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夏日漱石文学讽刺艺术比较

来源 :黑龙江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aiai198703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鲁迅和夏目漱石都是20世纪文学巨匠,都为本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作出了杰出贡献。本文试把他们的文学作品讽刺艺术加以比较。
  关键词:鲁迅;夏目漱石;小说;讽刺艺术比较
  
  鲁迅和夏目漱石都是2(]世纪文学巨匠,都为本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作出了杰出贡献。选择鲁迅和夏目漱石文学作品来比较有3点理由:(1)他们在开创本国文学近代化的过程中都遇到了类似的难题,就是与西洋文学的关系问题。(2)鲁迅很喜爱夏目漱石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夏目漱石的影响。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1907年前后,也就是他弃医从文、从仙台到东京的时候,他是只喜欢夏目漱石和森鸥外的:“记得当时最爱看的作者,是俄国的果戈里和波兰的显克微支。日本的是夏且漱石和森鸥外。”(3)鲁迅和漱石的小说创作对讽刺手法都很钟情,都有艺术性很高、足以传世的讽刺小说作品(如鲁迅的《阿Q正传》、漱石的《我是猫》等)。
  
  一、讽刺的理解
  
  《说文解字》云:“刺,直伤也。”《文心雕龙·书记》篇也说:“刺者,达也,诗人讽刺。”“刺”字引申出揭发、表露之意,且其揭露的内容并非好的一面,而是对方的缺点,就是以揭露某些人事缺失弱点来攻击指责,因此“刺”字又引申出指责、责难之意。正如《诗·大雅·瞻印》篇:“天何以刺”,朱熹《诗集传》所解释的“刺,责”,就是此意。讽刺源始于人类对生存的社会现况、风俗习惯,或者对某人某集团做人处事不满意,但一时又没有能力做直接的改革或修正时。就以机巧隐讳的言语文字,旁敲侧击地指出事实的真相,以达到引起被讽者觉醒的目的,此便是讽刺的起源。
  
