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生

来源 :科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lhonger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我躺在床上,再次确认一切安然無恙。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里,没有另外的我被迫降生、被贩卖、被当作宠物、被虐杀泄愤、被安排去做肮脏危险的任务。只有我。这很孤独,这是很让人安心的孤独。
  那天晚上我失眠了。我总是想起她,总感觉舌头在口腔里突突跳动,而心脏正在朝黑暗中的某处坠落。凌晨四点,窗外零星响起鸟鸣。六点,她们来了。
  五个人,甚至没有穿不同的制服来标记彼此,或许年龄上会相差一两岁,但看起来几乎相同。这让我产生了某种错觉,觉得她们就像分享着同一灵魂的不同躯壳而已,如果真有灵魂。她们彬彬有礼地等在门口,等我出门。她们微低着头,又时不时抬眼打量我,似乎有些忧虑。
  她们不该忧虑的。毕竟我是去见我亲爱的妹妹。
  张海伦,像所有愚蠢的年轻人一样叛逆,八年前离家出走,向我们的父母宣称“就当没我这个女儿”。同年,泄露出自己的基因,经商业公司推广成为最受欢迎的克隆模板。
  我上次见到她还是在五年前,某场混乱的游行中。四处是狂热粉丝,男女皆有,老少混杂,拥挤着、欢呼着,四处是彩带、气球、喷筒、标语牌、故意剪破的防护膜——任何应该出现在游行里的东西,还有很多维持秩序的警察。我握紧提包把手,眼看着人流把我冲得离她越来越远。
  法律明确保障我们生而为人的自由不受侵犯,命中注定的基因不被窃取。我们把防护膜覆盖到每一根手指,所有生活用品都严格地即时消毒。我们避免任何肢体接触,只想让自己的基因足够安全。
  几乎每个人都是这样做的……除了我那愚蠢的妹妹。她像耶稣一样献出了她自己。
  但只有耶稣才能拯救这个充满罪孽的世界。
  门后,那些机械镜头纷纷转过来,无声无息,像某种机警的鸟类注视着天敌那样,牢牢注视着我。片刻之后,我会在各种新闻网站上出现,这不重要。来接我的这辆车有一处宽敞的隔间,车窗是全然不透光的黑色。多少让人有些紧张。
  五个人中,有两个陪我坐在了隔间里。她们不化妆都眉目鲜明,就好像能一直那么年轻下去。她们不说话,呼吸间,长长的睫毛轻微颤动。从侧面看,她们有着前翘的尖下巴,面容和我自己有着模糊的相似。她们都是我妹妹。
  我终于能再次见到她了。
  我不能说自己想念她。这很没道理,实际上,我几乎每天都能见到“她”。网络、电视、报纸。速食餐厅、夜店、商场。正午、日暮、凌晨。无数个她。贡献出基因信息后,她成了一种免费资源。
  免费所以受尽轻贱。
  2
  基因工程发展到现在,理论上可以制造出具有任何特点的人。
  实际上,我们确实尝试过。我从课本上见到过那个男人,没什么高高隆起的肌肉,却能轻易打破任何奥运会纪录,在水深三十米的地方无防护工作二十分钟。课本上没写的是,他风光了几天,就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老师告诉我们说,是突发心脏病。那颗心脏承受不了超人的供血量,理论上可以的,但就是不行:血氧含量、激素水平、肌肉耐力……变量太多太复杂。
  基因组合的规律远比我们想象中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在基因改造中权衡各种“错误”,只会被无休无止的错误吞噬。
  岂止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用我本科导师的话说,自然不只比我们现在想的更复杂,它比我们任何时候所能想到的都更加复杂。基因改造的可怕之处是你会忍不住想要“弥补错误”,但人类本身就是在无数的错误之中前进,弥补所谓的小错误,总会引发更多致命问题。
  那次新闻发布会上,咄咄逼人的女记者把十字架高举到胸前,高声问,这是不是说明了上帝造人?唯有神才能解决一切。
  科研代表微笑着回答,是人在造自己。
  人类一代代淘汰掉那些不恰当的组合,用三百多万年的时间才走到今天。
