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辉小说的宁静本质

来源 :江淮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j_mosquito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许辉是新时期成长起来并获得骄人成就的小说作家,他的小说风格是很独特的,可谓一枝独秀。许辉小说的独特在于它的宁静,人物的宁静、意境的宁静、语言的宁静,宁静是许辉小说的本质。许辉小说所追求的那种宁静,有时也会被打破,但那是宁静地打破,又宁静地得到修复。现实社会很浮躁,人的心理状态也很浮躁,许辉小说宁静本质的价值,在于它对浮躁社会、浮躁人心的一种平抑。
  关键词:许辉小说;宁静本质;浮躁的平抑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1)02-0166-06
  
  新时期的小说,无论是理念还是形态,都是在不断探索、变化之中而一路走来的,伤痕小说、反思小说、寻根小说、魔幻小说、先锋小说、现代后现代小说、乡土小说、打工者小说、官场小说、反腐小说等等,它们之间虽然或多或少地相互联系着,却明显地各具个性,因而异彩纷呈、摇曳多姿。许辉是新时期成长起来并获得骄人成就的小说作家,然而,在细细地读过他的中短篇集《人种》之后,却看不出他的作品与上述小说理念和小说形态有什么关联,他的小说风格是很独特的,独特得很鲜明,可谓一枝独秀,因而也很可贵。许辉小说的独特在于它的宁静,人物的宁静、意境的宁静、语言的宁静,宁静是许辉小说的本质。
  宁静的小说,必须要有宁静的心态去阅读去品味去咀嚼。在许辉小说里是找不到大起大落、大开大合、大悲大喜、尖锐刺激、刀光剑影的,也找不到离奇曲折的故事、惊天动地的人物,他的小说所给予你的只是宁静、只是平淡、只是波澜不惊,然而正是在这宁静、平淡、波澜不惊之中,会在你的意念深处受到真切的震撼,合起书卷,作些思索,可能会深深地倒吸一口凉气,也或许会长长地呼出一口热气。我和别的读者没有作过这方面的交流,但我是有这种感受的,而且较为深刻。
  《人种》是收在集子最后的一部中篇,但又作为书名,可见作家对这部小说的钟爱,然而读过全书之后,就可以隐约地感觉到,作家对《人种》不独是喜爱,将它的篇名作为书名,还深深地蕴含着许多寓意和暗示,它至少是警示人们不要忘记,我们的原始祖先在他们的生命途程中,是如何宁静地一步一步地向前挪进的。《人种》是包含着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小说作家,还有气象学家、动植物学家等多方面学识学术的一部小说,是彻底的原生态,凭着多方面的学识,许辉本来可以轻松地写得斑驳陆离、奇特怪异,可以写出许多卖点和热点的,然而,许辉将他的笔攥得很紧,一点也不放纵,尽量地低调,尽量地平淡、宁静。许辉笔下的我们的始祖还不会语言,更没有文字,许辉于是依照他们不同的叫声,将他们命名为噢、咿、口欧、唉、呜和呼等等,“噢”是头领,他和他的伙伴以及他们的小崽子们在濉浍平原上是那样宁静地迎来喜悦的春天,又那样宁静地熬过风雪交加的严冬,他们一起捕食板鹿、鱼、野兔和其他动物,在狩猎的过程中,他们学会使用石器,贮存食物,还意识到群体的价值和意义,于是有了团结精神的萌芽,他们尝到了山火焚烧过的兽肉的鲜美,这意味着他们的大脑进化将大大地向前跨进,然而他们又随心所欲地群杂地交配,这为他们的进化制造了不少的麻烦。许辉描摹得很仔细,宁静之中也显现出了一些寻根的意向,《人种》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原始模样,炎黄子孙便是从那样的境况之中艰难地繁衍至今的。我是先讀《一棵树的淮北》后读《人种》的,读过《人种》之后,我很自然地将它和《一棵树的淮北》联系起来,它应是《人种》的续篇,《一棵树的淮北》中的老大,不就是《人种》中的噢的演化吗,按人类学家的推测,这一演化至少经过了漫长的300多万年。