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何以使学生立志——高校教育支持对本科生人生目标感的影响研究

来源 :中国高教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gtestwe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促进大学生形成人生目标感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题中之义.基于问卷数据和访谈资料的实证分析发现:高校是大学生人生目标感发展的重要场域,同伴支持勉励、生涯规划教育、专业课程、课外讲座、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教师在教学中建立知识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对本科生的人生目标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思政教育活动需以有效的教师引导为中介才能发挥显著作用,教师的榜样示范、言行一致可增强思政教育成效.此外还发现,教师引导的正效应明显小于同伴支持;说教灌输、功利主义等不当德育方式以及师生关系松散、交流深度不足是教师育人效果受限的潜在原因.“知识育人”和“榜样育人”应当成为高校人生目标教育的关键举措,提高教师的学术能力可以有力支撑其德育效果.
其他文献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增长极的事实,收集了2015-2020年大湾区内47所院校的校际面板数据,通过空间计量分析检验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效应,采用面板随机前沿模型估计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效应对高校的学术活力与科研创新水平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效应通过域内院校学术活力与科研创新水平的空间聚集产生扩散作用,且在局部区域上具有空间异质性特征,分别呈现出“强强联合”“带动帮扶”“孤立无援”的梯度格局;这种集群效应对城内的院校学术活力与科研创新水平的提高产生了积极影响.展
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选择偏好进行研究有助于完善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体系,推动政策实践运作.依照施耐德和英格拉姆的政策工具分析框架,对改革开放以来65份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进行计量与内容分析.研究发现,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工具选择存在着权威工具使用过度化、激励工具使用失衡化、能力工具使用片面化、学习工具使用低频化等问题.为此,新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工具的时代转向应从以平衡协同为导向增强权威工具执行效果、以合理有效为基础完善绩效评估工具指标框架、以供需适切为手段深化能力工具选择运用、因事制宜充分发挥学习工具的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