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校日益扩招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加强和改善新时期班级管理工作,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班辅助理队伍建设,作为高校管理工作新的尝试,将赋予学生工作以新的内涵,并将为提高高校管理工作,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关键词:班辅助理 导生制 探索
高校辅导员、班主任老师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及服务工作的直接承担者,肩负着思想、心理、就业、组织建设等重要使命。辅导员作为专职的学生工作者,奔赴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线,在为完成高等教育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端人才的总体目标和大背景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加速发展和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地不断深化,高校的招生规模日益加大,使得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而又复杂的形势。辅导员工作任务日渐繁重,辅导员队伍资源严重不足成为开展学生工作的一大障碍。近年来,一些新的学生教育与管理模式浮出水面,其中,将班辅助理队伍建设作为纳入新时期辅导员工作模式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与探索。
一、班辅助理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一)新时期学生工作的时代背景
应国家经济和教育发展整体要求,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学生人数大量增加,而学生工作队伍在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反而相对减少,使得工作量大幅度增加。继而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人员的增加和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师资队伍、校园环境、教学科研等方面得不到满足,图书馆、食堂、宿舍等硬件设备的紧缺引发社会、家庭、学生个人对大学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给学生工作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和新的难题。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教育、科技、文化体制的全面改革,加之网络媒体的急速发展,带来了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学生们开始走出校园,逐渐走入了社会与学校共同管理的模式,而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各方面还不完善,改革的浪潮势必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思潮带入社会,如何引导学生抵制不断冲击大学生道德评价底线的腐朽思想,也是高校学生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二)学生工作者数量不足,队伍不稳定
由于社会和学校对辅导员有许多认识误区,加之高校体制转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压缩了非教学科研人员编制,很多辅导员在复杂琐碎的工作中无法看清工作前景,缺乏积极性和成就感,无法充分将责任心带入本职工作,进而造成跳槽等转离岗位的现象,造成了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使社会、学校对辅导员队伍的认同感逐渐降低。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高校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科学合理地配备足够数量的辅导员和班主任。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 / 200的比例配备,保证每个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同时每个班级要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 但由于班主任教学、科研任务重,实际工作中可能无法全面顾及到班级管理工作,有些兼职班主任因为自身角色定位不明确或激励机制不到位,不愿意在这项工作中投入过多的精力,因此工作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形成了恶性循环。
(三)大学生的特点需要"班辅助理"
来自不同城市的学生走进共同生活的同学圈,与之伴随的便是来自不同家庭的经济条件、不同地域的生活习惯形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之间的差异甚至碰撞。大部分低年级的学生,尤其是新生由高中时期老师安排的固定的生活状态变成大学里自由散漫的状态,在心理上无法适时调整,往往给学习和生活带来某种程度的影响。各年级的班辅助理多由高年级、同专业的学生党员或主要学生干部担任,因为年龄相差只有一两岁,有着共同的大学成长环境和学习目标,沟通起来相对容易,能够比较恰当地将老师给予的任务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体会正确引导新生,并及时向辅导员反馈学生的思想动态,将各方面潜在问题尽可能在爆发之前发现和解决。
