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云南省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人文性研究的可行性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guwenshuru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理论背景
  随着人文主义心理学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兴起和发展,人文性在语言教学中的制衡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文化中很早就出现了“人文”这个词。《易经》被认为是最早出现“人文”一词的文献,《易·责》中讲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在西方,“人文”一词则源于拉丁文humanus,古罗马人为了指称那些接受了古希腊文化的罗马人而创造了这个词,以此表示与“野蛮人”相反的“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因而,“人文”这个词具有“教化教养”的意思。而人文性,即是指对人之为人的关注,也就是对人之为人的宣扬,重点突出的是人自身的存在,是内含了人文性的张扬的。所以,当站在英语教育的立场上来审视人文教育时,文化教育的推广就是教学落到实处的关键;当从大学英语改革来理解人文性时,人文性不仅要着重突出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而且要突出对学生个体的人性、人生、人权、价值的尊重、认同与重视,并将以“人”为主体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出发点,选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培养其个性的教学内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倡启发式教学,着力发现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此,大学英语作为高校重要的人文学科,虽然其人文性的研究还处于理论框架支撑的摸索阶段,但是人文性在英语教学中的影响已经开始显露端倪。
  2.研究现状
  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掀起了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浪潮,扭转了1985年由国家教委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体现的大规模标准化考试的应试导向。《教学要求》强调“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语言基础课程,而且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而近几年教学研究范式也由工具论逐渐走向本体论,更倾向于将教学作为一种文化实体进行研究。教学研究不再是为了寻找某些本质、规律,并为这些本质、规律做出证明,而是要真正面对教学现象,解决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大学英语作为高等教育课程有机组成部分中重要的人文课程,如何架构基于人文性的教学改革理论框架,如何回归其人文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这些必将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
  近十年以来,有关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大量涌现,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2004年(《教学要求(试行)》颁布)至2012的期刊进行搜索,主题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文章共有6858篇,其中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章就有547篇。这些论著大都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教学目标、内容、手段和评价等方面展开探讨,其中理论研究和教学法研究所占文献总量比重最大,如夏纪梅(2006)著的《现代外语课堂设计理论与实践》、束定芳和华维芬(2009)主编的《中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1949-2009)》等。这说明大学英语界已经普遍关注到理论研究和教学法流派对大学英语教学指导的重大意义。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理论都是借鉴西方的二语习得理论,从人文性文化视角来进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还比较少。从1995年以来,这方面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对教学、语言和文化的探讨,陈彩霞(2010)的《强化教师修养,提升业务水平——从〈课程要求〉看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一文探讨了教师人文修养的培养,范琳、刘振前(2005)的《从情感纬度上优化大学英语教材内容的实验研究——运用心理匹配策略和发掘情感策略》一文提出了教材中文化内涵的挖掘策略,冬梅(2010)的《英语教学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强调了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性。这些研究总体上数量不多,且缺乏系统、深入的探讨,说明该研究在理论方面尚处于利用和借鉴阶段,绝大多数研究者都正在摸索将人文性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并将其转化形成自己有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方法。而针对云南省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改革中人文性的研究就更无人提及。
  3.研究意义
  我国东西部之间在经济、技术各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教育经费的投入也悬殊甚大,学生生源不同,学生语言基础差距明显;很多云南地方高校都是师范性院校,承担着培养合格教师的任务,同时又面临着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强本申硕的发展目标。因此,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解决云南省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向、将“人文性”理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如何培养、巩固、提高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探索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而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如何合理设计网络教学模式,消除因为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学生对英语课业和教师的情感屏障;如何通过合理设置教学目标体现教材的人文价值,通过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发掘潜在的人文教育资源,通过适时把握教学的细微环节渗透人文思想、体现人文关怀,有效地实施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如何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标准,最终体现《教学要求》中倡导的人文性原则,推动素质教育,展现人文精神,这些对于云南地方高校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0年6月,曲靖师范学院通过云南省教育厅审核,被评为“云南省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改革示范点”,也是云南省唯一一所进入改革示范点的地方高校。该校率先全面展开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评估体系到第二课堂都开始了大胆的尝试。及时探讨、总结该校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可以给同级别的地方院校提供宝贵的借鉴。
  人类社会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主流文化与亚文化并存的多元文化发展格局。从上世纪开始,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出现了后现代主义对科技理性文化进行解构,由此,人文主义文化逐渐代替技术理性文化的权威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当前世界范围的高等教育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展开的。大学英语作为一门人文课程,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虽然工具理性是其学科建立的根基,但其自身必须有明确的文化取向。但是目前我国学者多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入手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行研究,而对人文取向的研究较为薄弱,本研究可以深层次探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理论支撑,尤其是进一步研究云南省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理论问题。   4.研究内容
  (1)如何合理设置教学目标,体现教学的人文价值。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建构的维度有多种,但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基于人文性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构建,不仅应该关注学生对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应该关注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内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2)如何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发掘潜在的人文教育资源。传统班级授课制基本上都是按照一个步调、运用一种教材、执行统一课程进行学习的;基于人文性的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改革要体现出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等特点,主张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以人为本,弹性安排教学内容的进度和课程设置,并能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以供学生选择。
