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上硬生生凿出来的城市

来源 :旅游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ja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约旦。佩特拉。一个失落之城。一个石头上硬生生凿出来的城市。我只记得热风吹过耳边,高大的石头变幻着玫瑰色彩。可是就这两样,已让人终生难忘。
  
  从石头上硬生生凿出来的城市
  
  “失落之城”是每个国家最渴望的旅游招牌,一座“失落之城”就能捧红一个国家。如果所有拥有“失落之城”的国家组织一个“失落之城俱乐部”,我想约旦完全可以淡定、骄傲地告诉人们:“失落之城”?我们有两座。佩特拉和杰拉什。
  是的,不用说两座,单单是佩特拉,就足以让约旦骄傲与自豪。相信无数旅游探险家都有过这样的梦境:穿过茂密的雨林或幽深的峡谷,一行人历尽种种艰险,终于在峡谷尽头发现一座辉煌的古城……佩特拉简直就是梦境的完美再现。穿过狭长窄小、犹如梦境一样的橘黄、粉红色悬崖构成的峡谷,我们仿佛走进了一条通向遥远古代的时光隧道。峡谷中不仅有罗马人修建的驿道,也有佩特拉原住民纳巴特人(Nabataens)的神龛——朵夏拉之石,隧道尽头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整座辉煌宏大的古城,一座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从石头上硬生生凿出来的古城。
  整座山谷由地面到山顶的高度没有一处低于百米,大自然潺潺细流的鬼斧神工把这里的砂岩雕凿成细细的峡谷至少用了一百万年以上,但是纳巴特人却用他们孱弱的血肉之躯在这座山谷造出了一座辉煌的城市。没到佩特拉之前,我一直认为这是痴人说梦,但真正站在了佩特拉的石块上,我终于知道这并非梦,而是纳巴特人真真切切的杰作。
  我曾试图一一细数山谷里到底有多少个洞窟,但最后还是丧气地放弃了,因为根本没办法数得清。问向导,他的回答更干脆:“不知道。有的欧美游客会在这里住上一个星期,天天去看山洞和漂亮的粉红色石头,但仍然不知道山谷里到底有多少洞窟遗迹。”
  如此多的洞窟纳巴特人要凿多久才能凿出来呀!纳巴特人不可能像我们现在这样拥有如此多的大型工程机械工具,他们使用得最多的是铁凿、锤子、箩筐等,而双手就是器械。或者,他们拥有的最有力的工具就是时间。舍得时间,这世界上恐怕没有做不到的事情,正如中国有句谚语“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也让我想到埃及人说过的话:法老害怕时间,时间害怕金字塔。
  几乎每个来到佩特拉的人都要问同样一个问题:古人为什么要花如此大的力气、在如此荒僻的地方,从巨石丛林里硬生生凿出如此规模巨大的一个城市?如果没有对佩特拉原住民纳巴特人进行一番考据,就很难回答这个问题,也很难理解他们为何选择在此地、在石头里建城的逻辑。
  据说,纳巴特人是一个阿拉伯游牧民族,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从阿拉伯半岛北移进入今天的约旦和南叙利亚境内,并凿岩为城,建立了首都佩特拉。正是由于纳巴特人的这种游商身份,使得他们对阿里巴巴式的藏宝地点有着天生的偏爱。纳巴特人的建筑按照现在已发现的看来,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摩崖石窟,包括墓穴和住屋;另一类则是用石料建成的建筑。如今残存的摩崖石窟比较多,而石料建筑大部分是后来罗马人占领后建的。
  阳光下,抚摸着玫瑰色的巨大岩石,我第一次发现,夜间冰冷入骨、烈日下通红烫人的石头竟如此有灵气:颜色由金黄,到粉红,再到幽暗的阴影,如绸似缎,有蜜的味道,像兰的气息,静静变幻,不发一语。
  
  热风穿过玫瑰色岩石峡谷的味道
  
  如今很多曾经的“失落之城”被开发出来后,都让游客失去了“发现”的乐趣,而跟绝大多数“失落之城”不同,佩特拉这座“玫瑰之城”因为地形独特,游人在这里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体会到发现的快感。
  据说,当年瑞士探险家伯克哈特听当地人传说某座墓附近有一座被埋没的城市,于是他说服了当地的一位向导,表示希望能在那座墓前敬献一头山羊。于是向导便带着他沿着如今游客到佩特拉的必经之路——一条深陷在岩石里的狭窄裂缝行进,走过长长的裂缝,他们突然看见了阳光照射下的宝库(“宝库”是后人特别是英语国家的人给它起的名字,因为该建筑顶端有一个巨大的类似放宝物的盅)正面。由此,沉睡了两千年的佩特拉被唤醒了。
  纳巴特墓冢群、神庙、祭坛、城市以及罗马驿道、剧场、教堂、军营、“法老王宝藏”……这些从玫瑰色砂岩山壁挖出来的罗马科林斯式神殿、鬼斧神工的壮观建筑,色彩斑斓,巍然屹立,在阳光下发出漂亮的玫瑰色,犹如序曲后交响乐队突然奏响的华彩乐章,让他们整个身心和感官全部被它占据。
  我们顺着当年伯克哈特走过的狭缝前行,长长窄窄的峡谷两边高大的岩石让人感觉压抑自卑,不难想象当年伯克哈特见到宝库时的惊喜,我也终于能体会到《圣经•旧约》中《俄巴底亚书》为何要说在纳巴特人之前控制佩特拉的以东人“狂傲自欺”,并诅咒他日定当灭亡——因为佩特拉形势险要、易守难攻,以东人不把天下人看在眼里,更不念同宗之情不肯“借路”给摩西,还威胁出兵。这在《圣经——民数记》里有详细记载。其实熟读《圣经》的人都知道,以东人是以扫的后裔,而以扫正是与雅各结过仇的哥哥,追杀圣婴耶稣的希律王也是以东人,这是历史宿怨。
  


