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研究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bqn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深刻揭示了马克思对于人类和自然之间的深刻联系的基础思想。众多学者指出,费尔巴哈的理论是黑格尔和马克思的“中间阶段”。费尔巴哈的实践概念具有合理因素,但也有局限性,费尔巴哈认为黑格尔对人这一概念的理解是错误的,他将人视为自然人,对人的本质、主体以及客体都做出了重要论述。马克思汲取了费尔巴哈的自然主体论思想,并且加以批判,才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了更好地研究马克思的实践观,必须首先了解费尔巴哈实践观的合理性和局限性,然后再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进行详细探究。
其他文献
<正>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助推了技术与金融业的融合,促进了金融科技的兴盛。从字面意义理解,金融科技(简称“FinTech”)是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指新技术革命在金融领域日益广泛和深入的应用。它最早在2011年被提出,原指英国伦敦金融城与美国硅谷互联网技术公司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金融的服务改进以及安全提升。本文认为金融科技是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与金融服务提供新业务、新模
期刊
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基础来源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的观点,其主张人的实践活动是客观物质的,认为人的本质一定具有实践特点,社会生活具有实践的性质。在新时期背景下,准确把握和学习作为其核心思想的实践观,就是要把这种实践观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既要深入分析其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的作用,更要分析其在新时期的当代价值:从中国国情出发,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解决随时可能面临的实际问题;尊
期刊
类人动作学习是机器人领域的核心问题。通过执行类人化的操作,机器人可以直接代替人类完成复杂任务而无需对环境进行适配。可以说,类人动作学习是机器人得以广泛应用的基础。目前,机器人学习动作策略的主要方法有深度强化学习、模仿学习等。这些方法虽然能成功地运行于仿真环境中,但是在真实环境下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需要与环境交互、动作模仿不准确以及鲁棒性差。本论文以类人动作学习为目标,以标准的强化学习方法
学位
<正>2016年3月14日,微信朋友圈里推送了两段视频,其中一段视频是在一个铺着木地板的拉丁舞培洲班中,一位身穿黑色紧身上衣、黑色长裤(白色滚边)体型较胖的男孩,正在卖力地跳着一组恰恰舞步,周围有几个一起跳着相同舞步的女孩;在另一段视频中,同样是这位男主角,身穿紫色上衣,更加卖力地跳着桑巴舞的叉型步,只是这一次,表情更夸张,不仅憋红了脸,换气时还吹得头发一颤一颤(当
期刊
马克思哲学不是西方传统哲学的续写,而是改写,马克思对哲学研究域的转换成功终结了传统哲学,并形成了现代哲学转向。延续2 000多年的传统哲学以形而上学为核心特征,而形而上学不可避免地陷入本体论和认识论困境,马克思哲学现代转向的根本维度在于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拒斥与超越。结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文本分析,这种超越具体体现为研究范式从认识论转向存在论,哲学主体从抽象主体转向现实的人,思维方式由孤立抽象的
期刊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反映马克思诠释思想的本源性文本。通过思考科学的历史性生存的“本体”规定性,马克思赋予了诠释学实践本体论基础,并早于海德格尔近一个世纪就实现了诠释的“本体论转折”。实践诠释学立足感性现实,从四个维度超越了海德格尔开创的哲学诠释学。其一,诠释基点不是主观“前见”,而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实践。其二,诠释的历史视域不是“传统“”权威”等“观念的历史”,而是扎根于人类日常生活的“实践的历
期刊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存在一个政治经济学批判逻辑。实践不仅是哲学概念,还是政治经济学概念。实践的二重性是指市民社会条件下实践作用于感性世界发生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基于实践二重性,马克思对市民社会进行了双重批判:既批判人与“环境”之间关系上的感性世界“分裂”;又批判人与“社会”之间关系上的感性世界变为抽象的统治力量。实践二重性思想是劳动二重性理论的“萌芽”,是理解《提纲》政治经济
期刊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虽然只是一个提纲而没有展开具体论述,但因其中包含着新世界观的萌芽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第一条作为总论,提纲挈领,对于理解全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纲》第一条着重从批判旧唯物主义、辩证批判唯心主义和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三方面做出阐释。
期刊
报纸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重新审视并划归了人类存在意义上的感性概念及其结构,批判费尔巴哈从直观的视域去理解感性并将主体与客体形成理论壁垒的做法,主张从主体对象化的活动中重新理解和确立感性,把感性存在从直观视界中解放出来,落脚到现实的人的劳动中,实现了哲学视界的绝对提升和转换。这一转换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一块坚实的理论基石,彻底清算了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单面、凝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