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香禾糯:一家蒸饭十家香

来源 :农产品市场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guoq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层峦叠嶂的贵州从江县山区,有那么一种禾,她屹立雾气萦绕的山林之间、环绕在潺潺溪水之畔,吸大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
  有那么一种禾,越是阴冷、越是贫瘠,她越是亭亭玉立;
  有那么一种禾,她不单单是一种水稻,同时也是一种生产、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图腾。
  她就是从江香禾糯,是从江地区水稻品种与自然环境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协同进化的结晶,也是从江县苗侗人民赖以生存的水稻珍品。
  一种特色水稻品系
  香禾糯的历史延绵数千年,有据可查的历史资料为明代的《黎平府志》,书载:“香稻俗名籼禾,味极香美”。香禾糯具迟熟、高杆、大叶、大穗、禾芒长、色彩多、不易脱粒及可防鸟兽害等特点,能适应冷、阴、烂、锈贫瘠稻田,休眠期长。用木制蒸笼蒸熟的糯米饭软而黏、油脂多、不粘手、喷香可口、耐饥饿,蒸煮时浓香四溢,是从江少数民族款待贵客的佳品,素有:“一亩稻花十里香,一家蒸饭十家香”之美誉。
  香禾糯是当地侗、苗等少数民族千百年来利用本地特殊水土资源和气候环境栽培选育并传承至今的一种特色水稻品系。从江县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苗岭山脉向广西丘陵山地过渡地带。县内山区丘陵占全县土地面积的98%。县境内最高海拔为1676米,最低海拔137米,相对高差1539米。不同海拔梯度,形成了不同的局部小气候,高海拔地区多雾、阴冷、热量低,低海拔地区温热、雨水充沛。多种多样的梯田生态系统,是选育不同品种香禾糯的绝佳生境,勤劳的从江人民在这块宝地上选育了140多个品种的从江香禾糯。
  香禾糯栽培完全采用稻鸭鱼共生模式。每年春天,谷雨节气前后,从江侗乡人劳作的身影就出现在层层的梯田里了,香禾糯秧苗插进了稻田,鱼苗也就跟着放了进去,等到鱼苗长到两三指,再把鸭苗放入稻田。稻田为鱼和鸭的生长提供了生存环境和丰富的饵料,鱼和鸭在觅食的过程中,不仅为稻田清除了虫害和杂草,大大减少了农药和除草剂的使用,而且鱼和鸭的来回游动搅动了土壤,无形中帮助稻田松了土,鱼和鸭的粪便又是稻田上好的有机肥,保养和育肥了地力。因此,香禾糯是纯天然有机绿色食品。
  香禾糯的种植、灌溉、收割、晾晒,都由人力完成,零机械化操作。农户收割时延续传统方式,一穗一穗摘,收割后,会将金黄的稻穗挂在自己的禾仓上,让其自然通风,干后归仓。
  不单单是一种禾
  从江香禾糯,在从江侗苗人民的心中不单单是一种禾,同时也是一种生产生活方式,她凝结了从江人的生存智慧,造就了多彩多样的原生态农耕文化。
  侗苗人民,循环往复的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方式。每天清晨,天微微亮之时,农民架好蒸笼、生起柴火,再将已经浸泡了十多个小时的香禾糯米放入蒸笼之中。红日伴随着袅袅炊烟升起,糯米饭的香气越飘越远,渐渐笼罩了整个村庄。农民家庭的早餐加上几片腌肉、一两条腌鱼、些许酸菜及辣椒,一桶香喷喷的糯米饭,吃得津津有味。
  劳作总是最辛苦的,为了节约时间,农民家庭通常都在田间地头解决午餐问题。摘一两片芭蕉叶,糯米饭、腌鱼、烤肉、腌肉、酸菜就放在上面,席地而坐,迎着炎日,午餐就这样开始了。当然,如果稻田中有鱼的話,也少不了烧鱼。待到太阳将要落山,老农带领着老人、小孩,扛上农具,徐徐返家。
  在从江人心中,禾不仅仅是果腹的食品,更是他们的精神图腾。每逢佳节,从江香禾糯及其衍生产品是必备佳品。糯米饭、黄米饭(加一种野花浸泡而成)、糯米酒都是招待贵客之佳品。
  围绕禾,还诞生了多种多样的农耕节日。每年谷雨前后,侗族“开秧门”祭土地,寨老领着全寨人,焚香祷告,预示此后各家可以插秧了。每到糯禾灌浆的农历七、八月份,侗族会举行隆重的“吃新节”,人们摘取打苞的禾穗掺在饭上蒸好,进餐时每人取一线,祈祷丰收。
  在侗族的风雨桥、鼓楼等民族建筑物上,也总能觅见禾的身影。在这里,禾,更像是一位母亲,一种文化。
  重获新生
  新时期,品质优良的从江香禾糯既面临挑战,也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一方面,相较于现代化大农业生产,香禾糯纯手工的种植方式,产出低、效益低,明显缺乏市场吸引力,香禾糯种植一度严重濒危;另一方面,随着消费者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旺,从江香禾糯搭乘消费升级的快车,依托电子商务等现代化流通方式走出从江,走向更多百姓的餐桌。
  近年来,从江县抓住“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契机,鼓励农民大力发展和挖掘“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重要生态农业价值。
  从江县将香禾糯列入贵州省名特优粮食作物品种,并依托贵州大学、贵州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部门对以“从江香禾糯”种植为主的生态传统农业状态进行保护传承。2018年,在高增、贯洞、往洞、斗里、西山等乡镇实施“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协会)+农户”等模式,提升香禾糯的产业化经营水平。
  目前,从江香禾糯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登记,“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种植面积17.5万亩,香禾糯种植面积2.5万亩,涉及全县19个乡镇9.3万人口,占全县水稻种植总面积的12.7%,总产量达7910吨,总产值9492万元。
  新时代,从江香禾糯不仅没有被遗失。智慧的侗乡人不断调整,以适应新的消费需求和商业生态,让美味和文化兼具的香禾糯焕发出勃勃生机。
其他文献
