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怀硕作品集》白序

来源 :中华书画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min7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怀硕,1941年生于广东。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美国纽约圣若望大学艺术硕士。曾任教于中国文化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北艺术学院、台湾师范大学美研所。出版有《怀硕三论》《煮石集》《绘画独白》《何怀硕文集》等。
  这本画集距离20世纪最末一年我那本名为《心象风景》的画集刚好二十年。现在我已到俗称“喜寿”的年纪(因为草书“喜”字很像七十七)。不知不觉间,也配称老画家了。但二十年不开画展、不印画册,按现代的标准,还能算画家吗?我的画册很少,连这一本,只有六本,包括极薄的两本小册;另一方面,除了专门抄袭古人的画家之外,同代画家没有不竭力求新求变、花样百出、以新奇怪诞为创新者,而我却几乎一生都在追求表现自我艺术主张的个人风格,绝不与时潮浮沉。
  画册不多,是因为作品没有大量生产,所以画展也不多。画家的才情与创作力、作品的多寡应无直接因果关系,如果有的话,多半呈反比。一心求好,无心以艺术去换取虚名实利;要求质高,自然量少。所以,我想做画家,但不想做“职业画家”。
  许多朋友说:你画那么好,不画太可惜了;有的说:你的畫拍卖价不俗,你怎么不画呢?的确,我问自己,也没答案;一句话,我不愿改变初衷。我对大陆同道说,真希望有一条政策:活着的画家作品不准上拍卖市场。我很痛心,商业化使艺术庸俗、浅薄,甚至死了。30多年前赵无极来台北,闲谈间,他告诉大家他很用功,去画室工作有定时,好像上班,我会心一笑。不久前看到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自称“职业小说家”,我也觉得可笑。商业化把艺术创作当产业了。现在虽然还有诗人也者,但能有“职业诗人”吗?
  西方现代至后现代主义以反传统、新奇怪诞为“创造”,我的创作与理念都反对、抗逆这个时潮,甘愿踽踽独行。
  20世纪之初,西方现代主义从出现、开花、异化到变质,成为欧美西方中心主义殖民、贬抑、毁灭非西方文化,宰制全球的利器。我从欣赏、怀疑到批判,如果我不读书、不到欧美认真考察,长年思考、研究、写作,建立自己的理念,探寻自己应走的方向,试问我提起笔来,怎么画?许多人忘记我最初是一个年轻的画家,我一边画,一边读、思、写,是为我自己的困惑求解不得不然的寻索。有人以为我喜欢不务正业,贪求“左手文、右手画”的美名,其实误解。
  20世纪中期,台湾艺坛出现复古与西化强烈反差的现象,画家们面临歧路,若只学艺而无自己独立的思想,必然陷于迷途。当时欧美“前卫艺术”各派汹涌而人,复古派却依样画葫芦。中国艺坛,南辕北辙,各行其是,是我青年时代最大的困惑,我渴望找到答案。我反对艺术家做变色龙,也反对艺术的全球化。我认为民族特色与个人风格是艺术不可欠缺的要素。独特风格要经过长期的努力,才有希望登上高峰。不断求新、求变是商业化的伎俩,是西方现代主义以降反传统的流毒所引发的集体热病。我认为艺术家建立自己的高峰,为人类贡献真正的艺术成就,正如同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与一切学术研究领域的学者,都应秉持同样的态度:专一,不见异思迁、坚持到底,才有希望取得重大成就。这样平实而远大的道路,不只是艺术应走的方向,何尝不是人生应走的方向。
  不肯依附时潮的艺术家,便自觉几乎自动被开除出局。我选择我自己服膺的道路,只能自我边缘化。20年不曾办个展,躲在一隅,独立自守,不如此,我还能如何?这是我“掉队”的原因。
  我创作至今约半个世纪,重读过去五本画册自序,可以回顾初心。
  1973年《何怀硕画集》是第一本,有梁实秋、叶公超两位前辈的序,太难得了。自序中我说:“传统与现代二个课题的整合,是对现代中国画家最严重的考验。顽固的复古与盲目的西化,都不是有志建设现代中国画者所应有的态度。”这个基本观念,我五十年未变。当时西方流行现代绘画,台北一班西潮追随者便提倡“中国现代画”,我要建设的是“现代中国画”。因为我不认为“现代画”是世界性的,也不认为我们应加入西方的现代主义。
  第二本画册已到了1981年。《怀硕造境》的自序中,我说:“当复古与西化大行其道的时候,我却一直独立于主流之外。”“艺术不仅是美的追求,而且表现了艺术家对世界与人生的观照,表现了一个时代中最具深度、最超越的识见与理念,最崇高的心灵所坚持与憧憬的价值。”好的艺术会为这些超越的心灵代言,坏艺术只能媚俗。