  基因改造和基因重组的项目越来越难以申请到科研经费,倒是克隆人计划越发受欢迎。商人们没有那么久的耐心来等待,也不愿意承担巨额的试错成本,他们用最简单也是最粗暴的方式来得到答案。他们直接对现有的基因组合进行筛选评估,为自己制造出克隆奴仆。
  把工具变成人,把人变成工具。
  八年前,他们选中了我的妹妹。那不过是一次学校内部的选美比赛,至少看起来是这样。参赛者经过体检,以及漫长而细致的基因分析对比。被选中的人会收到一份协议,在签订后会加入到某项商业计划之中,某项开启人类新纪元的商业计划。
  她没跟我们商量。父母、我,完全不知情,而她那时候需要一大笔钱。她从没告诉我们她要那笔钱的原因。
  3
  一路上我们什么都没有交谈。下车的时候,我只能看到天空,薄云如纱的秋季的天空,以及那些树木枯萎的森林。三个她在门口登记信息,在隔间里陪我的那两个她一前一后,我们走过狭长倾斜的走廊。
  我走进那扇门,才知道这里是一座教堂,古老的地下教堂。贡献出基因之后,她得到了大量资金补贴,足够能随心所欲地生活一辈子。不知出于何种心理,据说她买下了许多自己的克隆品,还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基地。
  阳光穿过穹顶的彩色玻璃而下,能闻到潮湿土壤的味道。
  “你现在是医生了。”她说。似乎有些好奇。她就坐在巨幅圣像下面,微微扬着下巴冲我笑。声音听上去和我平时听到的那些几乎一模一样。有些沙哑。曾经我听过一种说法,经历塑造人格,也就是说,你的回忆决定了你的身份。
  只有她曾经缠着我讲过童话故事。美人鱼付出歌喉换取双腿最终化为泡沫,王后对着会说话的镜子盘算各式谋杀……那些童话故事。
  她身上是简单的墨蓝色连衣裙,质地沉重得有些显老。或许一个人在外面这么多年,她已经习惯于让自己显老了。只有她才是我的妹妹。
  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在阳光下,似乎连她脸上柔软的绒毛都能看清楚。   “牙医。”我说,“可能救不了你……除非你是牙痛得快要死了。”
  “不是牙醫。”她摇摇头。
  她不可能知道。
  “你是世界上最好的病毒学医生。”她微笑起来,朝我张开双臂,似乎在请求一个拥抱。
  我朝她走过去,走得很慢很慢。
  “你治病吗,你救人吗?”海伦的声音很轻,但是在这样空旷的地方她能让我听清楚每一个字,“你救克隆人吗?”
  那种事情第一次发生的时候,我们刚结束庆功宴。实验进展得异常顺利,老板请投资人和项目组一起出去聚餐。说不上来究竟是何时气氛发生了变化,我已经喝得半醉,却还是感觉到同事的目光意味深长。然后包厢的门开了,几个打扮性感的年轻女孩走了进来。其中当然有她。我又灌下几杯酒。再醒来的时候,已经在家里。
  后来我逐渐习惯了。实际上,我也尝试去接触过那样的人。确切一点儿说,是“买”过她一晚上。那时候,天已经暗了下来。金红云霞消失之后,海雾变得很浓,无论是呼吸还是注视前方都更为困难。
  和其他人一样,她穿着短裙瑟瑟发抖。和其他人一样,她的皮肤上也有防护膜在闪动微光:她根本就没必要保护自己的基因,但这样会让她显得更正常些,何况有些客户会享受亲手破坏掉这层防护膜的过程。她望着我,嘴角露出模糊笑意。
  我把她带回了家,给她冲了一杯热可可。和我之前见过的其他克隆品不太一样,她似乎不太喜欢说话,只是捧着杯子望着我。让人非常不自在。
  “你怎么了?”我问。
  “你怎么了?”她故意重复我的话,嘴角慢慢勾起来,“你根本都不想碰我。”
  我的妹妹不会这样,海伦总是乖巧听话地跟在我身后,不懂得反问或反驳。然而这更让我们觉得事情的发展出乎意料。她被关在房间里。可是已经晚了。彼时彼刻,几个、几十个、几百个,成千上万个她正在被克隆出来。
  她健康、聪明、美丽,那些得到基因的商业公司如获至宝。
  “快管管你妹妹!”母亲说,她的意思其实是,“救救你妹妹。”
  那时候我已经两年没回过家了,项目组正在攻关阶段。但这次问题实在有些严重,导师特准了我两天假。我打开房门,看见我十八岁的妹妹被金属手环固定在床上,整个人都被安置在隔离罩里,像是陷入了无边无际的昏睡,像是童话里等待王子来吻醒的睡美人。
