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等教育区域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n19900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教育区域竞争力作为衡量同一时期不同区域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对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就浙江省的情况来看,提升高等教育区域竞争力面临着公共基础平台薄弱,产学研合作不够深入,办学特色不够鲜明,大学精神缺乏等问题。因此,加强公共基础平台建设,深化产学研合作,强化办学特色,弘扬大学精神等提升浙江省高等教育区域竞争力的主要路径选择。
  【关键词】高等教育区域竞争力;路径;产学研合作;大学精神
  
  一、高等教育区域竞争力的基本内涵
  所谓高等教育区域教育竞争力,指的是一定时期内某个区域在国内各个地区竞争中通过高等教育创新所体现出来的高等教育教育发展及其持续提高的能力,它反映某个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水平,是一个地区高等教育的教育资源、教育质量、教育效率和教育产出等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系统。它是衡量同一时期不同区域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对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科技支撑、人才支撑作用。
  二、提升高等教育区域竞争力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间尚未真正建立起“互利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公共基础平台
  目前浙江全省已建有各类高等学校78所(含筹),其中普通本科院校30所,普通高等专科学校4所,高职院校44所。可是高校之间尚未真正建立起“互利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公共基础平台,因此难以发挥全省高校的集群效应,而高校集群效应实际上是指高校集群内各个高校的外部性正效应。一个地区内,通常在高校集群内部,通过各高校之间的互补性、知识的创新和技术的外溢、信息的及时传播,相互竞争的压力、创新的示范,会不断提升高校集群的竞争力。
  (二)高校与产业经济发展的对接不够顺畅,产学研合作的程度不高
  很多高校对省域产业经济发展的需求缺乏较高的灵敏度,未能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做出快速反映,所培养的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尚存在结构性的矛盾。产学研合作的程度不是很高,很多的合作还处于较低水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3方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没有实现充分的发挥。我省的高等教育区域竞争力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很不相称,高等教育区域竞争力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在赖燕玲等人的研究中,其运用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将我国各省的高等教育区域竞争力划分为五个层次,而浙江省的高等教育区域竞争力处于第三层次,排在北京、上海、江苏、湖北、天津和山东之后,属于国内具有中等高等教育竞争力水平的区域。在高耀等人的研究中,其运用因子和聚类分析法对省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进行排序,得出浙江省的省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排在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天津、陕西、山东之后。
  (三)高校的办学特色不够鲜明,发展定位趋同性较强
  一些高校办学定位模糊,在办学层次上,贪大求全,急于求成,盲目追求升格;在学科专业的规模与布局上,盲目追求“大而全”,一味追求学科的综合性,学科专业越设越多;在发展模式上,过多的关注高校的外延发展,而忽视高校的内涵建设。办学理念的“趋同”导致不少高校发展缺乏准确的办学定位;刚性及统一化的评价标准导致办学特色的缺失;单一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人才培养缺乏个性。因此,我省高校间难以实现错位发展,也将制约我省高等教育的整体协调发展,影响其高等教育区域竞争力的提升。
  (四)大学精神的培养与建设明显滞后于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大学精神的缺失导致很多高校出现事业单位行政化,大学追求功利化,学术研究世俗化,人文精神日趋淡化,道德精神明显滑坡等诸多现象,导致高校的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普遍不足。大学精神的缺失主要由于许多高校都不把“大学精神、大学文化”这种软实力的建设放到应有地位,没有把大学精神的培养和建设作为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来抓。因此,这种隐形的“软实力”一直是诸多高校的薄弱环节,明显滞后于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从而消弱了我省的高等教育区域竞争力。
  三、提升浙江高等教育区域竞争力的主要路径
  (一)坚持以构筑高校间的区域性合作平台为载体,建立“互利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高校间的战略联盟
  在省域范围内的高校之间建立一种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实现互利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有利于不断增强各联盟高校的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有助于克服各高校自身办学资源紧张,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使这些高校集中其有限的教育资源,加强重点环节的建设,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这是促使浙江区域高等教育进一步优化结构,提高效率,加快发展,更好地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的必然选择。通过建立高校间校际战略联盟,可以融合各高校的核心能力形成某种聚合效应,为参加合作的院校提供发展机会,从而有助于高校在竞争中获胜。同时,通过战略联盟,促使各高校的交流与合作,促使其相互沟通与学习,在合作中提升新的能力、创造新的技术,从而不断增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建立“互利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高校间的战略联盟,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不断完善的系统工程。首先,各级政府要在着力为高校间的校际战略联盟做好“牵线搭桥”工作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和完善相应政策制度的建设,为战略联盟构建便捷高效的合作平台和自由宽松的制度环境。其次,校际间在优势学科上开展项目合作,在优势专业上建立学分互认,在图书资料和文献传输上互借互通,在师资队伍上加强交流,在实验实训的实践基地上相互开放。再次,要建立起全面推进高校校际合作的长效性的协调机制和运行机制。