二、班辅助理的基本内涵
(一)班辅助理的定义:"导生制"概念的新时代解读
"导生制"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起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由英国国教会牧师贝尔和公谊会教师兰卡斯特提出,本意是为解决生多师少的矛盾。"导生制"实际上就是教师选择一些高年级且成绩优异的学生做助手,将教材内容传授给他们,再由他们传导给其他同学。其本质类似于我国古代孔子所采用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即次相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政策的不断变化,原始的"导生制"再次被人们所关注,班辅助理作为将"导生制"移植到新时期的高校教育管理体制中的一种举措,无疑是一个崭新且富有挑战的嘗试。
班辅助理,也叫做辅导员助理,助理班主任等,是指在选拔高年级中优秀的主要学生干部或学生党员担任低年级学生的班辅助理,配合辅导员、班主任老师组织开展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工作。
(二)班辅助理的角色定位
班辅助理的定位是多重的,这与辅导员、班主任本身工作的复杂性密不可分。一方面班辅助理是学生,需要完成作为一名普通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一方面,在低年级学生眼中,班辅助理是学长、师长的身份,需要他们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困惑、困难、需求等,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扮演者信息员的角色,对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矛盾,也需要班辅助理发挥协调员的能力,营造足够畅顺的沟通和理解平台。熟知学生工作的规章制度,熟悉学校各部门的办事方式,作为咨询员对有关学校日常事务性工作做解疑答惑,并在这些工作开展中发挥组织者和教育者的活动与思想教育能力。
(三)班辅助理的作用
1、对低年级学生的榜样示范,帮助指导作用
社会学习理论家班杜拉有一种习得行为方式,在观察别人行为的过程中,自己也表现出了类似的行为结果。由此观点可得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具有榜样的传递性和延续性。因为班辅助理的选拔上条件都很高,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都是表现十分优异的学生干部,自然就为低年级同学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这种直接的"言传身教"无形之中就起到了模范作用。低年级学生由从未离开父母到独立支配自己的生活而出现的不知所措,到适应大学生活之后逐渐显露的浮躁、空虚、无所适从的现象,对专业缺乏兴趣,感到迷惘,不清楚自己的未来目标和发展方向。班辅助理都可以结合自己作为"过来人"的切身体会与经验对他们进行帮助与指导,使得指导意见更有针对性和实践性,让他们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积极调整心态,乐观地面对大学生活。 2、是学生与辅导员、班主任之间桥梁与纽带
班辅助理的设立从宏观上说,一方面承担了辅导员部分日常管理事务工作,使辅导员在对学生的指导和思想教育工作上拥有更充足的时间。另一方面,弥补了班主任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而无暇顾及学生的缺陷。
从微观来讲,如何指导好、管理好班辅助理队伍,本身就是辅导员、班主任最直面的学生工作,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发挥的实效和自身的锻炼成果都可以在班辅助理建设中得以真实、及时的反馈。
因此,可以说班辅助理起到了一个中介的作用,是老师和同学交流的纽带,也是组织开展班级活动的桥梁。通过他们激发学生们的工作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实时跟踪思想动态,及时调整班级计划。同时低年级学生干部通过班辅助理的行为感召力,形成并提高自己的班级组织管理能力,优化和培育出一个坚强、稳固、积极向上的班集体。
3、对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与塑造
因为选拔优秀的学生干部或党员构成班辅助理队伍,以配合辅导员、班主任做大量地工作,所以对自身的工作要求和工作强度会提出较高的标准。在学生眼中,他们既是老师、院系的代表,也是校纪校规实施的监督者,又是学长、前辈,三重身份的诠释以及肩负的重任,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因为在工作实践过程中,班辅助理要考虑怎样将自己的工作以同学们和老师最容易接收和满意的方式圆满完成,对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又是一个间接地考验。
三、班辅助理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
(一)选拔
笔者针对各高校的助理辅导员、班主任助理选拔办法进行综合研究后,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具备一定的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要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的时代性、先进性保持一致。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生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具备良好的群众基础。
2、学习成绩优秀,可以有效地平衡学习和工作之间的矛盾。