  梁实秋老师为我1984年在“历史博物馆”个展作品的画题英译,是第三本画册《何怀硕画》。我说到,我们有限的生命,透过艺术展现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与万种风情,进入艺术家独特感应与发现的意象世界,也提出我特别标示的“苦涩的美感”,使艺术的美超越感官而直人哲思之境。
  《庚午画集》是第四本,我最大的一本画册,也不过170多页。1990年我在台北美术馆举办个展,那是性一的一次。在自序中我揭示了中国绘画另一个老毛病:“中国绘画传统的桎梏,最难摆脱的,不只是笔墨技法的制式化,更严重的是千篇一律都是群体的感情。题材与感情意念的陈词滥调,中国绘画因而在中古徘徊,难以进入现代。”溥心畲与张大干是最典型的复古画家,这也是“八股”的一种。不论中西,那些古人所创造、成为程式的拿手题材不断复制,都是同一病症。艺术创作如果缺少独特的取材与独立的发现,便难有自己的风格。崇奉西方的“主义”或中国的“门派”,都是自我局限。画家要挣脱束缚,最重要的是表现自己。
  20世纪最后一年,台湾“历史博物馆”又一次邀请我举办个展。我的自序用了“真实的幻景”为题,因此第五本画册名为《心象风景》,我用斯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1849-1912,瑞典文学家)最先得吾心的“梦幻比实在为更高的真”这句话。最好的艺术差不多都是主观梦幻的写实主义。画与文学,大致如此。我在自序中说:“我认为有自觉的艺术家都必以他的生命去创造他个人独特的艺术史,亦可说是以艺术去表现他个人的生命史。”绘画只有具象与抽象,未免太简陋。在那本画册中,我以一幅画来表现我对20世纪的总体印象(感受、怀念与批判所构成的视觉意象),画题为《世纪末之月》,作于1995年。这幅画的构想与表现,是我少数的佳作之一。后来北京故宫博物院八十周年征藏当代代表作,我将此画捐献给北京故宫博物院。
  我前半生属于20世纪,新世纪也已快过了五分之一。这本画册,是回顾所来径,也借以自省、自勉。我—生坚持走自己的道路,逃过许多诱惑,不肯折节,成为今日的我,良有以也。
  这一本不叫画集,而称作品集。因为除了画,还有书法。关于书法,我曾写过文章,这里只谈一点感想。
  历来中国文人,包括散文家、小说家、诗人、理论家、哲学家、学者等等文笔佳妙的一大群,大都有书法修养,甚至极擅书法;有的干脆同时是书法史上的大家。王羲之、颜真卿等不消说,李白、杜甫、苏轼、陆游、黄道周、倪元璐、文徵明、康有为、梁启超……都是。读书多的武^、官员、名人写一手好字的也大有人在。书法当然是中国艺术的一种,而且是中国文化所独有。熊秉明以“书法是中国文化杨心的核心”来为书法精神定位,非常高明。中国知识分子老年常以书法为心灵之寄托。我近20年书法上较多用功,深知书画同源而又不同流。画比较显而露,书则蕴而敛。用书法来倾泄情感、抒发怀抱、玩味美感,书法的魅力,不止在欣赏者,更在书写者的感受中。
  世界大变迁,人类生存的物质环境进入危机;精神价值、传统文化也不断如冰山消融。艺术面目全非,濒临绝境。回想我在旧世纪结束前后对绘画创作意兴阑珊,实在原因是我对人类世界大沉沦的失望,因之诗意的想象枯竭,灵感顿失,只好以思考、写文、著书,来表达我的忧思与所见、所知、所思。许多好友鼓励、督促我不应放下画笔,我又感激又惭愧。承蒙许多人的错爱,我不应辜负知己。其实,在艺术创造之中,心灵的愉悦,实为抗拒“黑暗年代”、重放人文光辉,找到自我释放的最佳凭借。老骥伏枥,还得努力向前。
  责任编辑:陈春晓
其他文献
自2013年开始,我一直在探索中国画鸡冠花的创作表现方法。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鸡冠花是知恩图报的象征。其原型是公鸡为了保护少主人免受蜈蚣精的侵害,奋不顾身啄死蜈蚣精后,自己随之死去,化身鸡冠花的故事。虽然故事有点凄美,但确实让人动容。在国外,鸡冠花则是“爱情”的代名词。男女双方初次见面时,男方如果手持鸡冠花而来,则是求爱的标识。  在我眼里,鸡冠花则是流淌在自己生命里的一段赞歌。第一次见到鸡冠花
期刊
在绘画中,光的使用不容易把握。它一方面可以使画中物象得到灿烂的表现,同时也极易因光的流溢而减损绘画的内在深度,给人流于肤浅的印象。但任赛画中光影的营造,却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她在峰峦幽谷中对光的使用,由于有浓重的墨色为背景,反而增加了画面的空间纵深;她画的树、花因光的介入更炫目,也因此将整个画面点亮,成为让人精神为之一振的对象。就其哲学暗示性来讲,这种由光提点出的幽深和明快,使画面显现出独特的神秘
期刊