  (二)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全面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模式
  产学研结合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它将教育、科研和生产三类不同的社会分工实现了在功能和资源优势上的有效协同与集成,是技术创新和从科技成果到产业化整个发展链条上、中、下游的有机衔接与耦合,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最有效形式之一,也是全面有效发挥大学的社会功能的最佳途径。
  实行产学研结合,将教学、生产、科研融为一体,教师经常接触生产实际和社会需求,参加科研和技术服务,接触到科技发展的前沿,接触到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处理生产实践中的各类实际问题,不仅增强了教师的实践能力,丰富了他们的实践经验,而且也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有效地改变了教师队伍的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结构,提高了教师队伍的全面素质和整体水平。产学研相结合是促进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与时俱进的重要途径。
  产学研合作让学生感受了社会上的激烈竞争,了解专业的实际需要和差距,学习目的更加明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协调沟通能力等素质,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造就一批有学问、能做事、善为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全面深化产学研合作。各高校应立足于地方经济的热点、难点,建立一种有效、快捷、务实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在全面改进过去那种松散、短期、“点对点”的合作方式,不断拓宽合作的领域,加强以项目为纽带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开发、产学研共建技术开发实体或科工、农、贸一体化经济实体、高校和科研机构创建科技园区、政产学研全面合作等紧密型、集约化结合模式。要抓住机遇,积极推进与进入我省的境外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多形式的合作。充分利用跨国公司研发投资的溢出效益,借鉴和吸纳他们的管理、研发与市场开拓经验,发掘他们的人才与技术优势。大力建设和完善产学研结合的市场服务体系,健全和完善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三)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发展为核心,实现各高校“百花绽放”的发展局面
  提高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高等教育工作重心必须坚持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建设、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移,以便全面提升我省高等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健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通过以特色建设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推进我省高等教育高水平、多样化发展,使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领域错位发展、办出特色,实现各高校“百花绽放”的发展局面。
  (四)坚持以更新观念和制度创新为契机,弘扬和彰显大学精神,为高等教育的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劲的内在动力
  大学精神不局限于追求学问、追求真理、激发广大师生做“历史主人”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同时发掘办学特色和营造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及将传统文化中积极因素贯穿于育人的理念之中,这些都是大学精神的范畴。大学精神不是认为设定的,也不是那位校长或大师头脑中的理念的产物,它是介于理性和情感之间的一个范畴,它的形成是多重因素长期相互撞击和融合的产物。通常来说,一所大学的精神同这所大学独特的历史、地理。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是国家意向同社会发展趋势相互冲突与融合的结果,校长与大师对大学精神的影响甚大,但学生特别是学生中的精英对大学精神的形成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的集中反映,是大学的理想、信念、情操、行为、价值和道德水平的标志,是一所大学的支柱和灵魂。大学精神的核心是怀疑、批判、超越、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
  通过更新观念和制度创新,重塑并弘扬大学精神。这有利于为师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学术自由、追求真理的良好空间,有利于凝聚广大师生力量、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来共同完成大学的神圣使命,有利于高校处理好与政府、社会、市场的相互关系,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关系,以及高校内部的各种关系。只有重塑并弘扬大学精神,才能使高校改变面向政府办学的局面,改变惟市场马首是瞻的困境,才能更好地做到自主办学、依法办学、开放办学,实现高校和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
  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缺乏强劲的内驱力,其中就是因为高校偏离了大学精神的指导或者淡化了大学精神所造成的。丧失大学精神的大学,那么只能完全追随政府、社会和市场,从而导致自我迷失,会使大学偏离了正确的发展方向,最终也会被政府、社会和市场所抛弃。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对大学精神的坚守来保持与政府、社会、市场之间力量的均衡,可能不是政府、社会或市场很想要的,但恰恰正是政府、社会和市场所需要的。通过重塑和弘扬大学精神,才能使高校在多重博弈的利益追求中不仅关注自身利益,也关注大学的使命和责任,处理好各种博弈关系,实现高等教育的全面和谐发展,提升高等教育区域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赖燕玲,吴智鹏.我国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6,24(5):56-60.
