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化学作为初中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门学科,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途径,而元素观是初中化学教学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元素观的渗透,利用有效途径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化学元素观,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水平,强化学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基于此,本文先介绍了元素观在初中化学中的重要性,之后分析了元素观在初中化教学中渗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初中化学;元素观;渗透;途径
引言
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初中化学学科的学习,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在初中化学中渗透元素观,有助于学生化学素养的提高。通过对元素观的了解,使学生明白不同的事物可以由多种不同的元素组成,在没有改变这些元素的前提下,可以将这些元素进行多种不同形式的组合。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元素观被应用于化学反应和物质构成等实验的研究中,使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全面的学习和探究,以此来提高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促进学生化学素养的形成。
一、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元素观的重要性
在新课改背景下,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元素观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作為初中化学的核心观点,对学生学好化学起到关键性作用。在初中化学中元素观主要包括:元素的定义、元素周期律的周期性变化、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是元素原子间的重新组合和排列、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等。根据新化学课程中的教学指导要求,对初中化学教学实施新的教学理念,增强教学过程中元素观念的重视度,将元素观念逐渐渗透到化学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化学思想的形成,进而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掌握。所以,在新课改实施背景下,需要学生建立起化学知识的结构体系,培养学生的化学元素观,使学生以元素思维角度来认识化学中的物质,掌握物质间相互反应而产生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提高学生化学的学习能力和效率。
二、元素观在初中化教学中渗透的有效途径
(一)通过对化学元素形态变化的观察,促进元素观的渗透
在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只是掌握了化学的基础知识,没有形成相应的化学观。由于学生化学观念的缺乏会导致学生在宏观角度下对物质间发生的化学变化无法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根据教师的引导对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物质的变化进行观察,有助于学生从化学物质变化的角度逐渐形成化学元素观。例如,在学习“元素”这节内容时,教师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事例,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有关化学元素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化学元素的概念,有助于学生将物质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物质元素形态的变化,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观察,促进学生元素观的培养。比如铁制品,教师拿出两块铁片,一块是崭新的铁片,表面光滑无铁锈,另一块是放置很长时间的旧铁片,表面布满了铁锈,教师并向学生提问“同学们知道这块旧铁片为什么会生锈吗?”有的学生回答道“因为这块旧铁片被放在了潮湿的环境中,所以铁片才生锈了。教师接着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铁是与哪些化学元素发生了反应才导致生锈的?”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对物质化学变化进行反思,让学生从生活中物质变化的角度进行观察,认识到物质是由化学元素构成的,使学生掌握化学元素间生成的反应规律,通过对化学元素形态变化的观察,将元素观渗透到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对化学元素的认识。
(二)通过对化学物质进行化学反应实验,促进元素观的渗透
化学反应是通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使其化学元素进行重新排列和组合的过程。但在化学反应中即使出现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化学物质中所包含的化学元素是不会发生改变的。所以,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这个变化规律,对学生深层次的理解化学反应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教师通过进行物质的化学反应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元素在化学反应中进行重新排列和组合,有利于学生形成化学元素观。
例如,在学习“制取氧气”这节内容时,教师先对学生提出问题:“在实验中哪些化学物质能用来制取氧气?”利用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探究得出结论,回答道:“CO2、H2O、H2O2等都可以用制取氧气”,教师接着问道“KMnO4是不是也能用来制取氧气呢?”带着这个问题教师开始进行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反应,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过程中所包含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结束后让学生对之前的问题进行探讨,经过讨论学生得出“因为这些物质中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在进行化学实验时能够分解出氧气。”学生经过对化学反应的观察找到了正确的答案,进而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中寻找元素变化的规律,使学生明白在化学物质中所包含的化学元素是不会因为化学反应而发生改变的,只是元素在化学反应下进行了重新的排列和组合,让学生对元素观有了初步认识。
(三)通过实际生活情境,促进元素观的渗透
化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源于生活的一门学科。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利用实际生活情境渗透化学元素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建立起元素观。比如,在讲解“元素”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引用生活中学生常见的物质,像补钙、补锌的药片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思考,“这些物质能补充人身体的什么?”让学生在互相思考和讨论中得出:“能补充人身体的钙元素和锌元素,这是因为人的身体里缺少了这两种元素,需要对这两种元素进行补充。”进而引出化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对化学元素在生活中的体现形成初步认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元素观,提高学生化学学习效率。
结语
在初中化学中渗透元素观,有助于学生化学素养的提高,对学生科学创新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所以,在新课改背景下,应该加强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元素观的渗透,通过对元素形态、化学反应以及实际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元素观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效率,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化学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江文聪. 初三学生化学元素观的测评研究[D].广州大学,2018.