3、要做到毛遂自荐和学生管理工作者推荐的双向原则,热爱学生工作,遵纪守法,具备较高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
4、具备一定的语言组织、文字表达能力,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和自我约束能力。
5、选拔年级定位在大三、大四。
(二)班辅助理的工作职责
1、密切联系辅导员、班主任,加强沟通交流,在院系党总支、班主任的直接管理下深入开展学生思想工作,及时反映班级问题并作适当协调处理,为班级管理积极建言献策。
2、新生入学初期协助辅导员、班主任組建本班学生干部队伍,并针对学生干部队伍中出现的问题在后期的管理工作中做适时调整并加强对其教育引导。
3、深入班级、宿舍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情况,引导同学们向主流思想靠拢并激发正能量,帮助班主任建构正确学习目的、态度、方法,尝试成立学习讨论互助小组,培养良好的学风。
4、协助辅导员开展日常管理活动,丰富班级的课余文化生活,激发同学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协助辅导员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做好学生资助工作。
6、作好每学期的工作计划并认真执行,定期与系学生工作队伍召开工作例会并汇报近期工作情况。
7、协助辅导员、班主任及时处理学生突发事件,维护学校稳定。
(三)班辅助理的考核
1、利用周例会、座谈会和定期业务培训等活动,不断开展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培训和教育,以提高班辅助理的工作能力,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2、制定切实可行的班辅助理管理规范,每学期末对班辅助理进行一次量化考核,考核领导小组由系党总支、班主任及学生代表组成。考核可采取述职报告及民主评议相结合的形式,对工作积极、表现突出的班辅助理可评为"优秀班辅助理",对其进行表彰,并适当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工作懈怠,考试不及格,违反校纪校规,未按规定履行工作职责、群众反映差的班辅助理,应予以解除其职务。
3、可将班辅助理队伍作为向党组织输送先进分子的阵地,对考核为优秀的班辅助理,可优先考察培养入党,对已经成为预备党员或党员的班辅助理党支部可对其在工作期间的表现列为党员评议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考核,如此"高进,严管,精育,优出"的培养机制,不但提高了学生班辅助理的积极性,而且会吸引更多优秀的低年级学生投入到班辅助理队伍中。
四、班辅助理队伍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明确辅导员、班主任与班辅助理的分工
班辅助理毕竟只是助理,其主要职责还是协助辅导员、班主任工作。二者之间应正确分工,各司其职,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在学生管理上出现失范和缺位的现象。辅导员、班主任要在工作中把握主要矛盾,用矛盾分析法辩证的看待二者的分工,做到以点概面、以面概全。
(二)角色定位的混同
因为班辅助理的角色首先是学生,所以年龄和阅历的有限往往在处理学生事务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一边倒"的现象,将个人情感加诸于工作之上,不能公平地处理学生问题。例如,在组建班团干部的过程中,可能对同学有亲疏之分,或因为志趣相投而偏向于某些同学,从而打击了其他积极的同学,有失公允,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三)职责范围内价值观念的偏差
班辅助理在向本班同学传授学习生活经验的时候,有时可能夹杂着一定的投机取巧的方法,无形中将自己盲目的主观臆断、错误的价值观念传输给学生,影响了他们对学习、生活的态度和言行。在建设班辅助理队伍上,一定制定出相关的规则和条例来规范他们的言行,例如适当的奖励惩罚机制、评价考核机制等激励机制,从而使班辅助理队伍向着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四)对班辅助理进行针对性培训
班辅助理毕竟不是专业的教育者,因此随着学生工作的开展,对班辅助理在岗位上的要求也需要逐步做系统、规范的培训,使工作开展的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例如新生开学之前对班辅助理培训如何按照正当的程序组织建设班团干部队伍,对竞选持有异议的同学如何疏导;在资助工作中,如何营造一个平和、真诚的氛围,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公开,贫困认定的同学们如何做到更为客观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升入大二年级的班级,如何正确的引导他们增强对专业的认同感,以及参与大学文化生活的积极性等。
班辅助理队伍是在学校党组织正确领导下,为协助辅导员、班主任做好班级建设和事务管理而组织建构的,对这一队伍建设的思考和探讨,以及进一步提高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具有积极的意义。是我们高校学生工作者在不断努力下,逐渐探索出一条学生与老师"齐抓共管"的高效的教育管理之路。
参考文献:
[1]黄俐丽.加强学生管理的有效途径-班主任助理制.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6年6月第19卷,第2期。
[2]谭磊,吴建军,王天.高校新生助理班主任管理模式探索阴.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
[3]陈宝鹏.高校班主任助理工作模式的探索与思考阴.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9.
[4]尹敏学生管理工作中助理班主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162-163.