  二、讽刺内容的比较
  
  1,共同视点:针砭社会时弊。鲁迅和夏目漱石“他们所面临的都是摆脱本国的落后文化而建立现代新文化的艰巨任务。同时,他们都怀着对国家对民族强烈的责任感,用文学作为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工具。”他们的文学作品也都直面人生,关注社会生活,体现作家对社会人生的审慎思考。夏目漱石是在明治时代所谓文明开化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他认真学习过汉学,又在英国留学过,亲身接受了西方文化思想的熏陶,所以他对于文明开化的弊端感受得特别深刻。五四时期,鲁迅曾谈过文学创作的宗旨,他在《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我仍抱着10多年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我深恶先前的称小说为‘闲书’,而且将‘为艺术的艺术’看作不过是‘消闲’的新式的别号。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明白直说,小说取材是“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为了启蒙国民,改良人生,讽刺国民劣根性。“非常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而想借文学为思想启蒙运动之一的鲁迅,他当然会看重夏目漱石作品中的批判精神,被那种寓庄于谐的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所吸引,并成了夏目漱石作品的热心读者。”在一定程度上,鲁迅受到了夏目漱石的影响。他们的小说讽刺内容千差万别,但是由于中国和日本经历了相似的社会转型,存在着类似的弊端,也由于他们两人的人生经历和观察社会的视角有诸多相似之处,因而他们在讽刺内容上也有不少相同或者相似的方面。他们讽刺权势,讽刺官僚机构。由于他们都是知识分子,深知其中弊端,而对所谓的知识分子阶层讽刺更广泛、更深入。
  2,忠孝思想:鲁迅对体现极端忠孝思想的“郭巨埋儿”等人间惨剧深恶痛绝,对封建最高统治者——君王也绝无好感,他的冷嘲热讽,体现了对传统文化坚决的批判态度。《故事新编-铸剑》讽刺了楚王:“王妃生下了一块铁,听说是抱了一回铁柱之后受孕的,是一块纯青透明的铁。大王知道是异宝,便决计用来铸一把剑,想用它来保国,用它防身。”我国古代认为皇帝是天子,是“与龙感应而生”,王妃抱铁柱受孕,生下一块铁,这就是莫大的讽刺。对君王的态度,夏目漱石与鲁迅有很大不同,在夏目漱石的小说中就不会唷类似的情节,夏目漱石“忠君爱国”,对君王顶礼膜拜,在作品中表现了对君王的虔诚。夏目漱石早年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忠君报国。1904年5月,日俄战争时发表《从军行》,“奉天子之命,讨伐仇敌,此乃臣子之本分”,公开鼓吹忠君思想。明治天皇死了,作者以赞美的心情写乃木大将为天皇殉葬。夏目漱石反对权势,但是从来就没有反对权势的最高代表——皇权。
  3人性弱點:面对人性弱点,鲁迅和夏目漱石都是社会责任感很强的作家。鲁迅曾多次讲过他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通过阿Q艺术形象的塑造,“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民的魂灵来”,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暴露国民的弱点”,从而引起疗救的注意,最终改造国民性。鲁迅通过阿Q“行状”的具体描绘,讽刺了国民劣根性。
  在夏目漱石的文学中也有一个人性的问题。夏目漱石明治42年写的《从此以后》《三四郎》和此后写的《门》合称3部曲。其中描写的人物,无疑是现代青年群像。夏目漱石既对西洋的个人主义厌恶,又对传统价值观不满,他对社会上人性的弱点进行了深沉的思索,苦苦探索出路。鲁迅的国民性改造面对的是国民阿Q式的病症,主要表现为“精神胜利法”;夏目漱石的人性问题面对的是来自西洋的个人主义和东洋传统价值观,但主要是西洋的个人主义。
  4,女性观:面对女性,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现代意识的代表者。夏目漱石在日本享有崇高的声誉,被称为“日本的鲁迅”。他们在小说中都表现出自己的女性观。鲁迅的小说《明天》《祝福》《伤逝》《离婚》等以女性为主人公。在夏目漱石的作品中,特别是在《我是猫》中,塑造了金田夫人、车夫太太、苦沙弥妻子等女性,发表了很多关于女性的议论,体现了作者的女性观。鲁迅和夏目漱石虽然都写女性,表达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对女性都有程度不同的讽刺,但是他们有本质的不同:夏目漱石是以传统为基点,否定女性的价值,以玩赏和调侃的态度讽刺女性,对女性充满蔑视和偏见;而鲁迅批判传统文化对女性的贬抑以及加在女性身上的精神枷锁,从西方引进思想资源,大力张扬个性主义,力主男女平等,对女性虽然也有讽刺意味,但是更多的是对其不幸遭遇抱以深深的同情。
  5,讽刺形象的反衬:鲁迅在自己的小说中,往往表达的是一个愤世嫉俗的爱国者的忧愤,他批判,他讽刺,“横眉冷对千夫指”是他对自己这方面的很好写照。与鲁迅相类似,夏目漱石也不是一个盛世的歌颂者。面对日本近代化以来的危机,他有着清醒的认识,在作品中,他总是倾诉自己的郁闷和愤懑。他说:“在现在不得神经衰弱的人,大多数是有钱的鲁钝之徒和没有教养的无良心之徒。”不过,在批判和讽刺的冷面孔下,鲁迅和夏目漱石的小说更有其深厚而广大的关怀。这种关怀在一定意义上就体现在他们各自小说中理想人物的塑造上。在讽刺和理想两类人物形象的对照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的价值取向。夏目漱石通过对健康人性的赞颂,固守日本传统文化中健康的内容,拒斥西方不健康文化的侵入,实现夏目漱石的社会批评和人性批评。鲁迅则是通过提倡率真的人性,揭露传统文化中人性的虚伪和堕落。
  