春雷响,万物长。  贵州赤水市52万亩楠竹林里,春笋破土而出。  宝源乡联华村的谷元能家有40多亩楠竹,近几日,每天全家出动,抢挖春笋。  “采小留大、采密留稀,要留三分之二的竹笋让它们长成竹材。”谷元能说,这样的采挖方式,才能保证年年有笋、年年有竹、年年受益。  赤水竹林面积达132.8万亩,位居全国县级行政区第二,全市20万农村人口人均占有6亩竹林。  采挖春笋,留笋种竹。赤水的竹林里,“绿色
期刊
从2018年6月《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实施方案》落地的那一刻起,对贫困地区农产品来说,2018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过去一年里,“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行动”走过了北京、甘肃、新疆、湖南、河南等地,7场活动精彩纷呈、场场有亮点,为贫困地区农产品走出大山、走向市场搭起了一座桥,天堑变通途。  “零距离”接触,产销双方得实惠  贫困地区农产品“卖难”除了受市场周期性波动影响外,往往还会受到基礎设施落
期刊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18年12月29日在京闭幕。2018年是乡村振兴战略开局之年,年末召开的这次重要会议研究部署了哪些农业农村重点工作?下一步如何发力?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有关专家,深入解读会议精神。  聚力完成今明两年“三农”硬任务  会前,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适应国内外环境变化对我国农村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统一思想、坚定信心、落
期刊
第一场  时间:2018年6月25-26日 地点: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 辐射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  参与规模:453个贫困县,1800多名供货商,1370多名采购商。  签约情况:现场签约超过54亿元,总采购额达到127亿元,采购量约252.6万吨。  第二场  时间:2018年7月26日 地点:甘肃榆中 辐射地区:西北贫困地区  参与规模:甘、陕、宁、青4省(区)的127个县(市),455家供货
期刊
近日,正值江蘇省兴化市千垛景区万亩油菜花盛开期,金灿灿的油菜花在水道围成的垛田上形成一片片金黄色的“花海”,形成了“河有万湾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的壮观景色。
期刊
1个方案  《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行动实施方案》  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切实发挥产销对接在产业扶贫中的重要作用,促进贫困地区特色优质农产品销售,加快贫困群众脱贫增收步伐,农业农村部制定了《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实施方案》,并于2018年6月印发。  6大重点活动(工程)  2018年,农业农村部开展多种形式的“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行动”,重点开展六大活动(工程),着重提升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营
期刊
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智能決策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加速应用,农业生产正在实现精细化、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线上农业正在逐步成型,信息化在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方面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为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难题提供了新途径。过去一年,农业农村部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层信息服务体系,以信息化有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深
期刊
2018年,从农产品价格总水平情况看,全年变化呈“V”形走势,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波动基本一致。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我国“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最高值为2月份的115.1,最低值为7月份的97.2,1-11月均值为104.4(以2015年为100),同比高4.3个点,预计全年均值比上年高4个点左右,而2017年均值比上一年低5.6个点,价格水平在2017年下跌后温和恢复。分品种看,稻谷、
期刊
春節临近,各地商贸、年货集市日渐火爆,年味越来越浓。
期刊
寒冬时节,京郊菜农不减生产热情。走进房山区南河菜缘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大棚里,红彤彤的番茄挂在葱绿色的藤蔓上,令人感受到一派生机。50岁的合作社理事长丁新民介绍说,这里种的是精品番茄,走的是订单销售,每斤售价12元。“过去一哄而上什么菜都种,还被菜贩子压价,吃过亏上过当。现在我们专注做绿色优质蔬菜,番茄是怎么种下去,如何长出来的,每天都在微信群跟客户分享,有了信任,就不愁卖!”  如今,像老丁这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