  不是童话故事。被打了镇静剂,实际上,而警察在半个小时后就会到,为了或许会有的“从轻发落”,父母打电话替她自首,罪名是“扰乱社会公共秩序”。也可能被关上一辈子。
  我只是隔着玻璃罩看着她。脸上还有隐约的红印,父亲扇了她巴掌。
  那时我还救不了她。
  4
  我见过这些人很多次。
  从她手里接到过外卖。人工智能和物流网发展到今天,这些送餐员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让外卖服务能更加“人性化”,让那些深居简出的人略微缓解一下孤独。当然,也有人厌恶见到同类:他们会在订单里备注,把外卖放到门口固定的传送箱里。
  那个她笑起来很甜,可能还不到十八岁。她递过来暖烘烘的比萨盒子,我伸手去拿的时候,她并不松手,还是笑着看向我。
  或许她知道我是谁。她在求助,可我毫无办法。
  那些她都是被克隆出来的。没有权利,不被承认。她们的手腕上被植入了芯片,随时随地汇报着她们的身体状态和行程。她们的生活被规定到了每分每秒,效益最大化。
  我加大力气,把比萨盒子接过来。她垂下眼睛,转身离开。
  还遇到过两个她在打架。
  把车停到路边后,我就那样看着。路过的人有些视若无睹地从旁经过,有些也停下来看着。穿着商务套装的她把手提包狠狠抡到穿牛仔裤的她脸上。有人在尖叫。她们互相扯着头发,接着其中的一个掏出了刀,鲜血。我把车开走。
  犯罪率史上最低。或者说,正常人的犯罪率是史上最低。我们不能用DNA证据来逮捕克隆人。她们一模一样,一个人的罪孽就是所有人的罪孽。
  那些杀人犯,骗子,妓女。都是我妹妹。
  许多年轻人把她的名字或头像印在T恤上,有人为她写书,有人跟随她也泄露了自己的基因,出于叛逆,或仅仅是渴望出名,但没有人能像她那样风靡全球。或者,更准确的说法是,没人能像她们那样风靡全球。
  而我早该预想到这一天,在我们送她去上大学的时候。
  爸妈去停车,我帮她把行李拎到楼下,她在后面拎着几包衣服,走得很慢。那时候她还是个很乖的丫头,乖到没怎么跟爸妈大声说过话。
  她越走越慢,最后索性停到了路灯下。灯光温暖柔和,她的防护膜上流淌着同样温暖柔和的光泽。她像是水做成的。
  海伦抬起头来望着我,眼睛闪闪的,比星星还好看。同父同母,她虹膜颜色比我深,眉眼也比我舒展。上天对她真是眷顾。
  “哥,我有喜欢的人了。”
  该来的总会来。我停下脚步,站在门口等她向我坦白是哪个混蛋这么幸运。
  可她不说话,只是看着我的眼睛。
  “听说过去的人能不戴手套地拉手,嘴对嘴地亲吻?真的吗?”
  她问我,真的吗?语气里充满了羡慕。少女们啊,谁都拿她们没办法。
  “真的。”我说。
  5
  博士毕业三年后,我加入了最尖端的实验室。位于一艘世人并不知晓的潜水艇,漂泊在洋心深处。没有网络,没有信号,吃特供的压缩食物,每个月能用写信的方式给家里报一次平安。
  政府提供资金,我们研究病毒。量身定制的病毒,只对特定基因组合起作用。但凡实验出什么事故、病毒发生泄漏,这艘潜艇就会启动自毁程序,让一切消失在汪洋之中。
  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倒是有酒,我们找到一间空会议室,把五彩斑斓的病毒模型投影到墙上,边喝酒边欣赏那些精巧的构造。我们边喝酒边聊天,聊往事和未来。   这是一个希特勒梦寐以求的时代。只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和足够的决心,就能精确地在片刻之间消灭掉整个人种或整个国家,或仅仅是某个人。
  我总是想到她。
  在这光明一片的教堂里,隔着那几排空荡的长椅,我望向她。
  而她迟疑着,终于放下索求拥抱的双臂,回望我。
  “克隆人是一种疾病。”我听见自己的声音回荡在整座教堂之中。古老的彩色玻璃上画着我不理解的传说,关于天使,关于上帝的仁慈。我并不信教。“不断重复,毫无意义。”
  她若有所思地用手指蹭着自己侧脸。
  “你根本没生病。”我说,“为什么要用这么蠢的借口找我过来?”
  “谁知道呢。”她说,“可能她早就病死了,你们谁也不知道。”
  “我毫无意义吗?”她问。
  6
  那天晚上,她小口喝着热可可,暖棕液体在嘴角沾了一圈,杯沿留下唇膏的红色印记。
  “你有没有什么梦想,之前?”