  (3)如何适时把握教学的细微环节,渗透人文思想。提升教师个人人文修养,展现人格特质;引导学生挖掘课文中复杂的人文感悟和思辨逻辑推理;积极转变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建立以学生中心、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4)如何科学设计自主学习,彰显人文关怀。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需求,分阶段、分层次地设计自主学习的教学计划和任务,研究自主学习与学生语言水平,特别是听力和口语技巧,交流技巧,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等方面的关系,进一步完善资源库建设。
  (5)如何有效实施评估手段,展现人文精神。评估方式如果主要依靠终结性评估,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判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就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易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挫伤和遏制了教师对英语教学内容与方式进行改革与探索的积极性。构建科学的评估体系要体现评估过程的动态性、评估主体的多元化、评估内容的全面化及评估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评估的最终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进一步强化评估的公平性。
  (6)如何积极丰富第二课堂,营造人文氛围。如何多渠道、多形式地丰富学生的英语第二课堂,并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的活动;如何以英语为抓手,鼓励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7)如何主动关心教师心理,体现人文情怀。教师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师生关系的和谐,但在教学改革形势下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承受的压力是巨大空前的:学分制改革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压力,高校扩招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压力,网络技术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压力,教师内心想要提升个人素质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工作量之间矛盾的压力等,如何帮助教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同样是大学英语教改中人文性探讨的范畴。
  5.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遵循这样的技术路线:查阅文献和对现实大学英语教学的反思→批判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不合理现象→提出现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人文性倾向→证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人文性的科学性→建构合理的教学改革方案。
  因此,本研究从文献梳理开始进行,切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内涵,通过文献研究与现状考察,梳理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不合理现象,提出现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人文性倾向的科学性。通过课堂教学观察、课堂进行实录、行动研究等手段深入分析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还要进一步完善和探讨的问题。本研究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估等方面探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人文性渗透的问题。最后,研究成果进行终结,提出下一步教学改革的建议和后续研究的问题。
  本研究是基于前人已有的研究积淀,结合实际教学实践,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采用综合的方法体系,才可能得到较好的答案。
  根据所研究的内容和试图解决的问题,拟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文献法主要是指搜集资料、整理有关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的国内外文献,并梳理和分析文献中关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找到本课题的立足点,形成研究的基本观点。调查法主要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问卷和座谈,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资料和数据,以确定事实间的联系或关系。行动研究法是针对教学实际活动,不断提出改革的意见或方案。个案研究法是通过对曲靖师范学院这个典型对象的具体研究,来了解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某些共性特征。
  6.结语
  本研究拟从剖析人文性的思想内涵入手,归纳社会主导文化价值理路演进的基本要求,阐明教学人文性范式的转换,从而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人文性价值诉求,然后分阶段展开调研并及时提出阶段性改革调整,使大学英语教改的人文性价值诉求更好地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施、自主学习的设计和评价体系的健全等各主要教学环节中。综上所述,本研究开展具备可行性。
  参考文献:
  [1]杜瑞清.英美文学与英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付克.中国外语教育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
  [3]刘述先.文化哲学[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
  [4]衣俊卿.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5]朱希祥.当代文化的哲学阐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6]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7]土福祥等编.文化与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8]胡文仲著.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9]文秋芳.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0]夏纪梅.现代外语课堂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11]顾明远.我的教育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12]《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编,大学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4]Cohen,A.D,Language Learning[M].Boston:Heinle
其他文献
作为中国道教独具特色的一支派系,上清道教从4世纪到14世纪,曾经盛行千年。上清道教宗承袭由四十五代嗣法宗师亲自传授的上清经箓。虽然现今上清道教已鲜见公开的教团组织形式,
适马SD14相机的问世引起很多人的关注,上一代SD10相机还是在2003年发布的,时隔4年,SD14相机理应有显著的改进。SD14不属于入门机型,但也不是专 The advent of Sigma SD14 ca
产业集聚可以产生规模经济效应,使地区经济获得更快的增长。分别选取全国以及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作为研究对象,对1990-2012年面板数据进行了集聚效应
期刊
柑橘全爪螨、柑橘锈壁虱和黄茶螨是柑橘的三大主要螨害,堪称橘园“螨氏三大顽凶”。它们有的为害叶片、嫩梢,有的既为害叶片和嫩梢,同时还为害果实,是柑橘产量和品质提高的一
文章提出了大批量定制模式下的产品配置层次模型,对产品配置,过程配置,资源配置这三个组成部分的作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建立大批量定制模式下的可配置
分析了相干光正交频分复用(CO—OFDM)系统中四波混频(FWM,four—wavemixing)效应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新的降低CO—OFDM系统中各个子载波序列相关性的方法——偏载波填充法(P
在卡塔尔举行的“国王之剑杯”骆驼比赛中,当地观众和媒体记者目睹了一场由机器人骑手与真人骑手同场比赛的情景。 In the “King's Cup” camel competition held in Qatar
我们都学习过对初期PMWS的识别,许多人甚至还记得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的描述.一些兽医所撰写的临床资料则认为,此病与仔猪的保健问题有关,并表现在8~10周龄小猪身上;感染小
摘 要: 阿普尔教育民主思想对实现教育民主的推动力量进行了阐述。阿普尔认为社会运动可以促进教育民主的历史进程,在学校、课程中蕴含着教育民主的契机,教师和学生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对推进教育民主的历史进程有能动作用。同时阐述了阿普尔教育民主思想对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 阿普尔 教育民主思想 借鉴意义  一、阿普尔关于促进教育民主的条件的思想  阿普尔将教育放到广阔的政治、社会、经济背景中进行讨论,分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