作者简介:李钰茜(1986.5~ ),女,山东济南人,齐鲁师范学院,助教,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班辅助理 导生制 探索
高校辅导员、班主任老师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及服务工作的直接承担者,肩负着思想、心理、就业、组织建设等重要使命。辅导员作为专职的学生工作者,奔赴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线,在为完成高等教育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端人才的总体目标和大背景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加速发展和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地不断深化,高校的招生规模日益加大,使得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而又复杂的形势。辅导员工作任务日渐繁重,辅导员队伍资源严重不足成为开展学生工作的一大障碍。近年来,一些新的学生教育与管理模式浮出水面,其中,将班辅助理队伍建设作为纳入新时期辅导员工作模式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与探索。
一、班辅助理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一)新时期学生工作的时代背景
应国家经济和教育发展整体要求,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学生人数大量增加,而学生工作队伍在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反而相对减少,使得工作量大幅度增加。继而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人员的增加和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师资队伍、校园环境、教学科研等方面得不到满足,图书馆、食堂、宿舍等硬件设备的紧缺引发社会、家庭、学生个人对大学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给学生工作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和新的难题。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教育、科技、文化体制的全面改革,加之网络媒体的急速发展,带来了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学生们开始走出校园,逐渐走入了社会与学校共同管理的模式,而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各方面还不完善,改革的浪潮势必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思潮带入社会,如何引导学生抵制不断冲击大学生道德评价底线的腐朽思想,也是高校学生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二)学生工作者数量不足,队伍不稳定
由于社会和学校对辅导员有许多认识误区,加之高校体制转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压缩了非教学科研人员编制,很多辅导员在复杂琐碎的工作中无法看清工作前景,缺乏积极性和成就感,无法充分将责任心带入本职工作,进而造成跳槽等转离岗位的现象,造成了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使社会、学校对辅导员队伍的认同感逐渐降低。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高校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科学合理地配备足够数量的辅导员和班主任。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 / 200的比例配备,保证每个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同时每个班级要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 但由于班主任教学、科研任务重,实际工作中可能无法全面顾及到班级管理工作,有些兼职班主任因为自身角色定位不明确或激励机制不到位,不愿意在这项工作中投入过多的精力,因此工作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形成了恶性循环。
(三)大学生的特点需要"班辅助理"
来自不同城市的学生走进共同生活的同学圈,与之伴随的便是来自不同家庭的经济条件、不同地域的生活习惯形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之间的差异甚至碰撞。大部分低年级的学生,尤其是新生由高中时期老师安排的固定的生活状态变成大学里自由散漫的状态,在心理上无法适时调整,往往给学习和生活带来某种程度的影响。各年级的班辅助理多由高年级、同专业的学生党员或主要学生干部担任,因为年龄相差只有一两岁,有着共同的大学成长环境和学习目标,沟通起来相对容易,能够比较恰当地将老师给予的任务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体会正确引导新生,并及时向辅导员反馈学生的思想动态,将各方面潜在问题尽可能在爆发之前发现和解决。
二、班辅助理的基本内涵
(一)班辅助理的定义:"导生制"概念的新时代解读