  “我醒来就已经二十岁了,哪有什么之前。”她抬起眉毛,眼神嗔怨。这一定是个经过练习的表情,让她显得妩媚而可怜。
  我大概知道事情是怎么进行的。人们隔着防护膜彼此抚摸,彼此亲吻。隔着两层防护膜,有时候,如果需要的话,一层。她会脱掉这些,防护膜和皮肤分离的时候发出电流的嘶啦声。那是人与人之间最亲密的距离。
  “我和妹妹都特别喜欢甜食,总牙痛,那个牙医又特别凶。所以很早以前,我梦想着当牙医,我来看病的话,妹妹就不用怕了。”
  “你真是个好哥哥。”很俗套的恭维。太过俗套的恭维。
  小时候妹妹总是跟在我身后,对自由或反抗毫无兴致,与其说无私,不如说不在乎。我离开她去上小学的时候,她在家里哭了整个下午。
  “贱货。”我说。我和同学聊起过她,人们不以为然地说,都是贱货,除了你妹妹。
  她惶恐起来,却还记得把手里的咖啡杯放到桌子上。
  惶恐一闪而过,她重新露出妩媚笑容,“是啊,今晚属于你的贱货。”她身上始终散发着暖烘烘的香气,越来越浓烈,甚至在我擦干地板上的血迹之后,那种香味依旧在。
  其他人是贱货,她才能变成圣徒。
  有组织的罢工持续了三个月。
  第一场自杀性袭击发生的时候,人们毫无防备。只死了两个人,总经理家的保姆,以及总经理本人。后来的调查显示,那个保姆在几周前就被克隆人反抗组织的人替代了。他们不仅仅满足于游行示威,而考虑用更加激进的手段来表达诉求。
  第二场袭击的策划者甚至不是克隆人。三十多岁的工程师,他爱上了自己家楼下那个年轻漂亮而聪明的女工,甘心为她付出一切。这些克隆人的基因都经过层层筛选,本不该喜欢反抗,可他们之中毕竟有我妹妹那样的人,那样健康、年轻、聪明、漂亮的人。他们理应得到他们所要求的利益,以及爱。
  政府发言人宣布,即将采取最有效的手段。
  7
  海伦,我忘不掉你的笑容。
  你站在那巨幅圣像之下,阳光让你的头发变成泛着金边的深褐色。你睫毛微微颤动着投下阴影,你脸上细腻的绒毛,你唇边微微显出酒窝。像极了希腊神话里那个倾国倾城的祸水。
  有个人站在你身后,始终站在你身后,如果从远处看的话会觉得他长得和我很像。如果从近处看,我担心,他会和我一模一样。
  我一直小心翼翼地生活。除了那天晚上,我看着十八岁的你。你平静地躺在那个玻璃罩里,继而皱起眉毛,似乎在忍受什么可怕的痛苦。你渾身都在发抖。
  你拉过谁的手,亲吻过谁。
  我摘掉防护套,用手指轻轻抚平你紧皱的眉头。你的皮肤比我想象的还要温暖,还要更光滑。半个小时后,警察会来到这里,把你接走。
  而那时候我还不知道,三个小时后会有人将你劫出监狱,去往属于反抗者的基地。五年后我会在亲属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把自己新研制的病毒投入到实践中去,消灭掉所有你们。
  除了你,我亲爱的妹妹。被保护在洋心最深处的妹妹。
  “上帝那里,属于你的位置只有一个。”在教堂里,我对你说。
  身后的人轻轻揽住你肩膀。而我的喉头突然涌上咸涩,像是咽下了谁的血液。
  【责任编辑:迟 卉】
其他文献
一  龙榜前,一名在人群中毫不起眼的男子紧紧地抓住手里的斗笠。此人书生模样,也是这次考试的参加者,但榜上并无其名。是他才能不够吗?当然不是。只是,他的思想和他在文章中写的东西显得有些“离经叛道”了。这些,还是一名和他有些交情,又有所谓“门道”的考生告诉他的。难道,偏离了文章八股、偏离了四书五经就一定是错的吗?难道,连个人想法都只能被抹杀吗?只可惜,区区一介平民,有能力去改变这一切吗?  不试试怎么
第27届银河奖颁奖典礼已于9月在北京圆满落幕,相信当时在现场的小伙伴们对典礼的第一个节目记忆犹新——没错,银河奖官方主题电音歌曲《繁星、时间和生命》在此正式亮相。演唱者纪丹迪在舞台浩瀚的宇宙背景下,一曲高歌震撼人心,饱满激昂。纪丹迪原名纪敏佳,是“超级女声”一战成名的著名歌手。这首科幻音乐由她谱曲、谱词,全程原创,歌曲名字则由刘慈欣题取。那么,音乐和科幻这两者,在纪丹迪的世界里,究竟是怎样走到一起
