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天府文化创新性发展协同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来源 :先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ellyai_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面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部署,协同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核心任务就是要做强成都这个文旅极核,更大激发文化的精神动力、经济动力,聚焦世界文化名城和“三城三都”建设,形成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深刻把握战略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强劲动力,具有广泛性、渗透性、增值性,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是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大支撑。
  城市升级和崛起,必须依靠文化的巨大动力。全球普遍共识是,在城市竞争力的诸多分力中,文化力对城市竞争力的贡献仅次于资本力。历史反复证明,文化高度直接影响着城市的高度,在世界级城市中,文化风标性与经济高原性往往是合二为一的,城市经济竞争、群雄并起的背后,恰恰是文化竞争百舸争流。
  协同打造巴蜀文旅走廊,旨在顺势而上,以成都的繁荣文化、强大文化经济贡献于巴蜀文旅走廊。必须抢抓机遇,充分挖掘利用好巴蜀文旅走廊这一灿若星河、美不胜收的人文自然资源,加快把成都建设成独具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国际文化交流互鉴的高地,受人仰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纵深挖掘天府文化的城市文化资源、城市文化精神,推进城市文化经济、城市文化创新、城市文化传播,培育城市发展的新增长极,赋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天府文化是彰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独特魅力的璀璨明珠
  天府文化源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传承于神奇瑰丽的巴蜀文化,是成都标识性的城市人文气质。
  文翁兴学的儒化,言蜀者不可不知禅的佛化,仙学在蜀的道化,李冰治水泽被千秋的水化,唐诗宋词高峰耸立的诗化,“鼓吹连天沸四门、灯山万炬动黄昏”的乐化,九次大移民文化交融的群化,孕育了成都“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城市精神追求,积淀了人文成都的气质张力,塑造了生活成都的鲜明特质,城市因此熠熠生輝,形成强大召唤,从古至今,“近者悦,远者来”,绵延不断。
  天府文化是成都历史文化的深刻提炼,既礼敬历史、挚爱传统,又面向未来、发展文明,昭示着成都是非常动人的创意境域,蕴含着城市永续发展的孜孜以求,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创新创造”是追逐进步、主动变革的创新活力,是成都数千年持续兴旺的澎湃动能。“优雅时尚”诞生于成都长期的富饶富庶中,是一种活跃的经济要素、创新要素,深刻推动着产业升级和财富增长。“乐观包容”是城市达观向上、兼收并蓄的开放气度,海纳英才、成就繁荣。“友善公益”是城市善行义行的风尚,友好互助共赢成为城市流淌的温暖。
  天府文化具有牵手世界的强大沟通力。近年来,成都从城市的文化发展愿景、文化领导力、文化世界性、文化资产、创意经济、时尚氛围六个维度全面发力,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加快成势,“三城三都”全球美誉度持续提升。“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地方”“有一种生活美学叫成都”,成都自古拥有的舒适生活、休闲状态、活跃文化,直接带来城市的审美和创意大发展,也成为了最适宜新经济新业态生长的城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意如泉涌,创意万化,自在自得、愉悦挥洒的城市气质,跨越地域和国界唤起人们最深处的情感共鸣,是城市美誉度的深厚基石,避免了人仅仅为生产为奔波成为“工具人”“功利人”,难以创意难有创意。
  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为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贡献极核力量
  (一)让城市闪耀人文光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升级城市文化软实力。
  1.汇聚文化澎湃力量。将天府文化作为城市最厚重底色和最重要战略资产,进一步激活审美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实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传统节日振兴等工程,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建设全国一流文物与博物馆、书店、演艺、赛事、艺术空间“五大体系”,全面融入城市营造、生产生活、媒体宣传、文明礼仪,让文化充盈城市空间。
