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波罗的海三国独立

来源 :历史教学·高校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04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波罗的海三国,独立,苏联解体
  [中图分类号]K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5—0081—02
  
  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的社会动荡中,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便是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它不同于其他加盟国在宣布脱离苏联之后又参加了独立国家联合体,而是各自形成纯粹的独立民族主权国家。当然,苏联的解体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等各种矛盾交错纵横,而苏联中央政府无力解决这些矛盾,最后导致这个有70多年历史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瓦解。
  波罗的海三国除了同其他加盟国一样与苏联中央政府在多方面存在深刻的矛盾外,还有它自己的特点,即它们在“二战”以前曾是独立的主权国家,加入苏联时间较晚,民族观念浓厚,独立倾向比较强烈,这就显得他们与苏联格格不入,矛盾更加尖锐。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去考察这一问题,能更全面地理解波罗的海三国独立的原因以及后人应吸取的深刻教训。
  波罗的海三国即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坐落在波罗的海东岸,俄罗斯的西部,扼守着俄罗斯西部波罗的海的出海口,有着重要的军事意义,因此,历来成为欧洲各强国争夺的对象。拉脱维亚在17世纪以前曾受日耳曼人的统治,也曾被波兰和瑞典瓜分。17世纪初拉脱维亚民族基本形成,18世纪末,又归属俄罗斯。1917年宣告独立,成立苏维埃政权,1918年被德军占领,1919年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20年初,资产阶级重新执政,同年8月,苏俄正式承认拉脱维亚独立。爱沙尼亚有着同拉脱维亚几乎同样的历史,特别是十月革命后,也曾被德国占领,第一次大战结束后,1919年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立陶宛民族形成的较早,它虽然也曾多次被外族占领,但具有较长时期独立的历史,因此,民族主义倾向更加强烈,十月革命以后的经历大致与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相同,于1918年末建立资产阶级政权。此后,三国的命运连在了一起。
  苏联占领波罗的海三国,迫使其加入联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20世纪30年代,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以后,战争的阴云笼罩着世界,也使欧洲的外交形势异常复杂。英法的绥靖政策使奥地利被吞并,捷克斯洛伐克丧失了独立;英法苏的政治、经济谈判破裂;英德秘密协定未获进展;《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等等。国际上风云变幻的外交,使芬兰、波罗的海三国、波兰、罗马尼亚等处在苏德夹缝中的一些国家不得不采取中立的政策,以避免亲近一方而得罪另一方。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伙同苏联瓜分了波兰,紧接手进攻法国。苏联开始对芬兰、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罗马尼亚下手,加紧解决波罗的海三国问题。其实早在1939年9月底、10月初大战刚爆发时,苏联就已经分别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签订了互助条约。根据这个条约,苏联在三国境内有驻军、建筑军港和空军基地的权利,条约还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实施条约都不得损害缔约国各方的主权,不得损害它们的经济制度和国家结构。苏联政府也认为:“这些条约的签订从根本上改变了波罗的海的局势。苏联波罗的海舰队的战略地位加强了,这就保证了整个波罗的海的安全。”既然如此,就应该适可而止,因为这也确实能起到防卫德军的作用了。然而,这并不是苏联的最后目的。在1940年6月14日德军进入巴黎的当天,苏联就以立陶宛政府破坏条约为名发出最后通牒,并于次日占领了立陶宛。16日又以同样的理由向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发出最后通牒,两国当天就给予了接受的答复。此后,苏联又强迫三国改组政府,并于8月3日至6日把它们纳入苏联。