老大的一辈子,平淡得不能再平淡了,娶妻生子,他用独轮车把他的妻子娶了回来,因为太贫困,没有任何的仪式和酒席场面,然后生了八个孩子,一男七女,他极普通地从事农家劳作,小说里反复出现的是他背着粪箕拾粪,拾粪和其他农事,是他一家先后11口人赖以生存的基础。老大和他的妻子竭尽全力地默默地又是极简陋地将他们的八个子女抚养成人,他们分别娶妻了、出嫁了,人类毕竟在进化,时代毕竟在进步,虽然依然贫困,老大的长子大狗、长女二猫的娶妻和出嫁,采用的是换亲这种不得已的形式,一切都简化了许多,但不再用独轮车,用的是马车,也办了不少桌乡村酒席;三妮嫁给了河西公社的一个大队副书记,迎亲的是两部手扶拖拉机;四妮参军当了一名女兵,让老大一家着实兴奋;五妮因模样长得好,和公社干部刘干事结了婚,因为有了刘干事和宿县城里孙股长的关系,老大才得以走出濉水乡与河西乡的地界,到宿县城的医院里看了一回病,开了眼界;六妮先上学,因老大夫妇岁数大了,家里人手不足,就自动下学了,也成了亲;七妮因五姐夫(小说里写的是三姐夫,有误)刘干事帮忙,也当了兵;老闺女花妮一心上学,考上了地区农校,老大家出了个女秀才,这在乡间可是了不得的大喜事。老大一辈子也没有什么爱好,只是爱吸一口烟,小说描写他的吸烟也很奇特,“头埋在裤裆里”,“烟从裤裆里冒出来,乍一见,像是裤裆里失了火”。当老大和他的妻子将他们的八个子女都抚养成人之后,老大的光景也老了,又是一年新春,女儿们都回家陪着老大夫妇热闹,老大突然感到“心头有火哩”,于是背着粪箕、拿着烟袋出门去转悠,目的是想败败火,然而这一转悠就再没有回来,他靠在月亮河边的一棵树上,走完了他的一生。老大就是一棵树,他和月亮河边的这棵树相拥在一起,就是淮北大地的写照,就是淮北大地的朴实的风景。小说里的老大离我们并不远,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吧,他让我想到了罗中立的油画名作《父亲》,还让我想到我自己的父辈、祖辈和我所熟悉的许多乡间长者,他们所走过的路他们所做的一切,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了,他们无意于奢侈和享受,他们默默地做着他们认为应该做的一切,是那样的自然而然,然而他们又是那样的伟大,他们的伟大深藏在他们脸上那刀刻一样的细密的皱纹里,深藏在他们粗糙的大手里,深藏在他们宁静、平淡的意念之中,他们和300多万年以前的噢、咿等等是相通的,一脉相承,短篇小说《库库诺尔》中的那个没有姓名的“他”、《碑》中的罗永才和洗碑匠人王麻子,则是这种宁静的后继者,这种宁静的传承与社会的进步与现代化的热闹直接联系在一起。许辉用一种宁静的笔法歌颂、赞美这种宁静。
  宁静与远淡与纯朴是相依相存的,而与功利则格格不能相容。《十棵大树底下》写记者刘康行走于水家湖到炉桥之间的经历,因为不熟悉路径,刘康只得一边走一边打听,既问路也问一些他感兴趣的事情,问过之后,总要客气一句:“麻烦你了”、“麻烦这位大爷”、“麻烦这位大哥大嫂”,对方的回答总是“麻烦啥子”。“麻烦啥子”在小说中反复用了十三次,再加上“没有啥子”两次,一共是十五次,男女老少都是这样,异口同声,同风同俗,“麻烦啥子”、“没有啥子”都是习惯口语,包含的却是宽厚、大度和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沟通,是纯朴的民情民意的真实表达。刘康所到之处是灾区,水还没有退下去,许多人还住在坝埂的庵棚里,艰难可想而知,然而他们都是十分平静,既不愁容满面,更不怨天尤人,他们很坦然、很有信心、很乐观,相信未来,更相信眼前的困难是可以克服的,有一户人家的粮食被水冲走了,刘康问他:“那你家现时吃什么?”回答是很从容的:“想点子凑呗,政府救济俺们几个,俺们腰里也还有几个。俺们再想想别的法子,糊弄着过呗。”对于刘康的提问,他们都坦诚相告,不隐瞒更不耍刁滑,助人为乐是他们的本份,毫无什么索要信息费、指路费的意念,他们知道刘康是上面来的记者,并不在刘康面前诉苦连天,更不向刘康提出多拨救灾粮、款的要求,他们崇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宁静与和谐是相伴相生的。