"导生制"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起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由英国国教会牧师贝尔和公谊会教师兰卡斯特提出,本意是为解决生多师少的矛盾。"导生制"实际上就是教师选择一些高年级且成绩优异的学生做助手,将教材内容传授给他们,再由他们传导给其他同学。其本质类似于我国古代孔子所采用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即次相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政策的不断变化,原始的"导生制"再次被人们所关注,班辅助理作为将"导生制"移植到新时期的高校教育管理体制中的一种举措,无疑是一个崭新且富有挑战的嘗试。
班辅助理,也叫做辅导员助理,助理班主任等,是指在选拔高年级中优秀的主要学生干部或学生党员担任低年级学生的班辅助理,配合辅导员、班主任老师组织开展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工作。
(二)班辅助理的角色定位
班辅助理的定位是多重的,这与辅导员、班主任本身工作的复杂性密不可分。一方面班辅助理是学生,需要完成作为一名普通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一方面,在低年级学生眼中,班辅助理是学长、师长的身份,需要他们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困惑、困难、需求等,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扮演者信息员的角色,对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矛盾,也需要班辅助理发挥协调员的能力,营造足够畅顺的沟通和理解平台。熟知学生工作的规章制度,熟悉学校各部门的办事方式,作为咨询员对有关学校日常事务性工作做解疑答惑,并在这些工作开展中发挥组织者和教育者的活动与思想教育能力。
(三)班辅助理的作用
1、对低年级学生的榜样示范,帮助指导作用
社会学习理论家班杜拉有一种习得行为方式,在观察别人行为的过程中,自己也表现出了类似的行为结果。由此观点可得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具有榜样的传递性和延续性。因为班辅助理的选拔上条件都很高,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都是表现十分优异的学生干部,自然就为低年级同学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这种直接的"言传身教"无形之中就起到了模范作用。低年级学生由从未离开父母到独立支配自己的生活而出现的不知所措,到适应大学生活之后逐渐显露的浮躁、空虚、无所适从的现象,对专业缺乏兴趣,感到迷惘,不清楚自己的未来目标和发展方向。班辅助理都可以结合自己作为"过来人"的切身体会与经验对他们进行帮助与指导,使得指导意见更有针对性和实践性,让他们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积极调整心态,乐观地面对大学生活。 2、是学生与辅导员、班主任之间桥梁与纽带
班辅助理的设立从宏观上说,一方面承担了辅导员部分日常管理事务工作,使辅导员在对学生的指导和思想教育工作上拥有更充足的时间。另一方面,弥补了班主任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而无暇顾及学生的缺陷。
从微观来讲,如何指导好、管理好班辅助理队伍,本身就是辅导员、班主任最直面的学生工作,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发挥的实效和自身的锻炼成果都可以在班辅助理建设中得以真实、及时的反馈。
因此,可以说班辅助理起到了一个中介的作用,是老师和同学交流的纽带,也是组织开展班级活动的桥梁。通过他们激发学生们的工作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实时跟踪思想动态,及时调整班级计划。同时低年级学生干部通过班辅助理的行为感召力,形成并提高自己的班级组织管理能力,优化和培育出一个坚强、稳固、积极向上的班集体。
3、对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与塑造
因为选拔优秀的学生干部或党员构成班辅助理队伍,以配合辅导员、班主任做大量地工作,所以对自身的工作要求和工作强度会提出较高的标准。在学生眼中,他们既是老师、院系的代表,也是校纪校规实施的监督者,又是学长、前辈,三重身份的诠释以及肩负的重任,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因为在工作实践过程中,班辅助理要考虑怎样将自己的工作以同学们和老师最容易接收和满意的方式圆满完成,对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又是一个间接地考验。
三、班辅助理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
(一)选拔
笔者针对各高校的助理辅导员、班主任助理选拔办法进行综合研究后,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具备一定的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要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的时代性、先进性保持一致。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生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具备良好的群众基础。
2、学习成绩优秀,可以有效地平衡学习和工作之间的矛盾。
3、要做到毛遂自荐和学生管理工作者推荐的双向原则,热爱学生工作,遵纪守法,具备较高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
4、具备一定的语言组织、文字表达能力,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和自我约束能力。