  2.塑造城市时代精神。充分彰显天府文化深厚的人文气质和精神内涵,提振革故鼎新、昂扬奋进、海纳百川、崇德向善的精气神。力推研究传播,全面加强学术研究、作品翻译、大众读物“三个一批”。浸润市民生活,建成“中国书香第一城”,深化进社区、进园区等“九个融入”。扩发国际交流,加速牵手世界,实施文化精品、学术交流、影视出版、文化贸易走出去行动,充分发挥并依靠高等教育的力量,打造有世界影响的文化城市。
  3.聚力营造人文家园。深化文明修身实践和道德建设,持续实施“四大行动”,核心价值引领行动、天府文化润城行动、先进典型示范行动、市民友善优雅行动,激发追逐进步的创新活力,拓展优雅时尚的生活美学与经济价值,保持达观向上、兼收并蓄的开放气度,播撒崇德向善的阳光雨露,促进市民对善良、正义、包容、友善、奉献等美德的心理和情感认同。立足社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促进市民养成文明行为习惯,提高文明水平,推进志愿服务成为生活方式,建设有国际影响的“友善公益之城”。
  (二)推动天府文化的价值转化。天府文化本身就是重要的发展要素和深厚的经济力量,伴生科技进步,催生经济机会,增加社会财富。
  1.推动天府文化的创意转化。高附加值的知识经济、创意产业,是现代经济的新重点。世界级大城市无一例外的都是创意产业最集中最发达的地方。创意产业具有高增值性,创意赋予了商品观念价值,使得其拥有了超越使用价值的更高市场价值。加快形成发达的城市创意经济,加快发展艺术设计、视觉设计、软件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生活设计、动漫游戏设计等设计集群;新建和增加更具休闲自在气质的产业承载空间,搭建创意生态体系,汇聚全球创意资本和人才。打造具有全球影响的创意设计中心。
  2.推动天府文化的时尚转化。时尚的形成与变迁,是非同寻常的创新要素和经济动力,也是驱动消费的力量。制定全市时尚产业发展行动计划,跟踪前沿,打造东方美学策源地,发展全市的时尚氛围。在全市集中发展一批国际化时尚产业聚集区、时尚消费街区、时尚交流地标,培育时尚创作、时尚科技、时尚运动、时尚购物、时尚美食、时尚旅行、时尚展览等新业态,推出一批天府“潮品”“潮牌”,打造集时尚创新创意、时尚智能制造、时尚商品贸易、时尚展示交流、时尚文化传播为一体的国际时尚生活中心。   3.推动天府文化的产业转化。一是发展内容产业,建设国内重要的文学诗歌与艺术创作基地、影视作品改编与编剧基地、作品翻译基地,加强创作规划、作品计划,引进培育一流创作机构和人才,推出一批彰显天府文化魅力的“扛鼎之作”。二是发展版权产业,紧紧扭住版权及IP这个关键点,建设互联网条件下的版权、品牌等产权市场中心,贯通线上线下,推进原创孵化、出版发行、展示交易,体系化发展音乐、演艺、传媒影视、动漫游戏、网络文艺等。三是推行“文创+”融合战略,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促进文化深度融入休闲旅游、工业制造、商贸服务、都市农业、体育产业等领域。四是发展文化资本,打造“路演+孵化+融资”文化金融生态,构建附加值高、成长性好的现代文商旅体产业融合体系。
  4.推动天府文化的场景转化。一是推动美学转化。推动生活美学深度融入城市肌理、城市更新,改造老旧建筑,用文化艺术活化城乡闲置空间,以美化人、锻造风神。精心雕琢城市风貌,在城乡塑造美观寧静的城市色彩、时尚典雅的城市视觉、诗意栖居的城市空间、人性舒适的城市街区,让城市成为艺术表达、生活彰显、心灵归属。二是推进消费体验。用好“中国网络视听产业基地”招牌,挖掘并凝练天府文化的场景元素、故事和产品,发展深度体验,突出特色化、人性化,以云视听、云购物、云逛展、云演出、云旅游等线上场景为牵引,构建线下美妙体验,建设文化体验、街区体验、生活美学体验、自然生态体验、运动体验等消费场景,实现可阅读、可感知、可欣赏、可参与、可消费。
  (三)加快建设“三城三都”。以“三城三都”全球影响力为目标,产业生态圈建设为方法为路径,加快建设集群成链,以产业生态助推巴蜀文旅走廊。
  以更大力度抓投资、抓项目。瞄准全球消费体验前沿趋势,聚焦15个产业功能区补链强链固链,加大招引有国际影响力的项目落地成都。加快建设一批音乐、演艺、艺术中心、运动等重大基础设施,提速建设东华门遗址公园、天府艺术公园、成都影视城、熊猫国际旅游度假区等103个重大文旅项目,总投资达3344亿元;加快开工64个储备项目,预计投资2107.7亿元,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用高能级项目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讲好成都重大机遇叠加、经济动能澎湃的故事,谋势造势,吸引汇聚全球优质要素。
  1.加快建设世界文创名城。加快招引培育龙头企业,发布“成都文创企业活力百强榜”,打造一流文创企业阵营,力推八大重点行业在全球争先进位。培育引进世界文化名城论坛·天府论坛、“全球品质生活论坛”、“国际时尚生活美学博览会”、“国际时尚科技生活周”等具有全球影响的文化节会。加速研究和出台影视产业、民宿产业、时尚产业、MCN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加快与欧美、日本等国的文创产业交流发展,建设文化对外贸易基地。2019年全市文创产业增加值1459.8亿元,同比增长24.5%,预计2020年实现增加值1680亿元。
  2.加快建设世界旅游名城。招引一批全球顶级IP项目,整合打造充满文化创意的熊猫、交子、绿道、休闲、美食等五大特色文旅品牌,持续新推一批主题旅游线路、街区、园区、小镇,建成世界级重要旅游目的地。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配套,新发展一批精品酒店、特色民宿,推动观光游向体验游、度假游、个性游升级。2019年全市旅游总收入4663.5亿元,同比增长25.6%;接待游客2.8亿人次,同比增长15.2%(其中,接待入境游客381.43万人次,同比增长12%)。预计2020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360亿元,接待游客2.02亿人次。