《十棵大树底下》的记者刘康,在此前的《飘荡的人儿》中也反复描写过,他是一个极随和的人,一点记者的架子也没有,当他来到一个叫枯河头的小集子时,已是半夜三更,他便在一个陈年麦秸垛子上扒了个洞,这种洞当地老百姓称之为狗窝,他在狗窝里倒头便眯眼睡去,他和一个杂耍班子里几个飘荡的人儿一路走一路拉呱,和他们在一起喝酒,还让高镇长为他们帮忙,一点也不嫌弃他们,更不鄙视他们,而是同情他们的遭遇、关心他们的未来,文化人刘康是宁静的,但他追求的决不是一己之宁静,在他的心里还装着灾区的人们,还装着杂耍班子里的长者和其他几个青年男女,他没有什么办法从根本上改变这些人的命运,但他真诚地同情着他们,盼望他们的境况更好一些,他的宁静心境中充满着炽热的爱意,他是一个真正懂得宁静的人,在刘康身上,能看到作家许辉本人的影子。
  许辉在他的小说里所着意追求的那种宁静的意境,有时也是要被打破的,但那是宁静地被打破,又宁静地得到修复,《焚烧的春天》便是这样的一部令人难忘的作品。小瓦和国柱在空旷的草甸子上用泥坯子建起来的家,是他们的伊甸园,虽然孤獨了一些,简陋了一些,毕竟是他们的家,其乐也融融,其情也深深,小瓦为什么忍心一把火将这土坯房烧掉呢?表面的理由是小瓦要和国柱一起出去打工,但打工也用不着烧房子呀,至于其他小说未作一字的交代,只写了小瓦对国柱的几句话:“……以往的小瓦烧死啦,俺是个新小瓦,俺再也不离开你半步啦。”小瓦当然不能原谅那个狂风暴雪之夜。国柱打工在外,小青年传林受国柱的委托,来陪伴小瓦,传林是很纯朴的,没有一点邪念轻浮,天黑以后就表示要回去,然而小瓦却轻声轻语地说:“风刮得吓人,就住下吧。”小瓦说这话之前,是有过思想斗争的,小说描写她“低着头,咬着唇儿”,思考了一刻钟,月黑风高只是表面的理由,孤男旷女因这个理由而住在一起,无论如何是站不住脚的,真正内在的原因应是小瓦情欲的冲动,说完上面简短的一句话之后,小说写了她的一连串迅速的动作:“插了门,把灯端在里间屋。小瓦噗的一声把灯吹灭,两个人挤在一床被里,翻上翻下地乱动”、“一直睡到第二日小半晌午。”青年男女之间的此类事一开头便难得一下收住,“传林隔三差五地就上小瓦这里过一夜半夜。”小瓦对于她与传林之间的风流事,是深深怀着内疚的,内疚的是她内心的宁静在风雪之夜的旷野土坯房里被宁静打破了,她并不责怪传林,更不以为没有造成什么不良后果,国柱也不知道,传林也不会再来纠缠,就可以将它敷衍过去,她必须痛下决心,来修复这心灵的耻辱和创伤,来修复这不可原谅的被打破了的宁静,烧掉土坯房是她反复思考后作的决定,她勇于担当,她要还原自我,她在草甸子上升起的烈焰中得到了涅槃,一个新的小瓦新的宁静而纯洁的灵魂又依偎在国柱的身边,读到这里,我们真的要为这对纯朴的年轻人祝福。《焚烧的春天》所焚烧的是一时的内心浮躁所造成的过失,追求的是内心的宁静,追求的是一个新小瓦,用小瓦对国柱的话来说:“……以往的小瓦死啦,俺是个新小瓦,俺再也不离开你半步啦。”这篇小说的最大成功,在于读过之后,仍然觉得小瓦和传林还是那么朴实可爱。
  许辉当然深深地知道,现实是多么浮躁多么的不宁静,要追求宁静那样一种境界是多么的不容易。尽管《夏天的公事》和《王仁的幸福》是他用极其宁静的笔法去写出来的,但读者还是能从字里行间看出作家内心的焦虑和不平。《夏天的公事》是揶揄的是嘲讽的,然而通篇文字极其温婉和平,没有一丝揶揄和嘲讽的痕迹,只是当你读过全篇之后,所谓的“公事”并不知道是指什么事,有什么程序有什么要求有什么目的,去办公事的人和接待办公事的人,都茫然不知,“公事”似乎只是为了去夏城开一个会议,除了省里的李中之外,还有老汪等各市的人,这些人当然都是公家的干部,接待的则有夏城的张主任、刘主任、单部长、赵局长,王总编、朱局长、谭局长、江部长等,可谓有规格有规模,会议是按期举行了,夏城的书记、市长也都到场,与会者也都没有主题地作了发言,想讲什么就讲什么,大约类似于现实生活中的那种“神仙会”,但许辉没有明写。然后是酒席,品尝“双凤戏鲤”、“金雀争春”等名菜,主人殷勤、客人尽兴,不断地碰杯,不断地称赞菜肴的美味,因天气炎热,不断地吃西瓜,然后是坐了三辆面包车,到夏城所辖的一些有特点的地方去参观,品尝各地风味特色,作一番漫无边际、毫无主题的散讲。