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不同时间溶栓治疗的临床观察

来源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nian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MI)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 51例患者,根据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分为三组,A组≤3 h,B组3~6 h,C组6~12 h。结果 三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1.2%,75.9%,33.3%。前两组与后一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并发症无显著性。结论 血管再通率与发病至溶栓时间呈负相关,AMI发病3 h内溶栓治疗,血管再通效果最好,3~6 h次之,6~12 h患者治疗效果不显著,但仍有一定疗效。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时间段;血管再通率
  
  The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different time window of thrombolytic therapy
  
  ZHANG Lin-xia.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and Vascular,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Xinyang,Xinyang 464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thrombolytic therapy in different times after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Methods Fifty on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imes after intravenous thromobolytic therapy.The groups were A(≤3 h),B(3-6 h) and C(6-12 h).Results Reperfusion rate of the three groups were 81.2%,75.9%,33.3%,with sign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ormer two groups and the later one groups(P<0.05).The hemorrhage complication withou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the three groups.Conclusion The reperfusion rate is opposite related with the duration from onset of AMI to thrombolytic.To the patients,within 3 h after onset AMI,the reperfusion is the best,within 3~6 h is better,while within 6-12 h have not significant effect,but still had some effect.
  【Key words】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Thrombolytic therapy;Times;The reperfusion rate of blood vessels
  
  DOI:10.3760/cma.j.issn 1673-8799.2010.06.30
  作者单位:464000河南省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
  
  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溶栓治疗可明显降低病死率,改善生活质量和近、远期疗效。溶栓治疗是通过激活纤溶酶原,使富含纤维蛋白的血栓发生溶解,闭塞相关动脉血管再通,从而挽救濒死心肌[1]。溶栓治疗的效果和梗死相关动脉再通有关,而血管再通率的高低与溶栓距发病时间有关。笔者于2002 年10 月至2009 年9月间,采用尿激酶(U K)对患者进行急诊溶栓治疗,并比较51例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对血管再通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AMI患者51 例,其中男38例,女13例,年龄29~77岁,平均(53 ±10.2)岁。梗死部位:广泛前壁17例、下壁12例、前间壁6例、前壁5例、下壁+右室3例、高侧壁2例、前壁+下壁6例。患者符合下列条件:①持续性胸痛半小时以上,经含化硝酸甘油不缓解;②至少两个相邻导联ST段抬高(胸导联≥02 mV,肢体导联≥0.1 mV);③无溶栓及抗凝禁忌证[2];④自发病至溶栓开始时间分为三组A组(<3 h)16例,B组(3~6 h)29例,C组(6~12 h)6例。
  1.2 治疗方法 溶栓前常规检查血常规,凝血四项,心电图,心肌酶谱,吸氧,止痛,镇静,抗血小板,稳定斑块等治疗。即给予尿激酶150万U加入0.9%氯化纳100 ml中静脉滴注,30 min内滴入,尿激酶滴完后12 h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6100 U,每12 h一次,共5~7 d。
  1.3 监测指标 ①观察用药后胸痛减轻程度,并注意有无出血现象;②分别于溶栓前、后作18导联心电图描記。开始于溶栓后即刻~,其后每半小时1次,共4次,再以后1次/6 h,之后1次/d,持续7 d。观察ST段下降及再灌注心律失常情况;③溶栓前、后检查血常规及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定量;④心肌酶谱检查:从入院当时起每2 h查肌酸激酶及同工酶1次,共3次,再6 h查1次,共3次,若其水平仍高每天查1次,直到正常;⑤注意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及转归。IRA再通判断标准[2]:①心电图ST段抬高下降≥50%;②胸痛消失或基本缓解;③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④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提前到发病后14 h以内。具备上述4项中2项或以上者再考虑再通,而单纯具备②③项不能判为再通。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其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时间窗溶栓血管再通率,严重出血并发症,2周病死率的比较见表1。
  表1
  
