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囊蛋白–1在胆囊结石模型小鼠肝脏胆囊中的表达及意义

来源 :中华消化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debaotogo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微囊蛋白–1在致石饲料诱导的小鼠胆囊胆固醇结石症形成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

以结石易感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对照组共6只和实验组共6只小鼠普通饲料和致石饲料饲养4周,检测小鼠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状况、血脂、胆汁脂质含量变化。采用实时定量PCR法和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小鼠肝脏及胆囊组织中微囊蛋白–1、清道夫受体B族Ⅰ型(SR–BⅠ)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和变化。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均数。

结果

致石饲料饲养后4周,实验组小鼠胆囊成石率为100%,血脂水平明显升高;胆汁中胆固醇成分明显增加,胆盐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微囊蛋白–1在实验组小鼠肝脏和胆囊组织中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均显著下调(肝脏mRNA相对定量值为0.53±0.13比1.00±0.32, t=3.330;蛋白相对定量值为0.39±0.07比0.92±0.06, t=10.280;胆囊mRNA相对定量值为0.40±0.22比1.00±0.22, t=3.823;蛋白相对定量值为1.04±0.07比1.34±0.04, t=6.367, P均<0.01)。实验组小鼠肝胆组织的SR–BⅠ蛋白和mRNA相对定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肝胆组织中微囊蛋白–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变化可能影响实验小鼠肝胆组织中的脂质代谢和胆固醇转运,在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形成中发挥着作用。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473例早期胃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数量、大体分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有无溃疡、有无神经侵犯、有无淋巴管癌栓等情况。采用卡方检验分析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与各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独立危险因素分析。结果473例早期胃癌患者中77例有淋
目的提高对肠白塞病的认识。方法收集2012年10月至2014年1月肠白塞病患者36例,分析患者一般资料、白塞病临床表现、消化系统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内镜检查结果、治疗和预后情况。计数资料间比较行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疗效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36例肠白塞病患者中男19例,女17例,中位发病年龄为26.5岁,平均病程为(8.2±6.8)年。91.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H.pylori感染与结直肠癌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病理确诊为结直肠癌的患者263例,作为结直肠癌组;另选取同期行结肠镜检查显示肠黏膜正常的患者263例,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的H.pylori感染率,不同病理类型结直肠癌患者的H.pylori感染率,H.pylori感染伴萎缩性胃炎的发生率和H.pylori感染伴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比较近端结肠癌和远端结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