小说一开始就写了一个老夏(当然也是一个公家的干部)于这端“公事”也就是这次会议如何如何重要,老夏也电话表示一定要来,只是要迟几天,接待方也不断盼望老夏的出现,然而“公事”结束了,却自始至终都没有见到老夏的踪影。公事者,顾名思义,就是公家的事、国家的事,乡里的事、县里的事、市里的事、省里的事,都是公事,都是国家的事,国家的事,直接关系国家兴旺发达,直接关系老百姓的幸福安康,公事岂能如此去办!然而现实中确有如此办公事的,今年甲市作东,明年乙市作乐,轮流做庄,轮番旅游,好山好水尽管一饱眼福,好酒好菜尽管一饱口福,民间讽刺称之为“神仙会”,这种“神仙会”甚至开到了国外,名目繁多的考察团,不断地飞往美国、西欧、日本、新马泰,考察什么内容,达到什么目的,一概茫然无知,民间讽刺这种考察团是公费旅游,《夏天的公事》锋芒所向,难道不是指向“神仙会”和公费旅游吗,作家内心的焦虑,跃然于纸上。和《夏天的公事》所描写的有意识的随意胡涂散乱群体比较起来,《幸福的王仁》里的王仁只是一个个案。小说很细致很铺排地写王仁上班、下班、钓鱼、地摊下棋、喝酒、打牌,一个细节也不拉下,一句对话也不放过,他与公司一把手合经理关系也不赖,由人秘股长升到了副经理,一切看似寻常、平淡、宁静、漫不经心,然而这宁静中却隐藏着奸诈和机关,那便是王仁时时都在为自己的幸福寻找突破口,他终于找到了,而且不露声色地突破了,那便是他恰到好处地利用了合经理与公司下属售货员寡妇小蔡的奸情,小蔡之所以与合经理通奸,是有交换条件的,那便是要调到公司来,合经理虽有邪念有丑行,但也有他的原则,那便是他并不随意满足他的情妇小蔡的要求,拒绝动用自己的权力将她调往公司,于是小蔡公开和他闹翻了,看来合经理也没有多少手腕,架不住小蔡的揭丑吵闹,只得请副手王仁出面调解,以便将事态平息下去,王仁满口答应,并说“闹不好把她调出去”,合经理自然是既感激又放心。王仁找小蔡谈话做工作,只用了一个字作为暗示,那便是将通奸的“通”字改成了“强”字,就将合经理全给颠覆了,使自己的幸福展现出了光明,小蔡听到王仁说“合经理强奸你不对”这句话时,先是一愣,后是心领神会、心照不宣,跟着说“他姓合的强奸我”如何如何,小蔡认可“强奸”的说法,一是要扳倒姓合的,二是要为自己谋好处,与此同时也为王仁的幸福打开了通道,只不过她没有意识到罢了。小蔡认可“强奸”很关键,王仁第一时间将这一关键转达给合经理,然后在公司里便沸沸扬扬,合蔡奸情骤然升级,由众所周知的通奸变成了强奸,姓合的有口难辩,只能吃不了兜着走,王仁凭着一个字的心机,还凭着平时的酒友、牌友局里张科长、何秘书等人暗中相助,很快便使姓合的卷了铺盖,自己取而代之当了经理,开始了他的幸福时光,王仁平时看似无所用心,然而他无时不在为自己的幸福而谋划,那一字心机可不是一时的灵魂开窍,而是他当人秘股长多年历练的结果,是他时时事事察颜观色苦思冥想的结果。王仁并不满足于喝酒、钓鱼、下棋、打牌之类的宁静幸福,他日夜思虑的是如何谋取权力的幸福,他把权力视为最高幸福,因而不顾人伦道德地设置陷阱,等待着别人的失足,别人失足了,他不是帮一把,而是踹一脚,他的陷阱设置得高明隐蔽,一时半时是揭不开,时间长了自然会揭开的,但他幸福早已到手,无需顾及。王仁的幸福是建立在丑恶之上的。许辉对于王仁一字心机的揭示,非常真实、非常深刻、非常尖锐,也非常令人可怕,现实中还暗藏着这么多陷阱,像王仁这样的人虽为数不多,但也绝非王仁一人,的确得多加小心,由此也可以知道,要想宁静,是多么不容易。许辉的提醒也非常中肯,那就是要记住一条,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许辉艺术手法的高明,在于与前面的铺排比较起来,他在小说的关键之处惜墨如金,将关子藏得很深,几乎是不露一点痕迹,尽量让读者去体会去想像,一旦想通了,真是要冒一身冷汗。我想,这便是作家匠心的聪明体现。
