产学深度合作的平台,同时吸引企业将培养教育阶段前移,与工程专业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人才培养阶段“搭接”,形成“联合”培养格局。通过认识实习、工作实习、顶岗实践、毕业设计等环节的企业参与,使学生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企业文化以便将来学成毕业后能尽快、更好地融入企业。与此同时,在校内培养学生核心专业能力的部分实验室应采用企业及工业标准进行建设,使学生在实验室的训练内容和今后工作中遇到的技术和工具实现“无缝对接”。
  (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相关活动
  主动性学习是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所学习专业知识的途径,各种面向所有学生自愿参与的创新、创业活动是较好的载体。目前学校组织的学生竞赛活动多种多样,但如何创造更好的条件让老师和同学积极参与这些竞赛和研究活动是问题的关键。为了保证学生、教师能以更大的热情参与这些竞赛,学校、学院均制定了相关政策以保证创新、创业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设立专家顾问委员会指导专业发展
  目前机电学院的各专业均成立了专业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聘请重点大学的知名教授和著名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参与专业建设和咨询,帮助专业把关培养方案,同时提供相关指导。与此同时,特别是要建设一个高质量的行业专家参与的兼职教师队伍,这些兼职的教师无论在为学生授课还是指导专职年轻教师的成长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四)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突出特色
  应用型大学所招收的学生情况差别较大,应创造条件来满足不同类型的学生发展的需求,有的学生希望考研深造,有的学生希望能找到出国交流的机会,机电学院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实行按机械大类招生,很好地解决了学生需求和层次多样性的问题。因材施教,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是提高工程专业学生应用性能力的关键。
  (五)国际化办学思路
  国际化办学思路是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抓手。近年来,中国工程技术领域逐渐与国际接轨,企业急需具备国际化素质的工程专业人才。但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我国的培养方式、理念和西方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目前大都沿用传统的专业培养方式进行人才培养,直接导致了我国具备国际化素质的人才严重不足。要想弥补这些差距,可采用的方法包括:树立国际化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全方位引进国外目标学校的教学方法和课程标准;促进师资队伍国际化,加强内部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积极建立让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提高的制度,创造更多的国外教师与国内教师的交流机会,同时加强与国际化企业的联系。   (六)积极参与国际化的专业认证工作
  专业认证在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已经成为高等学校工程专业办学的必备工作。这种来自权威组织的专业认证也是新办高等学校培养的工程专业学生能得到社会认可的关键。随着教育国际化的推进,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工作也是刚刚起步。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如果能有机会参与符合国际标准的工程专业认证意义重大,不仅能尽快达到与老牌高校的工程专业相一致的人才培养水平,而且能够使国外先进的教学内容、课程、方法手段很快地在教学环节上得到实际应用。同时,按照国际化的专业工程师认证标准,优化专业课程结构,鼓励学生参与专业证书的取证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目前绝大部分工程专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了很成熟的认证标准和专业工程师考核方法,借鉴这些标准和方法将为在国内进行工程专业特别是课程的教学改革打下很好的基础。
  三、思考与展望
  应用型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包括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前者的关键是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而课程建设是核心,后者可采用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活动加以实现。
  (一)应全面考虑大众化高等教育情况下的生源特点
  我院的生源情况复杂,生源主体的北京生源从二本分数段的中后段招生较多,学生的素质差别较大,同时有部分学生来源于非北京生源,这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较好,基本是在一本分数线附近录取。这种生源的差异化导致同一专业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学习基础,在学习上表现出多样化的需求,有部分学生有继续深造或出国的愿望,更多的学生希望学成后能达到更好的就业。如何在这种条件下,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设计出更适合的课程培养培养体系,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和关键。
  (二)针对学校的定位确定恰当的培养目标
  应用型工科专业的学生应具备在该工程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有效地解决生产、服务、管理等一线实际问题的能力。我院的定位是按照这样的思想确定的,这样的目标定位决定了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要强化学生的综合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之,培养出符合国际化企业需求的应用型工程专业人才的过程是一个艰苦、创新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采用创新的思维,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贾方,仲计水.探索与思考[M].北京:同心出版社,2010.
其他文献
近期,山东职业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省级重点服务团队--机电装备系“扬帆远航”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一行34人,在副院长徐冬等院系领导的带领下来到商河县特殊教育学校,为残
为了解决多处理机环境下联接文法的LL(1)分析表的构造问题,提出联接文法的PFIRST和PFOLLOW集合的并行处理方法,通过实例验证了算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介绍了网络仿真技术的概念及OPNET网络建模的基本过程,设计一个城域间FTP服务网络模型,并分别在有链路背景流量和无链路背景流量环境下对该网络模型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链路
介绍了一种利用Pro/E的参数化技术功能对回转工作台台面进行参数化建模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回转工作台台面设计的效率,缩短台面工艺结构的开发周期,提高设计质量。由于回转工作
对湖北科技学院校园宿舍区的自来水和净水器出水进行常规指标、消毒剂指标等检测,硬度测定中利用分光光度法进行对照实验。结果表明直饮水各项指标除了余氯外均符合我国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