  苏联的这种行为带有明显的侵略性质,它不仅仅伤害了西邻小国的民族感情,有损于自身的社会主义国家形象,而且为以后苏联出现民族问题埋下了祸根。苏联政府对此一再辩解说,这是为了抵抗德国的进攻,也就顾不得它们了。“当时的问题,不是损害或不损害芬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波兰的民族权利,而是要造成对纳粹的胜利,借以防止把这些国家变成为希特勒德国宰割下毫无权利的殖民地”。这种辩解实际上就是承认了对三国的侵略。然而,在苏联外长葛罗米柯所著的《苏联对外政策史》中,却一再强调三国的敌对反苏情绪和军事挑衅行为,以此为苏联的侵略开脱。“波罗的海沿岸各国政府认为,这是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共同反苏的战争,因此他们都积极准备参加这场战争……三国的反苏军事同盟已经形成并发挥作用……立陶宛政府已经开始试探同法西斯德国勾结的可能性”。无论是三国有反苏的意图也好,还是苏联为侵略寻找借口也好,历史的事实是苏联侵占了三国,并把它们并人了苏联的版图。即使苏联是为了保卫自身安全,防御德国法西斯侵略,也绝不能借口不同意邻国的内外政策或借口邻国受到第三国侵略和威胁,而强行迫使它改组政府,更不能侵吞别国领土。苏联的这一行为可以说是导致波罗的海三国在1991年重新独立的最根本的历史原因。
  导致出现这种行为的根源是从沙俄到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历史上的沙俄是一个封建专制的军事帝国,它对内奴役压迫各族人民,对外大搞侵略扩张,掠夺和吞并了不少邻国的土地,镇压各国人民的革命,因而素有“民族监狱”和“国际宪兵”之称,它把单一的俄罗斯国家变成了拥有近100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并强行推行俄罗斯化的政策,迫使非俄罗斯人民接受俄罗斯的语言、宗教、文化及风俗习惯。十月革命以后,建立了社会主义的苏联,这可以说是在平等、自愿的原则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为列宁对民族问题极为重视,早在1917年就曾指出:“必须承认构成俄国的一切民族都有自由分离和成立独立国家的权利。否认这种权利和不设法保证这种权利的实现,就等于拥护侵略政策或兼并政策。”因此,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波罗的海三国宣布独立时,苏联都与它们建立了外交关系,承认了它们的独立。然而在1940年强迫三国加入苏联,则违背了列宁关于民族政策的论述,充分表现了沙俄时代的大国沙文主义。也正是1939年的苏德秘密协定(协定把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划为苏联的势力范围),成为波罗的海三国在50年后要求独立的法律依据。
  早在1987年,三国要求脱离苏联的愿望就已经逐渐显示出来,1989年这种愿望更加强烈,这种愿望代表了它们全民族的利益,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群众一致要求苏共中央宣布194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议定书无效。1989年8月22日,立陶宛最高苏维埃率先宣布苏德条约无效,宣布立陶宛1940年加入联盟的宣言非法。8月24日,利用苏德条约秘密议定书签订50周年之际,举行了有200万人参加的从爱沙尼亚首都塔林到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长达600公里的入链活动,称之为“波罗的海之路”,提出要自由,要脱离苏联而独立。由此可见,苏联与三国之间的矛盾可以说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自从1940年入盟以来,他们之间的矛盾不但没有解决,反而积怨愈深。
  另一点需要思考的就是苏联在成立以后的民族政策问题。在这一方面,苏联的政策有许多错误的地方。特别是在斯大林执政时期,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严重失误,使民族矛盾不断加深。这首先归咎于苏联此时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上的错误,即混淆了社会发展的过程与民族发展的过程的关系,认为社会向前发展,民族关系自然而然融合,民族矛盾自然得到解决。