  和许辉小说意境的宁静相默契的是,许辉小说语言的宁静。许辉经常写到平原上的草、草甸子上的草,他笔下的秋草是金黄的茎杆金黄的叶片金黄的韧劲,许辉的小说语言也有着金黄的韧劲,耐读耐咀嚼,不艳丽,是秋草的那种金黄,不仔细看,可能不一定能见着它的光芒。这种语言风格在短篇小说《库库诺尔》里便体现出来了,意境是宁静的,语言也是宁静的,那个没有姓名的旅行者在沙地上和那条花肚皮蛇的一段描述,越读就越能体验到一种特殊的人生况味,它将人在孤独孤寂时的心境表现得细致而贴切。《库库诺尔》可以看作是许辉的成名作,写这篇小说时他才20多岁,这样的语言功力让人惊叹。《碑》的语言同样优秀,罗永才痛失爱妻、爱女,那真是人生最大的悲伤,心如刀割,然而许辉似乎是有意地不使用悲字与伤字,通篇一点悲伤的氛围都没有,罗永才只是三番几次去找手艺好的王麻子洗一块妻女合葬的碑,“洗块大点的,好料的”,也就是最高规格:“两米的,青白石的料子”,对于九百块钱的价格,罗永才不加思索地认下了,“大点的,好料的”、“两米的,青白石的料子”、九百块钱,这几个非常普通的用语,将罗永才的悲哀伤痛完全包含于其中,男儿有泪不轻弹,作家笔下的罗永才是将他心中的泪完全凝结在这块“两米的,青白石的料子”,要花九百块钱的碑上,语言的意蕴含量很大,读者有无限的想像空间。许辉的小说语言,从明清小说和其他文学作品中汲取了营养,古色古香,很有韵味,《碑》中洗碑匠人王麻子的描写就很精到,“盘腿坐了一个人,五十来岁,浑身精瘦,半脸麻子坑,两个烂桃眼”、“左手是錾子,右手是锤子,也不急,也不躁;也不热,也不冷;也不快,也不慢,一锤一锤,如诉如泣”,这一段描写,使我想到了明末张岱的人物小品《柳敬亭说书》,张岱笔下的说书人柳敬亭外形是:“麻子,黧黑,满面疤癗。悠悠忽忽,土木形骸”,其说书的声音是“徐疾轻重,吞吐抑扬,入情入理,入筋入骨”。一个王麻子,一个柳麻子,作家对于他们的描写各有不同,其韵味又有相通之处。许辉的小说语言初读觉得有点絮絮道道,再一捉摸就可以看出极为简炼,在简炼中还常常闪现出独创性的审美价值,举一个例子,《十棵大树底下》他写了一个老农,“上下身都赤裸,当间只套个蓝布裤头,背有些驼,上下都叫日头给浆得黑红”,不用“晒”字而用“浆”字,这个“浆”字就是长时期地仔细观察的结果,其他作家用过没有,我不能下结论,许辉是用了,用得很大胆,也很独创,这个“浆”字不仅写出了老农经太阳一晒冒出了汗,还写出汗液和體内盐份、体表尘埃溶和在一起的那种情状,非常贴切准确,只有十分了解农村的生活农民的劳作,才会有这种精炼独创的用字。许辉的小说语言还是一幅朴素的农村风俗画,《一棵树的淮北》有这样一段描写:“从堤下远远的地方一望,高高的濉水堤上,柳树隔不多远就是一棵,青翠翠的一线。两个小人影儿,一前一后,推一架独轮车,打第一棵柳树和第二棵柳树切成的空白里,走到了第二棵柳树和第三棵柳树切成的空白里,再走到第三棵柳树和第四棵柳树切成的空白里……就这么走,在春末暖洋洋的天地间,暖洋洋地往下走。一直走到跟老远的地线融在一起,消失了,天地间才瞧不见了他们年轻有力的身影。”这是真实朴素的农村生活画面,这种描写让人感到亲切、向往,这种复沓的语言形式,有它特有的穿透效果。
  许辉小说的价值在于它的宁静本质,许辉小说的意义还在于它的宁静本质。现实社会很浮躁,人的心理状态也很浮躁。需要从各个方面努力给予平抑,许辉小说的宁静就是一种平抑的力量。我在前面讲过,读许辉的小说必须要有一种宁静的心情,稍有浮躁就会读不下去,就无法去领略许辉为我们所描述的一切,读下去了,宁静了,就会享受到那种独特的宁静之美,如果你的内心世界受到了真正的感染,能和许辉创造的宁静意境归于宁静,那便受益无穷了。古代经典《黄帝内经》虽归于医学名著,但讨论人生哲理的文字也很多,一开篇就以歧伯的口气写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段话的本意就是批评人的因为不能宁静,违背自然规律,一味浮躁,寿命比上古之人少了一半,上古的人能活百岁,而浮躁使人半百而衰。宁静、平淡、和谐可以修身养性,可以延年益寿,是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许辉在他的小说里对此反复描述,是给予现代人的一剂良方,也是对浮躁社会浮躁人心的规劝与批判。