[2] 曹守全.如何促进学生“元素观”的发展[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7(07):86.
[3] 邢迪. 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元素观的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关键词:初中化学;元素观;渗透;途径
引言
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初中化学学科的学习,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在初中化学中渗透元素观,有助于学生化学素养的提高。通过对元素观的了解,使学生明白不同的事物可以由多种不同的元素组成,在没有改变这些元素的前提下,可以将这些元素进行多种不同形式的组合。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元素观被应用于化学反应和物质构成等实验的研究中,使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全面的学习和探究,以此来提高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促进学生化学素养的形成。
一、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元素观的重要性
在新课改背景下,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元素观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作為初中化学的核心观点,对学生学好化学起到关键性作用。在初中化学中元素观主要包括:元素的定义、元素周期律的周期性变化、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是元素原子间的重新组合和排列、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等。根据新化学课程中的教学指导要求,对初中化学教学实施新的教学理念,增强教学过程中元素观念的重视度,将元素观念逐渐渗透到化学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化学思想的形成,进而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掌握。所以,在新课改实施背景下,需要学生建立起化学知识的结构体系,培养学生的化学元素观,使学生以元素思维角度来认识化学中的物质,掌握物质间相互反应而产生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提高学生化学的学习能力和效率。
二、元素观在初中化教学中渗透的有效途径
(一)通过对化学元素形态变化的观察,促进元素观的渗透
在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只是掌握了化学的基础知识,没有形成相应的化学观。由于学生化学观念的缺乏会导致学生在宏观角度下对物质间发生的化学变化无法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根据教师的引导对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物质的变化进行观察,有助于学生从化学物质变化的角度逐渐形成化学元素观。例如,在学习“元素”这节内容时,教师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事例,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有关化学元素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化学元素的概念,有助于学生将物质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物质元素形态的变化,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观察,促进学生元素观的培养。比如铁制品,教师拿出两块铁片,一块是崭新的铁片,表面光滑无铁锈,另一块是放置很长时间的旧铁片,表面布满了铁锈,教师并向学生提问“同学们知道这块旧铁片为什么会生锈吗?”有的学生回答道“因为这块旧铁片被放在了潮湿的环境中,所以铁片才生锈了。教师接着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铁是与哪些化学元素发生了反应才导致生锈的?”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对物质化学变化进行反思,让学生从生活中物质变化的角度进行观察,认识到物质是由化学元素构成的,使学生掌握化学元素间生成的反应规律,通过对化学元素形态变化的观察,将元素观渗透到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对化学元素的认识。
(二)通过对化学物质进行化学反应实验,促进元素观的渗透
化学反应是通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使其化学元素进行重新排列和组合的过程。但在化学反应中即使出现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化学物质中所包含的化学元素是不会发生改变的。所以,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这个变化规律,对学生深层次的理解化学反应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教师通过进行物质的化学反应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元素在化学反应中进行重新排列和组合,有利于学生形成化学元素观。
例如,在学习“制取氧气”这节内容时,教师先对学生提出问题:“在实验中哪些化学物质能用来制取氧气?”利用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探究得出结论,回答道:“CO2、H2O、H2O2等都可以用制取氧气”,教师接着问道“KMnO4是不是也能用来制取氧气呢?”带着这个问题教师开始进行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反应,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过程中所包含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结束后让学生对之前的问题进行探讨,经过讨论学生得出“因为这些物质中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在进行化学实验时能够分解出氧气。”学生经过对化学反应的观察找到了正确的答案,进而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中寻找元素变化的规律,使学生明白在化学物质中所包含的化学元素是不会因为化学反应而发生改变的,只是元素在化学反应下进行了重新的排列和组合,让学生对元素观有了初步认识。
(三)通过实际生活情境,促进元素观的渗透
化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源于生活的一门学科。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利用实际生活情境渗透化学元素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建立起元素观。比如,在讲解“元素”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引用生活中学生常见的物质,像补钙、补锌的药片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思考,“这些物质能补充人身体的什么?”让学生在互相思考和讨论中得出:“能补充人身体的钙元素和锌元素,这是因为人的身体里缺少了这两种元素,需要对这两种元素进行补充。”进而引出化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对化学元素在生活中的体现形成初步认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元素观,提高学生化学学习效率。
结语
在初中化学中渗透元素观,有助于学生化学素养的提高,对学生科学创新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所以,在新课改背景下,应该加强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元素观的渗透,通过对元素形态、化学反应以及实际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元素观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效率,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化学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江文聪. 初三学生化学元素观的测评研究[D].广州大学,2018.
[2] 曹守全.如何促进学生“元素观”的发展[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7(07):86.
[3] 邢迪. 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元素观的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