我与周凯初识于20世纪90年代初,彼时,深圳美术界正热衷于推进“都市水墨”“城市山水”,以昭示自身与众不同的文化形象。周凯身为深圳画院的画家,自然要积极投身于此。  周凯学美术是科班出身,早年在上海美专学习油画,接受了严格的西画训练。因缘际会,他在26岁时得拜胡问遂为师学习书法,30岁时又经胡问遂引荐,成为陆俨少的入室弟子。这是一段类似私塾式的口传心授的传统教育,两位当代书画大师的耳提面命,使他很
期刊
人物画家需要严格的造型功力。凭着自己的毅力和勤奋,李毅长期观摩和临摹名家作品,掌握了刻画人物的基本造型技巧。又通过坚持不懈的写生,培养了塑造形象的能力。对他艺术成长影响最大的是黄胄先生和李宝峰,他从黄胄的人物画中认识到深人生活、观察和体验客观对象以及写生的重要性。李宝峰吸取了黄胄的创作经验,在个人笔墨风格上有所建树,也使他更清楚地领悟到笔墨语言的要旨,驱使他在提炼笔墨表现力上狠下苦功。后来他在杜滋
期刊
贺成才,1960年生,辽宁营口人。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现为一级美术师、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文化与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中国书画院国画院副院长、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北京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北京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出版有《中国当代国画家贺成才作品集》《贺成才中国画作品集》等。  黄宾虹说:“今人作画,不能食古而不化,要出古人头
期刊
1980年,于彭歷时三个半月,走遍桂林、苏州、杭州、景德镇、北京、上海、西安、敦煌、云冈……隐藏在灵魂深处的文化寻根之情,被彻底地释放。一趟故国之旅,为于彭注入了创作的灵泉。  内心的激情和外在的压制,于彭终于为自己找到了一个足以安顿、解脱的方式:1985年起,他开始费心构筑改造那问位在士林、也是他出生成长的平凡老屋;将奇石怪木搬进庭园,将古老的家具、摆设搬进室内,成为一个隐藏在尘嚣、俗世之中的秘
期刊
一、“纯粹美学”概念的提出  “纯粹美学”的概念是法国著名现象学美学家杜夫海纳在《审美经验现象学》一书中提出的。非常遗憾。正如爱德华·S.凯西所说的,杜夫海纳试图在承认情感先天性这个基础上“建立一套完整的审美范畴体系——‘纯粹美学’”的尝试并没有成功。从人类整个美学史的宏观角度来说,杜夫海纳的现象学美学(包括几乎所有现代美学)并没有超出“审美主体”美学的范畴。  尽管杜夫海纳的现象学美学没有完成“
期刊
关于宋代绘画款识,历代书画理论家多有论及,明沈灏《画尘》有云:“元以前多不用款,款或隐之石隙。”清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也有云:“款题始自苏、米,至元、明而遂多以题语位置画境者,画亦由题益妙。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后世乃为滥觞。古画不名款,有款者亦于树腔、石角题名而已。”清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亦有云:“唐、宋之画,问有书款,多有不书款者,但于石隙问用小名印而已。”结合前人相关款识理论所述
期刊
学书四十余年,经常萦环脑际的一个问题是:“书法是什么?”今天,如果有人以此为问,我将会说“书法是融汉字符号、气韵与游戏为一体的毛笔书写活动。”汉字,是书法作品的符号外壳,可感而且可见;气韵,是作品的内核精神,依附汉字符号而存在,可感而不可见;而游戏的心灵,则是令两者融合为一的催化良方。  在艺术的天地里,形式符号胜过一切雄辩。不同的符号,标志着不同的艺术门类,也象征着不同的情感意义。汉字作为中华书
期刊
沈尹默、白蕉作为20世纪突破碑学笼罩、弘扬帖学的代表性书家,在不断深入学习、领悟帖学精神并形成各自书法风格的同时,还殚精竭虑地著述了大量帖学理论文章。他们的书论以其自身成功的创作实践经验作为基础,对帖学的学习重点、方法等进行了深入思考,开启了帖学在当代的复兴之路。  一  沈尹默书法的影响主要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是民国时期,在海派碑学书风盛行之际,沈尹默凭借一己之力,以其精到娴熟、气息雅正的帖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