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时期艾灸疗法的内在操作理路考略

来源 :中华中医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lwxl35540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通过对先秦两汉时期一系列古文献的梳理、分析发现,先秦两汉时期艾灸疗法的内在操作理路与当时古人“泛鬼论”世界观下的“鬼祟”致病说有着密切的关联.大体而言,此一时期人们认为诸多疾病、尤其热性病证的发生多与“鬼祟”有关,而鬼祟多属赤、阳,按照“同类相治”的朴素原理,灸法的内在操作理路即深刻暗含此一内在认识:即运用“通天法器”阳燧引至阳之“天火”燃烧艾草熏烤或烧灼人体皮肤以达到驱鬼魅、除病邪的目的,这一分析也从侧面解释了学界长期困惑的“热病用灸”的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四川,自古称巴蜀之地。这个名称的由来大有渊源。其中,“蜀”指古蜀国,而“巴”就是指巴国。在巴国的土地上,曾经发生过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天府之地寻三巴    “巴”是一个古老的部族,也是一个古国的名字,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五帝时代。《山海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太吴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始为巴人”,认为巴的远祖是太昊。巴人活动在汉水流域中游一带。殷商时代,巴人被称为“西士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