  对于许辉的小说,就这一本中短篇集而言,我也有些不满足之处,我有三点不成熟的批评意见。一、缺少变化。风格、写法都可以变化,有变化即丰富多彩。中篇《人种》和其他中篇比较起来有所变化,文字鲜明了一些,起伏也有了一些,虽然幅度并不大,但读起来感到有了变化。文若青山不喜平,说的也是变化,变化也可以理解为求新,是对作家本人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二、个别细节写得不够细致不够准确。《一棵树的淮北》有一个细节是写老大和大狗娘一起挖红芋窖子,男的在窖底挖,将挖出来的土装进一个吊筐子里,向窖口喊一声,女的便把筐子用力拉上来,将土倒在一边,窖底光线不好,还要点上一盏油灯,这桩农活在农村曾经很普遍,也很富诗意很有韵律,也还伴随着一些丰收的喜悦,但许辉只写了一句话:“大狗娘帮他把挖出来的土弄到一边去”,显得粗略了些,不见了许辉的细致风格,缺少生活情趣。窖子挖成后他写道:“两口子把鲜红芋都倒进窖里去”,这个“倒”字便不够准确有些违背生活真实,红芋窖子不光有贮存红芋的功能,还有保鲜红芋的功能,淮北的红芋要吃好几个月,保鲜是大事,那个年代烂掉了红芋就是烂掉了口粮,红芋若破损了很容易烂掉,所以下窖很仔细,窖那么深,倒进去是容易砸破的,所以要搭上梯子,一筐一筐送下去,小心码放好,这样可以保鲜很长时间。三、有些细节可写可不写,又缺少美感,就不要写了。《新观察五题》里的《割草的小芹》写道:“这时我闻到一股淡淡的鲜粪的臭气,我知道这是小芹在草洼子里拉屎了”,这个细节是真实的,但缺乏美感,尤其是写一个小姑娘小芹,读后更觉不美,我觉得可以不写。鲁迅早讲过这类事物不要去写,也是从美感角度讲的。当然鲁迅讲的话也不能绝对化,古典文学里就写过士兵的大便,那是根据大便解下的时间来判定双方的距离,是从军事需要的角度来写的,有一定的审美意义,所以读来很正常,贾平凹前期小说里也写过小便解在便桶里所发出的那种有节律的响声,体现农家生活的那种温馨,读来也没有觉得什么不可,但《割草的小芹》里这样写,觉得有点多余,不如不写。以上意见,不一定对,谨供参考。
其他文献
摘要:为抵消佛道二教对世俗社会的影响,改变礼崩乐坏的现状,朱熹以《仪礼》为本经,以《大学》修齐治平的理想进阶为依据,对传统儒家礼学进行重建,改变了传统礼学自上而下的路径,使之由政治转向生活。自下而上的礼学重建注重日常生活的践履,强调传统宗法社会秩序的构筑和行为方式的规范,并在实践中固化社会的等级制度、宗法观念,使儒家不仅在思想领域而且在行为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是儒家往儒教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儒家
期刊
摘要:起于建国初期的“新年面”运动,是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一场政治的、文化的运动。作为一种勾连传统与现实的表达媒介,新年画的形式与内容成了本文观察新意识形态符号体系建构过程的窗口。正是借助新年画类型化的重复演示,新意识形态才逐渐走进民众生活,成为新的文化模式。  关键词:年画;意识形态;符号  中图分类号:J2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1)01-0181-07  
期刊
摘要:本文运用我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的有关数据,实证分析了高管薪酬与银行经营绩效、资产规模、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总体上我国上市银行的高管薪酬与盈利水平正相关,与风险管理水平的关系不大。从银行业总体数据来看,高管薪酬与资产规模关系不大,但就单个银行来说,高管薪酬与资产规模正相关。在公司治理方面,高管薪酬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关系不显著,但与第一大股东性质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与第二至第五大股
期刊