5、选拔年级定位在大三、大四。
(二)班辅助理的工作职责
1、密切联系辅导员、班主任,加强沟通交流,在院系党总支、班主任的直接管理下深入开展学生思想工作,及时反映班级问题并作适当协调处理,为班级管理积极建言献策。
2、新生入学初期协助辅导员、班主任組建本班学生干部队伍,并针对学生干部队伍中出现的问题在后期的管理工作中做适时调整并加强对其教育引导。
3、深入班级、宿舍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情况,引导同学们向主流思想靠拢并激发正能量,帮助班主任建构正确学习目的、态度、方法,尝试成立学习讨论互助小组,培养良好的学风。
4、协助辅导员开展日常管理活动,丰富班级的课余文化生活,激发同学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协助辅导员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做好学生资助工作。
6、作好每学期的工作计划并认真执行,定期与系学生工作队伍召开工作例会并汇报近期工作情况。
7、协助辅导员、班主任及时处理学生突发事件,维护学校稳定。
(三)班辅助理的考核
1、利用周例会、座谈会和定期业务培训等活动,不断开展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培训和教育,以提高班辅助理的工作能力,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2、制定切实可行的班辅助理管理规范,每学期末对班辅助理进行一次量化考核,考核领导小组由系党总支、班主任及学生代表组成。考核可采取述职报告及民主评议相结合的形式,对工作积极、表现突出的班辅助理可评为"优秀班辅助理",对其进行表彰,并适当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工作懈怠,考试不及格,违反校纪校规,未按规定履行工作职责、群众反映差的班辅助理,应予以解除其职务。
3、可将班辅助理队伍作为向党组织输送先进分子的阵地,对考核为优秀的班辅助理,可优先考察培养入党,对已经成为预备党员或党员的班辅助理党支部可对其在工作期间的表现列为党员评议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考核,如此"高进,严管,精育,优出"的培养机制,不但提高了学生班辅助理的积极性,而且会吸引更多优秀的低年级学生投入到班辅助理队伍中。
四、班辅助理队伍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明确辅导员、班主任与班辅助理的分工
班辅助理毕竟只是助理,其主要职责还是协助辅导员、班主任工作。二者之间应正确分工,各司其职,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在学生管理上出现失范和缺位的现象。辅导员、班主任要在工作中把握主要矛盾,用矛盾分析法辩证的看待二者的分工,做到以点概面、以面概全。
(二)角色定位的混同
因为班辅助理的角色首先是学生,所以年龄和阅历的有限往往在处理学生事务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一边倒"的现象,将个人情感加诸于工作之上,不能公平地处理学生问题。例如,在组建班团干部的过程中,可能对同学有亲疏之分,或因为志趣相投而偏向于某些同学,从而打击了其他积极的同学,有失公允,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三)职责范围内价值观念的偏差
班辅助理在向本班同学传授学习生活经验的时候,有时可能夹杂着一定的投机取巧的方法,无形中将自己盲目的主观臆断、错误的价值观念传输给学生,影响了他们对学习、生活的态度和言行。在建设班辅助理队伍上,一定制定出相关的规则和条例来规范他们的言行,例如适当的奖励惩罚机制、评价考核机制等激励机制,从而使班辅助理队伍向着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四)对班辅助理进行针对性培训
班辅助理毕竟不是专业的教育者,因此随着学生工作的开展,对班辅助理在岗位上的要求也需要逐步做系统、规范的培训,使工作开展的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例如新生开学之前对班辅助理培训如何按照正当的程序组织建设班团干部队伍,对竞选持有异议的同学如何疏导;在资助工作中,如何营造一个平和、真诚的氛围,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公开,贫困认定的同学们如何做到更为客观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升入大二年级的班级,如何正确的引导他们增强对专业的认同感,以及参与大学文化生活的积极性等。
班辅助理队伍是在学校党组织正确领导下,为协助辅导员、班主任做好班级建设和事务管理而组织建构的,对这一队伍建设的思考和探讨,以及进一步提高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具有积极的意义。是我们高校学生工作者在不断努力下,逐渐探索出一条学生与老师"齐抓共管"的高效的教育管理之路。
参考文献:
[1]黄俐丽.加强学生管理的有效途径-班主任助理制.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6年6月第19卷,第2期。
[2]谭磊,吴建军,王天.高校新生助理班主任管理模式探索阴.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
[3]陈宝鹏.高校班主任助理工作模式的探索与思考阴.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9.
[4]尹敏学生管理工作中助理班主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162-163.
作者简介:李钰茜(1986.5~ ),女,山东济南人,齐鲁师范学院,助教,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