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时代网络舆论与司法的内在张力及合理调适

来源 :黑龙江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sema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真相”将情感与信念置于事实与真相之前,具有相对性、情绪化、即逝性的特点.随着互联网特别是新媒体的发展,人们在网络空间分享海量信息、抒发个人意见时,不自觉地制造了“后真相”.“后真相”时代,网络舆论与司法呈现出一定的张力.网络舆论成为司法重要的外部监督力量,推动司法走向公开、公正.但在引发网络舆论关注的诸多案件中,“情感”与“事实”的错位倒置,使网络舆论在传播、评价司法案件时出现网络谣言、网络暴力、舆论审判等问题,司法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为使网络舆论与司法在实现社会公正的道路上同向同行,纾解网络舆论压力下的司法焦虑,要合理调适网络舆论与司法的内在张力:司法应当积极回应社会,推进开放便民的阳光司法;网络舆论要监督到位,构建契合司法规律的网络舆论监督机制;网络舆论和司法要情理并蓄、互相理解,增进良性互动.
其他文献
黑龙江省的煤炭资源型城市曾为我国的工业化建设作出过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绩.但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黑龙江省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又面临资源、收入、技术和制度“四大陷阱”①多重叠加的发展困境.因此,对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困境进行研究首先要明确三个再认识:一是企业转型、产业转型和政府体制机制转型是三位一体的;二是资源陷阱、收入陷阱、技术陷阱和制度陷阱的多重叠加是关键症结;三是城市转型与企业转型协调互动、坚持主业与多元化发展良性支撑并保障改善民生与生态环境治理同步推进是转型目标.黑
在自动驾驶技术尚不完全成熟条件下,自动驾驶汽车的出现无疑对道路交通安全造成一定风险,其涉及刑事责任认定与传统机动车责任认定也大不相同,相关法律缺位、责任主体多元化和调查处理流程复杂性等为自动驾驶道路交通刑事责任认定造成了诸多障碍.深入剖析自动驾驶各类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原因和刑事责任类型,以及适用交通肇事罪、危险驾驶罪、重大责任事故罪、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产品罪等疑难问题,在保持刑法体系稳定性前提下,突出刑事主体责任认定,细化和调整交通事故认定和调查流程,以有效应对自动驾驶汽车带来的道路交通安全风险.
根据伪满洲国《政府组织法》《国务院各部官制》等法令,1932年,伪满洲国实现了对伪司法部的法律创制,并在组织、权限及人员构成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制度设计和安排.然而,作为日本殖民者操纵下的伪司法行政机关,伪司法部不仅不能反映广大东北人民的真实意志,而且在实际运行中还扮演殖民统治之工具与帮凶的反面角色.尤其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后,为配合所谓的“战时体制”,伪司法部在民事、刑事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政策调整,最终促使伪满洲国法制全面走向“法西斯化”.随着伪司法部殖民统治功能的日益暴露,日伪极力营造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