摘要:网购体验质量影响消费者行为意愿的基础概念模型基于消费者决策理论和社会行为学理论,并且在加入感知价值、花费代价、信任程度、愉悦程度四个变量后进一步发展为扩展概念模型。从网购行为的消费者决策链出发得到的网络渠道质量、网站质量、交易质量、售后质量以及他们的具体维度共同构成了网购体验质量。通过分析网购过程中消费者体验质量的构成及其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机制,最终得到网购体验质量影响消费者行为意愿的完整概
期刊
摘要:在《万有引力之虹》中,托马斯·品钦导演了一场现代版的“摩西”“出埃及记”,成功地戏仿了圣经经典,巧妙地表达了他对宗教伦理的质询精神、对现代技术理性的批判精神和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担忧精神,充分体现了其作品中的人文主义哲思。  关键词:戏仿;宗教伦理;技术理性;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5)03-0183-0
期刊
摘要:利奥塔对现代性、逻各斯(理性)中心主义充满强烈的不满。他提出了在“主体已死”之后的现代社会里,“人”何以可能的问题。利奥塔努力拆解现代性,拒斥元叙事、总体性等传统理性主义话语,提出了他自己的关于差异、歧义和感性的,以及关于政治的、道德的美学方案,即崇高美学。从总体上看,他的崇高美学主要表现为三种面向:荒诞、震惊和非人。这些是利奥塔从语言游戏、康德、纽曼以及先锋艺术那里发现的。他的这些所谓后现
期刊
摘要:本文构建了中国地区制度质量内生决定的理论模型,分析了出口贸易对地区制度变革的影响。研究表明:当封闭经济中的各利益集团之间生产率差异不大时,补贴有助于效率低但游说能力强的利益集团扭转竞争力,从而得以在制度密集型部门专业化生产并获得租金,但地区制度质量随之降低;而开放经济中,竞争机制的引入促使低效率利益集团除需游说补贴外,也有追求好制度的动机,否则不足以在竞争中胜出。但补贴的存在使低效率地区的制
期刊
摘 要:本文从人口红利、人口资源配置和人力资本投入等三个方面考察了人口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我们的理论模型将这三个方面的影响归结为三个可以具体测算的变量。并对这三个变量进行了相应的實证分析,针对这三方面可能影响未来经济波动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波动风险;人口红利;人口资源配置;人力资本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0)05
期刊
摘要:领导革命时期的党群关系反映的是先锋队和人民群众的关系,而执政后的党群关系实际反映的是党同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执政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人民群众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要求我们树立人民群众的权力主体地位,通过制度构建良性互动的党群关系,争取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而不是对抗。  关键词:执政;党群关系;互动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
期刊
摘要:根据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作家自传在自我身份认同上的差异,将其分为四类:第一类作家自传中的“我”是一个历史见证者,“我”的特异性是被整个时代大潮所淹没和左右的;第二类把自我看成是中心,一切都围绕“我”来写,彰显自我的个性;第三类传主作为文化或精神象征;第四类传主则是感觉化的“我”,真实的“我”是在记忆的碎片和个体化的感觉中建构起来的。作者通过撰写自传获得自我身份认同感,同时找到安放生命的最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