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斯多惠说:“坏的教师奉送真理,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可见,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方向.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自主探究,开展自主学习,不仅可以将课本上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已有知识,而且可让他们熟练地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能力.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初中物理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开展自主性学习活动,包括对相关问题的思考、有关资料的搜集及实验操作、相互交流等多种形式,从而让学生在对物理现象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中正确地理解概念.
例如,在讲“速度”概念时,针对学生对“运动”现象已有了初步感性认识的现状,我设置了以下的情境:
1.同时开始运动的步行者和骑车者,我们如何去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2.在百米赛跑中,我们如何去比较参赛者的快慢?
3.百米短跑运动员和奥运长跑运动员,我们又如何判断他们之间的快慢?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开展自主讨论,师生汇总大家自主探讨的结果,逐步引出在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时所涉及的关键词“路程” 、“时间”,从而得出物理学中常用的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在概念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参与,实现了学生主体地位的转变.
二、在物理规律形成过程中倡导自主学习
物理规律和定律是前人在无数次的反复实验中总结出来的结论.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如果能通过实验,再现物理图景,借助物理事实,让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出物理规律,还原物理规律的产生过程,将有助于学生内化知识,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可介绍:经历了伽利略的“斜面实验”,笛卡尔的完善,牛顿的“总结补充”,最终才形成了牛顿第一定律.在教学中,教师将每一步细化、放大,给学生对应的情境,让学生将自己所看到的现象逐步总结、归纳,最终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又如,在讲“焦耳定律”时,教师先引导、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电流产生的热量跟哪些因素有关?接着师生一步步设计实验方案,从而得出必须控制变量,才能得出最终的结论.事实证明,将学生置于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使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形成过程,更能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喜悦和乐趣,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三、在物理解题过程中开展自主学习
事实证明,要让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能理清各种知识之间的关系,只有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运用知识.这样,学生知识的掌握才是鲜活的、有生机的.在物理学习中,有的学生虽然能将题目做出来,但对物理过程或对问题的思考过程却说不出子丑寅卯.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暴露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思考过程,让学生充分感悟,不断总结.
例如,1个瓶子能盛1kg的酒精,用这个瓶子能盛多少千克的水?对此题的教学,教师可引导学生作如下分析:要知道瓶子能装多少千克水,需知道瓶子的容积.由瓶子能盛1kg酒精和酒精的密度可知酒精的体积,而酒精的体积也就是瓶子的容积,即水的体积.这样,教师借助典型例题的分析,将问题的思路及思考的过程充分暴露,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在教学方法的探索中开展自主学习
布鲁纳说:“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由探索获取的知识最深刻、最难忘.”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让学生开展一系列的自学活动,让他们阅读、思考、相互讨论、主动发现知识并理解知识.这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认同感,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例如,在“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我提问:怎样测量导体的电阻?立马就有学生说根据欧姆定律R=U/I,只需知道R两端电压及通过的电流,就能测量出导体的电阻.教师对这些同学给予了肯定.同时,组织学生讨论,得出这种方法的不足:这种方法只能测得一次电流、电压值,得出的电阻值误差较大,因而需要进行改进.在电路中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问题便可迎刃而解.此时,学生对电路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自然了然于心.
通过这种方法,帮助学生理清了知识体系,避免了死记硬背,同时促进了知识的横向联系,激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通过引导学生质疑、思考和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独具个性地进行物理自主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且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开展自主性学习活动,包括对相关问题的思考、有关资料的搜集及实验操作、相互交流等多种形式,从而让学生在对物理现象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中正确地理解概念.
例如,在讲“速度”概念时,针对学生对“运动”现象已有了初步感性认识的现状,我设置了以下的情境:
1.同时开始运动的步行者和骑车者,我们如何去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2.在百米赛跑中,我们如何去比较参赛者的快慢?
3.百米短跑运动员和奥运长跑运动员,我们又如何判断他们之间的快慢?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开展自主讨论,师生汇总大家自主探讨的结果,逐步引出在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时所涉及的关键词“路程” 、“时间”,从而得出物理学中常用的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在概念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参与,实现了学生主体地位的转变.
二、在物理规律形成过程中倡导自主学习
物理规律和定律是前人在无数次的反复实验中总结出来的结论.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如果能通过实验,再现物理图景,借助物理事实,让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出物理规律,还原物理规律的产生过程,将有助于学生内化知识,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可介绍:经历了伽利略的“斜面实验”,笛卡尔的完善,牛顿的“总结补充”,最终才形成了牛顿第一定律.在教学中,教师将每一步细化、放大,给学生对应的情境,让学生将自己所看到的现象逐步总结、归纳,最终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又如,在讲“焦耳定律”时,教师先引导、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电流产生的热量跟哪些因素有关?接着师生一步步设计实验方案,从而得出必须控制变量,才能得出最终的结论.事实证明,将学生置于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使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形成过程,更能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喜悦和乐趣,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三、在物理解题过程中开展自主学习
事实证明,要让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能理清各种知识之间的关系,只有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运用知识.这样,学生知识的掌握才是鲜活的、有生机的.在物理学习中,有的学生虽然能将题目做出来,但对物理过程或对问题的思考过程却说不出子丑寅卯.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暴露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思考过程,让学生充分感悟,不断总结.
例如,1个瓶子能盛1kg的酒精,用这个瓶子能盛多少千克的水?对此题的教学,教师可引导学生作如下分析:要知道瓶子能装多少千克水,需知道瓶子的容积.由瓶子能盛1kg酒精和酒精的密度可知酒精的体积,而酒精的体积也就是瓶子的容积,即水的体积.这样,教师借助典型例题的分析,将问题的思路及思考的过程充分暴露,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在教学方法的探索中开展自主学习
布鲁纳说:“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由探索获取的知识最深刻、最难忘.”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让学生开展一系列的自学活动,让他们阅读、思考、相互讨论、主动发现知识并理解知识.这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认同感,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例如,在“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我提问:怎样测量导体的电阻?立马就有学生说根据欧姆定律R=U/I,只需知道R两端电压及通过的电流,就能测量出导体的电阻.教师对这些同学给予了肯定.同时,组织学生讨论,得出这种方法的不足:这种方法只能测得一次电流、电压值,得出的电阻值误差较大,因而需要进行改进.在电路中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问题便可迎刃而解.此时,学生对电路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自然了然于心.
通过这种方法,帮助学生理清了知识体系,避免了死记硬背,同时促进了知识的横向联系,激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通过引导学生质疑、思考和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独具个性地进行物理自主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且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