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颅脑损伤及脑出血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动态变化及意义

来源 :中国基层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hl7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脑出血及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规律和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脑出血患者50例(脑出血组)和急性颅脑损伤患者40例(急性颅脑损伤组),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对两组患者发病后的血浆D-二聚体进行测定,并与40例健康人(对照组)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脑出血患者在发病后3 h、6 h、12 h、2 d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1.59 mg/L、2.10 mg/L、1.03 mg/L、0.82 mg/L,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在发病后3 h、6 h、12 h、2 d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是1.61 mg/L、2.02 mg/L、1.01 mg/L、0.67 mg/L,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而在6 h时达到峰值,对照组患者在发病后3 h、6 h、12 h、2 d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是0.50 mg/L、0.49 mg/L、0.47 mg/L、0.48 mg/L,急性颅脑损伤组同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35、12.17、4.03、3.05,均P<0.05);脑出血组和急性颅脑损伤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7 d后的水平分别是0.53 mg/L、0.55 mg/L,与对照组的0.47 mg/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组同急性颅脑损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脑出血和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动态观察,能够为判断病程、病情和评价预后提供可靠的指标。

其他文献
在国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大背景下,在医院医疗体制改革中,伴随着人事制度的变革,护理队伍的结构呈现多元化特点,增加了一群编制外人员--聘用制护士.
目的探讨针灸、推拿联合应用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及颈椎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将1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纳入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方式治疗基础上给予针灸联合推拿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临床症状和颈椎功能的改善程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23%,明显高于对照组(79.1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
胎盘是母体与胎儿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胎儿在子宫中发育,依靠胎盘从母体获取营养。氨基酸作为蛋白质的组成成分以及非蛋白物质(例如NO、多胺、核苷酸和神经递质等)合成的
期刊
目的:探讨集束干预策略对小儿尿道下裂术后尿道狭窄发生的预防效果。方法:将2012年122例行Ⅰ期尿道成形术的患儿设为集束组实施集束护理干预措施,与2011年未实施集束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与肾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500例,依据肾小球滤过率分为肾小球高过滤组、肾功能正常组、肾功能轻度下降组和肾功能中重度下降组,检测空腹下血生化、肝肾功能、血脂和空腹血糖等指标,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用Pearson相关,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肾小球滤过率相关因素。结果500例中,男性240例,女性260例,年龄(56.03±7.38
目的探究喜炎平联合双歧杆菌联合治疗小儿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病毒性腹泻患儿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静脉滴注利巴韦林进行治疗,研究组静脉滴注喜炎平同时联用双歧杆菌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症状消失时间(止泻时间、退热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临床疗效情况。结果研究组止泻时间、退热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19±0.43)d、(1.75±0.36)d 、(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动脉斑块性质的相关性,对高同型半胱氨酸导致急性脑卒中的致病机制予以研究。方法选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测定同型半胱氨酸,高同型半胱氨酸组为观察组、正常同型半胱氨酸组为对照组,各30例;采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多对比度斑块成像技术,测定脑动脉斑块负荷、脂核占斑块比率、斑块内出血、维帽破裂情况;使用对比剂的转移常数识别斑块内炎症细胞的数量以及新生血管的密
在全国已经连续5年多未发现脊髓灰质炎(脊灰)本土野病毒病例以后,1999年10月在青海省卫生防疫站送检的脊灰毒株中,经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国家脊灰实验室检定,发现了脊灰Ⅰ型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