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作为当前中职学校一门重要的课程,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为了满足现代社会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的有效性意义重大。校企深度融合作为当前中职学校培养人才的一种重要途径,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中,通过校企深度融合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为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人才。本文就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校企深度融合教学实践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校企深度融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7-0160-01
1.校企深度融合教学的意义
校企深度融合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它是通过学校与企业建立联合的这一平台,学校向企业提供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企业为学校的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平台,进而达到双赢的目的。近年来,我国社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专业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还得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就我国中职学校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来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而中职学校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偏重于理论知识教学,没有实践的地方,尤其是一些机械设备的操作,不利于当代中职学生今后的发展[1]。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对当前一些机械设备操作不熟练,很难被企业重视和录用,进而使得许多人才得不到合理的利用,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校企深度融合教学就是让学生在企业中得到锻炼,增强自己的实践经验,让学生接受当代企业先进的技术设备,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升华。校企深度融合教学不但可以学习到东西,还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历练,发现自己需要学习什么样的知识,及早的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还能增进学生一些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提高学生就业率。
2.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校企深度融合教学面临的问题
2.1学校合作能力不强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作为中职学校一门重要课程,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其教学一直偏重于理论知识的教学,教材中实践部分相对较少,随着校企深度融合教学的应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就目前来看,在校企深度融合教学过程中,由于学校师资水平不高,教学安排不能与企业对接,会造成学校与企业工作不协调,当学校教学安排不能符合企业发展需求时,就会影响到了校企合作的开展。
2.2教学目标不明确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校企深度融合教学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的有效性。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在依然偏重理论知识的灌输,没有充分认识到校企深度融合的优越性。同时,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化专业知识复杂,内容太多,目标分散,不利于学生的掌握,机械制造与专业化教学目标不明确,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发展。
2.3政府引导力不够
虽说校企深度融合教学在当前中职学校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然而就目前来看,现有的校企合作大多是短期的,不规范的,学校与企业的之间大都是关系户,学校的专业教学与企业不相符,校企合作大都都是走过场,而造成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就是政府的引导力度不强,制约了校企深度融合教学的开展,进而影响到了学生就业率的提高。
3.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校企深度融合教学开展策略
3.1提高学校自身核心竞争力
为了更好地开展校企深度融合教学,作为中职学校,就必须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首先,学校要加强专业教育,形成本校独特的专业特色和品牌优势,进而吸引更多的企业与学校建立合作。其次,学校要主动深入到企业中,为学生寻找专业对口的企业,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水平。另外,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中职学校必须形成竞争意识,积极主动的为校企合作教育而服务,在学校实施开放性办学,让企业更好地了解学校的综合实力[2]。另外,作为中职教学,更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理念,充分认识到校企深度融合教学的优越性,进而更好地服务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2明确教学目标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校企深度融合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提高教学的有效地,培养更多的人才,提高就业率。为了更好地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教学的发展,中职学校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就必须面对企业的需要,重点培养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尤其是一些技术性、管理型方面的人才,积极地与企业“深度融合”,与企业共同组成工作机构,制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3.3加强政府引导
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现代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保障毕业生就业不仅是我国当前中职学校所要处理的工作,同时也是我国政府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难题。为了使得毕业生毕业后能够找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就业岗位,政府就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调节作用,积极促进高等学校与企业间的联系与沟通,了解企业用人岗位需求与人才目标,合理调整,科学设置专业课程并加以分类指导,加强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与良好情商的培养,使毕业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能力能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4]。
4.结语
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为了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各大中职学校中纷纷设立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中,应用校企深度融合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率,为当代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作者单位:甘肃省山丹培黎学校)
参考文献:
[1]易飚,张义平,胡清.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校企深度融合”教学实践[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0,02:67-70.
[2]胡运林.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机械职业教育,2012,10:31-33.
[3]门保全,姚国林,刘文福,马永杰.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09:44+89.
关键词: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校企深度融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7-0160-01
1.校企深度融合教学的意义
校企深度融合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它是通过学校与企业建立联合的这一平台,学校向企业提供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企业为学校的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平台,进而达到双赢的目的。近年来,我国社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专业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还得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就我国中职学校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来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而中职学校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偏重于理论知识教学,没有实践的地方,尤其是一些机械设备的操作,不利于当代中职学生今后的发展[1]。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对当前一些机械设备操作不熟练,很难被企业重视和录用,进而使得许多人才得不到合理的利用,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校企深度融合教学就是让学生在企业中得到锻炼,增强自己的实践经验,让学生接受当代企业先进的技术设备,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升华。校企深度融合教学不但可以学习到东西,还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历练,发现自己需要学习什么样的知识,及早的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还能增进学生一些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提高学生就业率。
2.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校企深度融合教学面临的问题
2.1学校合作能力不强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作为中职学校一门重要课程,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其教学一直偏重于理论知识的教学,教材中实践部分相对较少,随着校企深度融合教学的应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就目前来看,在校企深度融合教学过程中,由于学校师资水平不高,教学安排不能与企业对接,会造成学校与企业工作不协调,当学校教学安排不能符合企业发展需求时,就会影响到了校企合作的开展。
2.2教学目标不明确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校企深度融合教学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的有效性。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在依然偏重理论知识的灌输,没有充分认识到校企深度融合的优越性。同时,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化专业知识复杂,内容太多,目标分散,不利于学生的掌握,机械制造与专业化教学目标不明确,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发展。
2.3政府引导力不够
虽说校企深度融合教学在当前中职学校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然而就目前来看,现有的校企合作大多是短期的,不规范的,学校与企业的之间大都是关系户,学校的专业教学与企业不相符,校企合作大都都是走过场,而造成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就是政府的引导力度不强,制约了校企深度融合教学的开展,进而影响到了学生就业率的提高。
3.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校企深度融合教学开展策略
3.1提高学校自身核心竞争力
为了更好地开展校企深度融合教学,作为中职学校,就必须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首先,学校要加强专业教育,形成本校独特的专业特色和品牌优势,进而吸引更多的企业与学校建立合作。其次,学校要主动深入到企业中,为学生寻找专业对口的企业,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水平。另外,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中职学校必须形成竞争意识,积极主动的为校企合作教育而服务,在学校实施开放性办学,让企业更好地了解学校的综合实力[2]。另外,作为中职教学,更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理念,充分认识到校企深度融合教学的优越性,进而更好地服务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2明确教学目标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校企深度融合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提高教学的有效地,培养更多的人才,提高就业率。为了更好地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教学的发展,中职学校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就必须面对企业的需要,重点培养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尤其是一些技术性、管理型方面的人才,积极地与企业“深度融合”,与企业共同组成工作机构,制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3.3加强政府引导
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现代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保障毕业生就业不仅是我国当前中职学校所要处理的工作,同时也是我国政府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难题。为了使得毕业生毕业后能够找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就业岗位,政府就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调节作用,积极促进高等学校与企业间的联系与沟通,了解企业用人岗位需求与人才目标,合理调整,科学设置专业课程并加以分类指导,加强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与良好情商的培养,使毕业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能力能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4]。
4.结语
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为了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各大中职学校中纷纷设立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中,应用校企深度融合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率,为当代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作者单位:甘肃省山丹培黎学校)
参考文献:
[1]易飚,张义平,胡清.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校企深度融合”教学实践[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0,02:67-70.
[2]胡运林.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机械职业教育,2012,10:31-33.
[3]门保全,姚国林,刘文福,马永杰.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09:4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