因此,只强调发展社会,而忽视了解决融合各民族之间特别是俄罗斯民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而斯大林的后继者不但没有纠正斯大林的错误,反而把这一理论进一步发展,认为在社会主义的苏联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历史性人员共同体——“苏联人民”,即认为苏联已不存在民族问题,而是“全体人民”都融合于俄罗斯民族之中了。错误的理论指导错误的实践,比如大规模的硬性民族迁移(流放),使各种民族混杂,降低了原有地区主体民族的成分,整个中亚地区的主体民族仅占人口的60%,立陶宛入盟前本民族人口占88%,到1989年独立前仅占76%。这种民族的“掺和”,没有起到“融合”的作用,反而造成诸多的矛盾。比如少数民族与俄罗斯民族的矛盾,加盟共和国与苏联中央政府的矛盾,各加盟国之间的矛盾,外来民族与土著民族之间的矛盾等,这些矛盾的激化成为苏联解体的加速剂。
  导致波罗的海三国独立以及苏联垮台,固然有历史的某些因素,但当代苏联政府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戈尔巴乔夫执政以来,对苏联民族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对历史遗留下来的一些民族问题也没有主动予以解决,而在他的“新思维”中提倡的“民主化”“公开性”在客观上助长了民族分裂主义。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实际的民族工作不可避免地出现误差,如忽视民族干部的配备、片面强调经济核算、不提各民族之间的相互支援、不能摆正联盟中央和各加盟共和国的关系等。最为严重的是助长了大俄罗斯主义的恶性膨胀,这可以说是波罗的海三国独立的直接原因。当然,几十年遗留的问题靠一任政府彻底解决,也是不现实的,但如果戈尔巴乔夫能够注意到这一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民族矛盾是可以缓解的。
  由此看来,波罗的海三国独立以及苏联解体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在当代合适的政治气候条件下,历史的积淀随之泛起,并与现实矛盾交融在一起,构成强大的冲击波,使本来就存有离心力的联盟迅速解体,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而波罗的海三国率先独立,则主要是历史的因素在起作用。
  
  [作者简介]李红庆(1954—),男,辽宁锦州人,辽宁锦州市委党校党建统战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史。
  [责任编辑:倪金荣]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有关水基清洗剂的水洗设备,水基清洗剂的漂洗设备、漂洗工艺、水基清洗的分析和监测系统,以及药品浓度控制系统的改进措施。 This article describes water-based c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中法文化年重庆市组委会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近日与法国图卢兹市驻重庆代表举行会谈,双方进一步确认了“中法文化年·重庆——图卢兹文化节”交流项目,并就时间、内容等事项达
干细胞因子 (SCF)是近 10年来发现的一种重要细胞因子。它在临床上可降低放、化疗的毒副作用 ,还可用于脐带血的培养过程 ,在今后的器官移植和基因治疗方面起重要作用 ;另外
建立甲亢动物模型 ,以研究甲亢康合剂的主要药效学作用。结果表明 ,甲亢康合剂显著抑制甲亢大鼠体温、T4含量的升高和饮水量的增多 ;使甲亢“阴虚”小鼠耐缺氧时间和游泳存活
目的:探讨驱虫斑鸠菊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3H]-TdR掺入法和脾细胞介导羊红细胞定量溶血分光光度法以及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等观察了驱虫斑鸠菊对小鼠兔疫功能的作
本文建立了芦荟中芦荟苷含量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 ,考察了芦荟中芦荟苷含量与其产地的关系。色谱柱 :HypersilODS柱 (4 6mm× 2 0 0mm ,5 μm) ;流动相 :甲醇 水 (4 0 :
在“全景式人类艺术”的艺术真理涵盖面下,所有人类民族及文化内涵所衍生的艺术行为及作品都值得被关注。装置艺术在现代美学概念里成为一门确定下来的系统确实有它的时代意
当人们遨游在浩瀚的小提琴曲的乐海之中,饱览那些闪烁着异彩的经典巨作时,又有谁能忽视了那些乐海之波峰浪尖上的古典小品呢?有多少伟大的演奏家从那些小品的阶梯上攀登到了
自从一九○○年一月十四日,普契尼的歌剧《托斯卡》首演以来,剧中的“著名女歌唱家托斯卡”这个忠实于艺术和爱情、心地纯洁善良的形象就深深印在人们的心上。象卡拉斯、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