  3.加快建设世界赛事名城。提升赛事运营市场化专业化水平,办好大运会、世乒赛等国际顶级赛事,增强自有品牌赛事、群众性赛事影响力。加快建设地标性体育赛事场馆,持续完善天府绿道和社区综合运动设施体系,以赛事营城兴业惠民。2019年全市体育产业收入730亿元,同比增长15.5%。预计2020年总产值800亿元,同比增长9.6%。
  4.加快建设国际美食之都。完善名菜、名店、名师、名节、名街的成都美食品牌体系,培育一批享誉全球的美食打卡地。吸引全球知名美食企业来蓉,支持本土企业品牌化、连锁化、国际化发展,发布“成都百家特色小店榜单”。力推美食节会活动全球化,大力传播“美食之都”城市品牌形象。2019年餐饮业收入1123.9亿元,同比增长24.9%。预计2020年完成收入1000亿元。
  5.加快建设国际音乐之都。打造一批国际音乐产业园、音乐小镇,汇聚一流音乐创作、演唱、制作、研发、经纪、传播人才和机构。办好中国音乐金钟奖、仙人掌音乐节等知名活动和赛事,提升“金芙蓉”原创音乐奖、“蓉城之秋”成都国际音乐季等国际影响力,引领音乐文化潮流。2019年音乐产业产值481.2亿元,同比增长21%。预计2020年完成530亿元,增长10.1%。
  6.加快建设国际会展之都。提升大型国际会议、国家主场外交活动的承载能力。推动“会展+”,打造汇聚全球信息、资本、项目、产品的展览、展示、交易平台,将成都打造成为引领产业潮流国际会展门户城市。2019年会展业总收入1332.6亿元,同比增长22%。预计2020年完成1010亿元。
  协同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
  坚持国际眼光和文化引领,突出成都极核作用,加强区域协同融合,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
  (一)强化极核带动。做强成都“文化交流互鉴高地、文旅产业协作引领地、要素资源集聚转化地、创新创意策源地”极核功能,推动科技、资本、人才、活动、品牌等全球优质要素加速聚集。精心策划实施一批牵引性、功能性重大项目,带动走廊整体成势、能级跃升。
  (二)完善协同机制。架构沟通协调机制,共同争取文化开放和改革一揽子支持政策,建设国家级文化旅游改革试验区。调动协会商会、园区企业、智库媒体等积极性,鼓励设立产业联盟,协同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生态宜居大美走廊、特色文化展示走廊、文旅融合典范走廊、对外文化开放走廊。
  (三)促进共建共享。加快构建文旅交通立体网络。共同设立文旅发展基金,合作举办文旅重大活动,全球招引培育重大企业和项目。联动开展国际营销,持续推出一批文旅宣传精品。升级行业标准、完善配套设施,全面提升服务国际化智慧化水平。
其他文献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学习贯彻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体会议精神,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必须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着力抓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两区一城”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提升门户枢纽地位等“四件大事”,全面增强成都人口和经济承载力,全面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和位势能级,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动力源,持续
期刊
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是成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开局起势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作为成都的郊区新城,蒲江县将把《决定》和《方案》作为今后工作的根本遵循,深学细悟、科学作为,聚焦“一极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抢抓多重利好叠加机遇,主动融入“双城”经济圈和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积极落实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任务,加速提升蒲江位势能级,全力建设“川藏铁路第一港·国际生态
期刊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为新时代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擘画了美好蓝图、提供了根本遵循。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全面吹响了建好“示范区”、唱好“双城记”的号角。双流作为成都高质量发展的先行示范区,将抢抓机遇,借势用好国家战略牵引力、政策推动力和发展支撑力,充分发挥国际枢纽机场、科教资源富足等资源优势,把高质量建设体现新发展理念的中国航空经济之都作为贯彻全会精
期刊