  组别例数开始溶栓距发病时间(h)再通率严重出血并发症2周病死率
  A16≤313(81.2%)00
  B293~622(75.9%)01(3.4%)
  C66~122(33.3%)01(16.7%)
  A,B两组与C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A组与B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血管再通率与溶栓距发病时间呈负相关。
  2.2 不良反应 皮肤黏膜出血2例,痰中带血1例,未做处理。死亡2例,均为溶栓未通,其中1例死于室性心律失常,1例死于急性左心衰,3组均未发生严重出血并发症。
  3 讨论
  目前临床常用的再灌注手段主要是溶栓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由于溶栓治疗相对于其他再灌注疗法简单易行而又不失有效性,因而至今仍是基层医院应用最广泛的再灌注治疗手段。再灌注治疗是AMI治疗的关键。尿激酶对红血栓有较好的溶解效果。溶栓疗效具有时间依赖性,即发病至溶栓开始时间越短,梗死相关血管越易恢复再灌注。溶栓治疗的目的在于尽早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受损心肌的血液供应,减少坏死心肌的范围,进而改善预后,减少死亡率。
  本文51例AMI患者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对血管再通率,住院病死率的影响显示,A,B,C三组的再通率分别为81.2%,75.9%,33.3%;死亡率分别为0,3.4%,16.7%。发病6 h内溶栓者,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发病后6~12 h溶栓者,死亡率明显降低,尤其是发病3 h内溶栓疗效更显著。国外资料[3]表明,掌握好溶栓时间窗很重要,发病后溶栓越早,再通率越高,心肌损害越小,病死率越低,患者得宜越大。从时间上看,1 h为黄金时间,6 h为规定时间窗,6~12 h为延迟溶栓。延迟溶栓虽获益较小,但仍然能挽救部分心肌,故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已放宽至病发后12 h,本结果与上述相符。本文51例患者只有3例出现轻微的皮肤黏膜出血,没有严重出血并发症,提示溶栓治疗是安全可靠的。
  与急诊PCI相比,溶栓治疗具有简便,经济,易操作优点,结果[4]表明,对于发病3 h的AMI患者,30 d死亡率无明显差异。在我国,许多医院不具备直接PCI的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并且距离大的医学中心较远,对适合溶栓的患者,应该争取在患者到达医院后30 min内开始急诊静脉溶栓治疗,以显著提高AMI的救治疗效。
  参考文献
  [1] Tough J.Thrombolytic therapy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Nurs Stand,2005,19(37):55-64.
  [2]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94-295.
  [3] Nesby LK,Rutsch WR,Califf RM,et al.[for the Gusto I investigators]:Time from symptom onset to treatment and outcomes after thrombolytic therapy.J Am Coll Cardiol,1996,27:1645-1652.
  [4] Andersen HR,Nielsen TT,Rasmussen K,et al.A comparison of coronary angioplasty with fibrinolytic therapy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N Engl J Med,2003,349(8):733-742.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 观察高压氧舱治疗水痘的疗效。方法 将148例水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I组,治疗II组及对照组。治疗I组单用高压氧舱治疗;治疗II组应用高压氧舱加阿昔洛韦注射液静脉滴注;对照组应用阿昔洛韦注射液静脉滴注,外用炉甘石洗剂。3组都分3 d和7 d两个阶段记录疗效。结果 治疗I组3 d和7 d的治愈率为62.5%和95.0%,治疗II组治愈率分别为67.4%和97.8%,对照组分别为8.1%和
目的 探讨前置胎盘剖宫产的护理措施.方法 总结分析120例患者的护理经验.结果 本组经治疗及精心护理均全愈出院,无一例死亡.结论 手术室护理人员应加强业务学习,充分认识前置胎盘对产妇的危害,术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术中以良好的基本功、严瑾的工作态度、与麻醉、手术医生默契配合,使抢救工作有条不紊,为产妇的成功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
【摘要】 目的 对比观察硝酸甘油、瑞芬太尼、硝酸甘油复合瑞芬太尼用于脊柱外科手术控制性降压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择全麻下行脊柱手术患者45例,分别采用硝酸甘油(Ⅰ组)、瑞芬太尼(Ⅱ组)、瑞芬太尼复合硝酸甘油(Ⅲ组)控制性降压麻醉,维持患者MAP在60~70 mm Hg,观察三组患者控制性降压前即刻、降压后5、10、30、60 min的MAP和HR及降压停止后MAP恢复到降压前水平的时间。结
目的 明确小儿脑瘤的特殊性,提高对小儿脑瘤的早发现、早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总结2000年至2005年的小儿脑瘤误诊住院病历,分析误诊原因.结果 5年间小儿脑瘤误诊16例,分别为脑干肿瘤6例,小脑肿瘤4例,鞍区肿瘤5例,血管瘤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误诊为脑膜炎、癫痫,小儿急性偏瘫、肾炎、胃肠炎等,误诊时间最长3年.结论 小儿脑瘤学龄前发病就诊率75%,颅内高压的三大症状常不同时存在,表现亦不典型,加
目的 对老年性肺结核X 线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方法 对我所2007年至2008 年收治的67例老年肺结核影像学改变进行分析观察.结果 老年肺结核一般男性多于女性,病变部位广泛,性质复杂,表现多样.结论 老年肺结核患者体质差易患难治,合并症多,X 线影像复杂不典型,容易误诊、漏诊,须密切结合临床。
【摘要】 目的 探讨自体阔韧带替代人工硬脑膜修补后颅窝硬膜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5~2009年我院后颅窝疾病的临床患者30例。结果 于后颅窝手术前即开始取下阔韧带,手术时间不超过10 min,最后均能达到水密、减张缝合后颅窝硬膜的目的。无一例患者有不良反应,均按期出院。结论 本文采用患者自体阔韧带替代人工硬脑膜,无任何排斥免疫反应,极大降低了治疗费用。其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