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来源 :科学时代·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anquan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生参与意识是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的前提,关系到数学学习的成败。通过转变教师角色、创设平等课堂环境、学生小组合作交流,以及开展数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关键词] 参与意识?? 探究?? 数学课堂?? 问题情境?? 小组合作 数学活动
  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要有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这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为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应充分让学生“动”起来。即让学生的个性表露出来,思维活跃起来,手脚解放出来,全身心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这将会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而学生这种参与意识的获得,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运用各种策略进行长期的有意识的培养。
  一、数学教师要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
  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我们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对学生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现在的教师不能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更应是一个明智的组织者、点拨者、辅导者,在不同的时间情况下,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是示范者、评论者、欣赏者,也可以是顾问和朋友。这样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二、?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
  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基础,是学生树立信心、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因此,教师必须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在数学课堂中实施民主教学,创造宽松、和谐的参与环境,才能够提供学生以足够的心理安全感,激发他们产生学习的需求和兴趣,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从而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要达到这一点,首先,课堂教学中应充溢师生情感的对流。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产生情感共鸣,思维共振,便能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因为情感是课堂教学中的润滑剂、催化剂,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与学生情感沟通,构建一种师生共进退的良好气氛。古人言“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情激情,以趣激情,以动激情,以美激情,即教师不仅要精神饱满,热情洋溢,体态活泼,语言风趣,而且要方法灵活,富于激情,使学生始终处于最佳兴奋状态。其次,教师应注意适时、适度地针对学生个性丰富的特点,灵活地使用激励性评价机制。如“好极了”“真不错”“你想到了老师前面”等或一个轻轻的手势,一个点头,一个微笑,一个热烈专注的目光,一个爱抚的动作,都会使学生进入你情感的怀抱,这时学生会没有参与的兴趣和欲望吗?
  三、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让他们主动、自由、快乐、有效地学习
  首先,在课堂上要创设开放的人文环境,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发言。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亲和的对话平台,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垄断者,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一锤定音,而是可以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聆听学生的见解,并能适时的给以赞同表扬或指正他们的观点,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给学生一个思维发展的空间,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思维成果,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学生设计出的办法、方案,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都应予以肯定,即使是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因此,对于敢大胆想,又超出了你设计范围的学生应在给予肯定鼓励,同时恰当引导,不要简单斥之为“你错了”“怎么想的”。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时,解方程X2?-?2X=3,大部分学生都知先移项,再因式分解很容易得到答案,在巡视时发现一个学生却是这样解:X(X?-?2)=3×1或X(X?-?2)=?(-3)×(-1),由第一个式子解得X=3,由第二个式子得到X=?-?1,这样也得到方程的两个正确的解,大家都知道不移项就因式分解是因式分解解方程之大忌,于是让这位同学到前面板演,同学们讨论这种解法,尽管说不出解法正确的理由,但都认为答案是正确的,也表扬了他的创造发现,同时提出问题:是不是一般的方程也都能用这种解法?这时学生特别活跃,举出了很多的方程不能用此法来解,因此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了因式分解法解方程的一般步骤。课后还要求有兴趣的同学去探讨:具有怎样特点的方程才能用这种方法解?得到了不少好结论,更重要的是,那位没认真听讲的同学参与热情被激发起来了。
  其次,课堂中鼓励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生个体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创造能满足多样化学习需要的环境,学生才可能人人参与,然而教学要求却要在较短的课堂时间内集体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对于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常常因没有能掌握某个知识点而不能参与课堂。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学习方法则可较好地解决这一矛盾,能发挥群体智慧使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互帮互学、相互启发,相互提高。同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等方面都是有极大作用的。另外,除了师生讨论外,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和生生互动,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各类信息的沟通,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数学的氛围,学生更易主动参与其中。因此,教师若经常性地创设有一定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抓住时机让学生在独立思索、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中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参与意识。
  最后,要鼓励学生善于动手实验。数学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在它形成的过程中又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数学实验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而数学实验就是动手算一算、画一画、量一量。一个题目光想不动手,往往不得其门而入,动手做做常会有启发。代数问题把字母化成数试一试,几何问题多画几个图看一看,这比你冥思苦想效果显著的多。如上“轴对称图形”时,组织学生进行折纸实验,学生能折出多种多样的美丽的轴对称图形,看着自己的作品,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喜悦的心情,富有成就感,进而产生一种求知欲,从而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在上”勾股定理”时,组织学生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拼图实验,学生常常能拼出如课本的两个图形,而这些图形提示了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在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组织学生运用两个圆作相对运动的实验,通过实验学生能很自然地归纳总结出两个圆的位置关系及其判定,同时对相应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有了较深的了解。因此学生通过数学实验手脑并用获得了直接的感性认识,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引发奇思妙想,产生大胆的猜想和创新,使得所学的知识真正地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有利于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数学课重要的是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正开展数学思维活动,这是数学教学的真谛。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实践者、研究者、探索者,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赏心乐学之所,奇思妙想之处。要通过有形或无形的活动,积极引导学生深入钻研分析,逐步使学生学会归纳、猜想、转化,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分析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别出心裁地提出并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参与意识的增强,有利于实现数学课程的育人目标: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数学思维, 沙建航运小学 郭美华2009-7-22.
  [2] 浅析培养培养数学课堂上参与意识《群文天地》,2011年第22期.
  [3] 《考試周刊》,2011年第86期.
其他文献
会议
语文深度教学是导向学生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这四个关键能力的教学,不是对语文知识的浅层学习、机械记忆,而是基于语文知识的内在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从符号学习走向语文
邻居汪大爷是位退休老干部。他原来性格开朗、豁达,深受家人和街坊的敬重。三个月前开始耳聋后,性格就变了,疑心很重,不通情达理。若家人不和他说话,他就认为是讨厌他;儿子
视觉艺术教育的目标关系儿童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从儿童发展的高度全面审视视觉艺术教育的目标,在日常的视觉艺术教育中贯彻落实.在美术教育中,教师首先要熟悉媒材特性和表
我省太行山区栽植的柿果刚采收时苦涩难食,常温下很短时间内变软,不易贮运,经济效益很低。传统的温水脱涩只局限于小批量的家庭操作,而且脱涩后又很易褐变,风味变坏。我们用
“日中性草莓”常年开花,月月结果。播种后长出的幼苗仅3个月即开花结果。北方露地栽苗,结果期从春天一直延续到秋末冬初,利用塑料大棚和温室等保护地栽培或在南方露地栽培,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传统媒体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对受众来讲,传统媒体的新闻可信度和权威性更高,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方与阅读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给新闻编辑工
人们习惯“饭后百步走”,说是能“活到九十九”,但这一说法已引起了争议。专家称,如果把保健措施从饭后移到饭前,保健效果就会大大提高,坚持下来就会明显地体会到它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