如果说2015年10月AlphaGo打败欧洲围棋冠军樊麾时,人类还心存侥幸,那么随着今年3月AlphaGo以4:1的悬殊比分战胜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人类的信心则已严重受挫。  人工智能已经超过人类了吗?这个问题突然变得复杂起来。想象那一天真的到来,人工智能完全超越了人类,地球上的碳基生命将何去何从?在最乐观的那条时间线上,品质和智能都超越人类的A.I.,愿意无私地帮助人类更美好地生存下去,那么,那
《机器之道》和《宇宙尽头的书店》终于要发表了,心里有点小小激动,因为我个人对《机器之道》这篇小说感觉良好,认为它兼顾了许多方面,表达的内涵很丰富,同时情节跌宕起伏,完全符合好莱坞大片的蓝本要求——除了性和女人。  这么说有王婆卖瓜之嫌,所以我收回上面的话,请大家读完后自行判断。  这里主要是想回顾一下这两篇小说的创作过程。  巧得很,这两篇小说的创作和科幻界的两个重磅奖项(银河奖、星云奖)有关。 
他又做梦了,回忆像画片儿一样在脑子里闪过。  人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家呢?  一旦离开了家,做梦的时候,梦里就都是家。  去念大学的时候,第一次离开家。那时候妈妈哭了,他离开家是为了接受教育,为了自己有一个好的前程。  参选宇航员的时候,也离开了家,妻子哭了,那一次是为了理想。为科学做贡献,有牺牲是正常的。  出发去地球的时候,算是永远彻底离开了家,这一次,他自己哭了。  可是母亲已经死了,妻子也走
罗江和Nancy的第一个吻事实上只存在于一张照片里,两个人都完全没有印象。那是罗江初中毕业、第二次和Nancy分别后,偶然在一本相册中发现的。  当时,他最后一次回家整理要带去月球研究院的行李。照片很小,一直藏在那张小学毕业合影的后面。三个裹着尿不湿的婴儿挤在小床上,肚子上盖着同一条小毯子,上面印着熟悉的红色的“404研究院上海交大分院成立纪念”徽章和“木星换地球”标语。  “那时你只有三个月。”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罗伯特·弗罗斯特  2079年,我六十七岁,正站在人生的一个岔路口。  那段时间我茶饭不思,夜不能寐。我开始脱发、便秘、口舌生疮。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这个当口,我九十六岁的老父亲病倒了。  是感冒引起的肺炎,情况比较危险。于是我请假,飞去他生活的地方,北方的一座海滨小城。在一众护理机器人的簇拥中,我看到了父亲
“阿麦①,附近发现了还在运作的友方机器吗?”莎拉·班尼特低声问道。她强咽了一口唾沫,试图按捺住心中越来越剧烈的恐慌,仿佛那恐慌随时都会蹦出嗓子眼儿。  我不是士兵,只是个给计算机编程的女人!我不知道我在干什么,肯定是哪儿出错了!  自主军用智能机器人阿麦,语调平静、不带感情色彩地在她的耳朵里说:“往北约一公里有个修理厂,看上去完好,但极有可能已被敌人动过。靠近需谨慎。”  阿麦无声地把一张周边地形
很难用一个词去定义哈努·拉亚涅米的身份——数学家、理论物理学家、创业者、科幻奇幻作家……这个出生于1978年的芬兰人在英国生活时加入了写作小组Writers’ Bloc,查尔斯·斯特罗斯也是成员之一。那时哈努正在爱丁堡大学做博士研究,他的课题是弦论,因为想念自小在芬兰玩的TRPG(Tabletop Role-playing Game,桌面角色扮演游戏),他找到了这个爱丁堡的写作小组。自那时起,哈努
他静静地趴在苍黄的丘陵顶端,身上的伪装服恰适地与这黄沙融为一体。  风声呼啸而过,地表宛如夏日的沥青,蒸腾着一股难以忍受的热量。  但他丝毫不动,汗水滴滴点点汇成了几条蜿蜒的线向下滑落,还没掉下来,就被干燥的空气吸收殆尽。他曾经是坚毅优秀的战士,当然现在也是。  他屏息凝神,全神贯注地盯着前方已然被炙烤扭曲了的阵地。他必须死死地盯着那时不时就会被铺天盖地的黄沙遮掩的战场,第一时间杀死每一个出现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