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与银屑病发生发展及治疗相关性研究进展

来源 :中国真菌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cj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免疫介导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研究认为银屑病与家族遗传、免疫功能缺陷等具有相关性,其与微生物的关系也不容忽略.皮肤和黏膜的微生态失调可能会诱发易感宿主的过度免疫反应,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持续炎症过程.目前更多的研究集中在细菌、病毒与银屑病之间的相关性,但对银屑病与真菌感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尚未广泛关注.本文综述分析了真菌感染或定植与银屑病相关性的文献,以期对银屑病与真菌相关性研究和临床提供帮助.
其他文献
马尔尼菲篮状菌(Talaromyce marneffei,T.marneffei)是一种温度依赖性双相真菌,HIV阴性患者感染播散性T.marneffei并溶骨性破坏国内报道少见,我院收治了1例非HIV患者感染播散性T.marneffei,广西人,既往体健,无免疫受损基础疾病,临床表现为发热、肩关节疼痛、体重下降、溶骨性破坏,HIV阴性,左肩关节脓液和外周静脉血均培养出T.marneffei,给予两性霉素B脂质体抗真菌治疗1个月后好转出院,但该患者出院后2年内又因其他原因住院3次,最后1次住院临床诊断为脓
真菌感染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增长迅速,其主要原因是现代医学的进步(器官移植和化疗)和HIV感染全球流行等原因造成易感染免疫受损人群增加[1].目前可用的抗真菌药物主要分为唑类、多烯类、棘白菌素类、丙烯胺类和氟胞嘧啶类.这些抗真菌药物通常以麦角甾醇生物合成途径、真菌细胞膜、细胞壁或真菌DNA/RNA为靶点[2].问题是,这些抗真菌药物在毒性、活性谱、安全性和药代动力学特性方面存在各种缺点[3].此外,随着这些抗真菌药物的长期大规模应用,耐药率也有了显著的提高[4].因此,寻找新的抗真菌药物,制定新的策略来对抗真
目的 探讨分析念珠菌血流感染患儿混合性念珠菌感染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2013年3月-2020年6月225例念珠菌血流感染患儿临床资料,对其混合性念珠菌血流感染相关因素进行相关因素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 新生儿混合性念珠菌血流感染发生率为29.33%;单因素分析显示,出生胎龄(<37周)、出生体重(<2500 g)、发病日龄(<7 d)、羊水污染、宫内窘迫、Apagar评分(<7分)、感染类型(医院感染)、入住NICU时间(≥7 d)、胎膜早破、住院时间(≥14 d)、侵入性治疗、APACHE Ⅱ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