  三、讽刺表达技巧
  
  鲁迅和夏目漱石小说讽刺的形式主要运用了客观叙事模式和主观叙事模式,客观叙事模式又主要分析了夸张和对比的手法的运用,其中对比可以分成3类:表象与事象的对比、事象与事象的对比、过程与结果的对比。主观叙事模式可以分为借作品人物之口抒发式和作者直接抒发式。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洋文化在激烈的碰撞中演进,出现了很多难以克服的问题,讽刺艺术仍有极大生命力。夏目漱石的讽刺,特别是鲁迅小说讽刺中显露的思想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鲁迅和夏目漱石在小说中都有大量的讽刺,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由于他们都有的童年少年时期的痛苦记忆,使他们对世界怀疑、厌恶甚至绝望,从而奠定了讽刺的情感基础。由于他们深厚的中西学养,培养了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提供了他们讽刺社会的精神动力,又养成了他们讽刺社会的艺术才能。而多病的时代社会又为讽刺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表现的舞台。
其他文献
一、色彩认识论与方法论概述    从色彩语言纯粹性角度上看,不同的色彩语言构成了不同的表达方式。纯粹的色彩语言互相之间存在着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演变过程。各种不同的色彩语言秩序在世界历史文化变迁中发展变化着。通过分析和解读西方美术史,我们可以获知:色彩语言可以分为固有色体系、条件色体系、观念色(主观色)体系等几大方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色彩体系占据着审美主导地位,与之相对应的是不同的应用方法。也
期刊
美学是具有哲学性质的一门科学,它也是艺术哲学。它的研究对象既包括自然美,也包括艺术美,而艺术美又是最高度地集中了美的表现,舞蹈美学当然不能例外。舞蹈是美丽的,舞者是美的,舞蹈教育更是美丽的。舞蹈教育就是一种美的教育,中国现代教育的倡导者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以美育代宗教”,可见“美育不仅有补与体,有补与智,而且有补与德”。美育业已成为社会主义德育教育的有机组成。    一、肢体语言的美    舞蹈是
期刊
摘要:演讲是通过有声语言作为媒介的,而每个人声音条件禀质各异。本文从提高音量、调节语速和音调以及巧妙运用停顿3个方面浅析了如何调控声音以达成演讲的更好效果。  关键词:演讲;音量;语速;音调;停顿    我们每个人生而有着各异的嗓音,或深沉宏亮,或尖细高扬,有人声如软玉,也有人鼻音浓重,不一而足。无论我们的声音禀质如何,它都是这个世界独一无二的。而声音又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演讲过程以至演讲效果。但是,
期刊
摘要:写生既是中国画教学的主要内容,又是培养学生艺术感受、激发创作热情的重要途径。正如李可染先生所说:“写生,是画家面向生活,积累直接经验,丰富创作感受,汲取创作源泉的重要环节。”通过写生教学和实践训练,能够锻炼学生独立观察、取舍、分析和创作的艺术能力,使他们在理论和实践、生活和技巧、临摹和创作等方面都有所提高。  关键词:中国画;师造化;写生;教学    当今中国画的教学依然沿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
期刊
摘要:现代社会文字设计融入了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传递信息,冲击着人们的视野。可以说越是优秀的文字设计在我们头脑中留下的印象就越深刻,同时也让我们在数不清的信息海洋深深记住了商品的品牌,它在品牌传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品牌;品牌广告;品牌形象    一、文字设计与品牌之间的关联    无论是中文字还是英文字,文字是人类相互沟通的载体,是传播信息的视觉符号。我们中国的文字从出现至今,已经
期刊
近些年,水彩画的飞速发展、变化是显而易见的,自水彩画传人中国到10届全国美展,中国水彩队伍不断壮大,优秀作品层出不穷。水彩画从工具材料、技法、观念、语言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变化。而很多人对水彩的认识和了解还是停留在“轻音乐”、“小品”的层面上。  水彩专业教学应该客观地重新全面分析新形势下的中国水彩,更新观念,准确、客观把握当代中国水彩的发展方向。这样使学生对于中国水彩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确定明
期刊
美术成绩,特别是绘画技巧的提高,主要靠画而元任何捷径可走。时间,对于以专业好坏为标准来衡量优劣的美术专业的学生更显得珍贵。这就决定了美术专业作文的特殊性。为此,我们采用了如下方法进行作文教学,收到显著效果。    一、看画作文    如果采用与普通高中一样的看画作文方式进行作文教学,对美术专业的学生说来不太适宜。第一,美术专业的学生分析画喜欢从专业角度去看它的风格、特点、构图、绘画技巧等,而不愿去
期刊
摘要:素描作为一种造形基础用于美术教育,它是在纯艺术表现的观念下,注意以再现为原则的技能训练,并以此延续至今。然而,当我们开始进行素描创作的时候,思维的转换似乎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认为,在素描学习中,具象与抽象概念起到很重要的意义,即在强调具象观察的同时,不能忽视抽象思维语言运用。  关键词:具象;抽象;创造性思维    在素描的训练与学习中,素描被认为是一切绘画基础,但却停留在临摹和写
期刊
由于近年来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青年教师及引进人才队伍逐渐壮大,使得高校职工住宅压力剧增。因此,如何解决好青年教师的住房问题成为当前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前提条件和稳定因素。    一、青年教师住房困境    高校青年教师是一批学历高、业务性强、思维活跃、有上进心的青年,这只年轻的队伍对高校学科发展、教学科研具有潜在的、不可低估的力量,是学校的优秀人才,为学校教学科研注入了新鲜血液,是学校的未来和希望。
期刊
“收视率”就是指在一定时段内收看某一节目的人数(或户数)占观众总人数(或总户数)的比率,其采集方法有日记法和仪器测量法两种。之所以说“收视率”对电视行业不可或缺,是因为它让电视节目的评价方式由凭借感受的“模糊时代”上升到了可以量化的“指标时代”。    一、收视率带来的争议    收视率改变了电视节目的评价方式,也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电视从业人员的节目制作观念。在收视率的压力下,每一个电视从业人员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