2020年3月6日,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方面最大规模的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分析当前形势,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贫困人口脱贫,是习近平总书记最关注的工作之一。2015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打赢脱贫攻坚战召开了7个专题会议,每次围绕一个主题,同时也提出面上的工作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期刊
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深入贯彻中央重大部署,明确了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目标路径,从加强成渝合作、持续改革创新、勇于先行先试三个方面对主动融入“双循环”、齐心唱好“双城记”作出系统部署,全面凝聚起成都服务国家战略政治责任、抢抓共建国家新兴极核时代机遇、增添新时代城市全面转型发展强劲动力的思想共识,既体现了成都市委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担当,又谋划了城市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轨道交通是现代大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发展轨道交通是解决大城市病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绿色城市、智能城市的有效途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进一步赋予了成都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公园城市为形态,积极探索新时代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成都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讨论了《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期刊
1日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范锐平,市委副书记、代市长王凤朝,唐川平、李仲彬等开展产业功能区调研并出席成都市产业功能区及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  2日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范锐平接受中央媒体专访。  市委副书记、代市长王凤朝赴深圳市开展投资促进活动。  3日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范锐平主持召开研究成都东部新区健康城(国家医学中心)规划有关工作专题会。敬静同志参加。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范锐
期刊
成都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做出《关于坚定贯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部署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动力源的决定》,要求按照省委要求“做强成都极核和主干功能”,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极两中心两地”格局中,历史性定位成都作为重要“增长极”和“动力源”的作用,成都面临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必须优势发展、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如何定位和建设“增长极”和“动力源”?如何科学预判成都未来发展走向?是我们必
期刊
万春镇位于温江区北部,面积54.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8万,辖14个村(社区)。自开展第二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以来,镇党委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城乡融合、一所多站、以点带面、同步推进”的思路,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突出党建引领,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组织体系  充分发挥镇村两级党组织示范引领作用,在区新时代文明中心总体运行机制下
期刊
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坚定贯彻党中央关于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决策部署,以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揽,提出一系列战略谋划和工作举措,向全市党员干部和市民群众发出了动员令和宣言书。站在“两个大局”交汇的新阶段,肩负融入“双循环”、唱好“双城记”、建好“示范区”、夺取“双胜利”的光荣使命,市委深入开展创新提能年活动,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适应新形势新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