  [2]高耀,刘志民.中国省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最新测度[J].江苏高教,2010(2):39-41.
  [3]任祥.普通高校办学特色的凝练与培育[N].光明日报,2009-5-25(第7版).
  [4]韩延明.强化大学文化育人功能[J].教育研究,2009(4):89-93.
  
  基金项目:浙江农林大学科研发展基金预研项目“教育强省建设进程中的浙江高等教育区域竞争力提升研究”(y0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龙春阳(1974—),男,苗族,湖南凤凰人,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理论与管理。
其他文献
一    诸葛亮作为中国人“智慧”的化身,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诸葛亮是天才吗?当然不是。不过,诸葛亮的遗传基因不错,有天赋,也就是智商比较高。他所取得的成就主要还是后天的努力。如果我们用今天的智商测试方法,对诸葛亮进行测试,估计他那样的智商,大部分人同样具备。就是与诸葛亮同一个时代的人,这样的智商也大有人在。  为什么诸葛亮能取得那么卓越的成就呢?如果也像他那样读书学习和刻苦努力,你能
期刊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根本的途径就是制度创新,包括现行教育制度的创新。  我国现有的高考制度,并非仅仅是一种教育领域的考试制度,而是一种教育公平和福利制度,体现了党和国家公平、公正的社会价值观。  如果用科学的态度评价现行教育制度,单凭我们尚未实现“人民满意”这个至关重要的标准,就必须承认在制度建设、设计和目标实施过程中,我们存在某些方面的滞后和不相适应。单纯就教育论教育,以
期刊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晚上好,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进行交流,我讲话的题目是“做一名真正的高中学子”。  先给大家介绍一个故事:  1796年的一个晚上,在哥廷根大学,一位19岁的青年正做着导师给他布置了3道数学题。青年很快完成了前两道题,第中道题写在一张纸条上,他越做越吃力。困难激起了青年的斗志,他发誓要把难题解决。当窗口露出一丝曙光时,青年终于长吁口气,解开了难题。  青年交作业给导师时说
期刊
王安石自幼非常聪明,尤喜读书,目睛如龙,过目不忘,口才出众,议论高奇,连对他颇多诽谤之词的《宋史》,也不得不承认:“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可是,王安石一生的志向是政治改革和诗文创作,对作为“艳科”的词不甚用心,故而作词不多,《全宋词》仅存约二十余首,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李清照在《词论》中,毫不客气地批评他,道:“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
期刊
真正懂教育的仁人志士都认同:学校工作重在育人,教学(训练学生掌握知识、技巧)倒在其次。但是看得见的教育实效却难在育人上立竿见影地体现,这在普遍追求升学率的教育大氛围中,使得学校的德育工作被挤占到次要从属地位,再加上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使得德育工作的的实效又大打折扣,德育工作的现状与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德育工作的费、慢、差现状给一线的德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课题,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摆在我们
期刊
世界著名的马斯洛理论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这五种需求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发展。其中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中学生首先是人,是有个性、有思想的人,同时又是个性和思想欠成熟的特殊群体,更加需要他人对自己的尊重。从这个角度上讲,教育的真谛也是对人的独特个性的宽容与尊重。那么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科学应用马
期刊
【摘要】课外体育活动是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也是对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体育意识。本文通过阅卷调查、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上海大学在校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抽样调查与分析,总结归纳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特点,探讨普通高校如何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以培养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及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的思路和方略,并就此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关
期刊
【摘要】家族文化是在自然经济社会中出现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家族文化虽几经嬗变,但仍然在我国农村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根基和积淀,并且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因此,必须正视我国农村现阶段存在的家族文化现象,并采取有效措施克服其负面影响。  【关键词】家族文化;新农村;治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党的十七大提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期刊
自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之后,唐王朝经历安史之乱,急剧衰落,时代的最强音也已逐渐衰弱。历史进入中唐时期,唐诗也随之而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一、“中唐之再盛”——精美的中唐诗歌    所谓中唐诗歌是指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至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年)这一历史时期的诗歌,现实主义为其基本特色。  “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国力贫弱,人民生活更趋困苦。一方面,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另
期刊
【摘要】大学生伦理道德失范是当前社会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从多元化的角度去入手,不仅要提高教育者的素质和受教育者的能力,还要加强社会的外部管理力度,强化相关部门的监督职能,发挥广大网民的监督作用等,进而构建起一个防范大学生伦理道德失范的综合体系,共同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    一、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的含义解析  所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