  公元前582年,《俄巴底亚书》里的诅咒终于灵验了——专向商旅抢收过路费的以东人被来自美索不达米亚的巴比伦军队所灭。以东人之后,纳巴特人开始接管此地,并在此建立王国长达400年。
  公元105年,罗马人开始攻打佩特拉,但围城半年不仅不得其门而入,还被纳巴特人的滚木雷石狠狠修理。直到公元106年,罗马人意外发现了纳巴特人精心修筑的密如蛛网的供水系统的源头。经过一番破坏,峡谷里的水渠终于断水。
  据说在一个月朗星稀之夜,纳巴特长老聚集全城族人议事。有人决意以死相拼,但最后他们决定神秘地消失在大漠戈壁的尘烟之中。这一走,不仅从佩特拉消失无踪,更从历史的记载中流失,他们去了哪里从此无人知晓。
  我就此事询问过约旦朋友Ridwine先生,他的回答意味深长:“也许他们厌倦了商业文明带给他们的财富和痛楚,决定从此向其他文明妥协,用放弃自己的原则换取和平;也许他们变成了其他民族的成员;也许他们就生活在你我身边;也许他们去了中国……”
  纳巴特人一去,佩特拉就成了罗马城市。罗马人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城池,使之成为罗马帝国最繁荣的一个省、东西商路的重心。罗马人为了向世人宣示他们比纳巴特人更加强大,在西克山谷雕凿了罗马神庙(即现在被称作“宝库”的地方),巨大的罗马柱子和栩栩如生的罗马神像取代了一言不发的纳巴特神,罗马露天歌剧院占据了整个山头,但那些数不尽的石窟却像一个个失了声的嘴巴,仍然述说着纳巴特人的神秘传说。
  后来,随着南北商路逐渐被打通,货物直接从南边的红海出入,佩特拉也逐渐失去了原有的重要地位,最后人去城空,被人遗忘。直到1812年伯克哈特重新发现了它。
  站在宝库下,热风穿过峡谷发出的声响,夹着阳光炙烤下岩石发出的味道在我耳畔鼻尖流淌,有清风滑过,沁出汗珠的肌体顿觉凉爽无比。
  
  Tips
  1.要探索佩特拉最好在当地找旅馆过夜,一般旅行团都从安曼当天来回,无法欣赏到佩特拉日出日落的华彩时刻。
  2.中东局势动荡给约旦带来不利影响,但不要被媒体上频频曝光的动乱给忽悠了,总体来说约旦还是一个安全、和平的国家,文化教育水平和社会开放程度在中东国家中都较高,社会治安状况良好。这里的人们对中国游客很友好,随处可见“阿拉伯兄弟”的开朗笑脸,偶尔还会邀请你进入充满中东风情的帐幕喝上一杯肉桂咖啡。
  3.约旦对单身女性审查较严,在国内提前办理签证时,约驻华使馆需先报约内政部批准;在办理落地签证时,只发给有随行男性家属陪伴或参加旅行社的中国女性。
  4.约旦的电压为220到240V AC,50Hz,插头为三孔方柱形,因此有必要随身携带转换器和变压器。5.中国驻约旦大使馆馆址:ADDAHTA JAKARTA STREET AMMAN JORDAN,P.O.BOX7365 AMMAN JORDAN电话:5516136、5515151。
  6.约当地急救电话:191;电话查询:121;旅游投诉:80022228(免费拨叫)。
其他文献
大邑烧瓷轻且坚,  扣如哀玉锦城传。  君家白碗胜霜雪,  急送茅斋也可怜。  ——杜甫《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  (注:大邑白瓷系邛窑系列窑坊烧造)  手艺:邛陶  简介:邛窑始创于南北朝,由盛到衰历经800多年。因烧制年代久远、器物造型独特、釉色丰富多彩,一直享有盛誉,是我国著名民间瓷窑之一。  手艺人:何平扬    陶瓷父子兵    自1973年5月3日进陶瓷厂,何平扬做了整整一年半的学徒。学
期刊
火厂釉坑炭花粉,烟青云淡漫古城;  千年官道依稀在,秦汉砂器今犹存。  ——荥经民间  手艺:砂器  简介:荥经砂器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以砂锅、砂罐为主,具有银亮光洁、耐高温、不变形、经久耐用、使用方便、造价低廉等特点。  既可做菜、烧茶水,又可盛水、装粮。  手艺人:杨学琼    贴龙的乾坤    冬日淡淡的阳光从窗户透进来,洒在杨学琼和她面前正在精心制作的龙砂锅上。在荥经砂器中,锅盖和锅身都以
期刊
未成绿竹取为丝,三伐还须九洗之。  煮罢篁锅舂野碓,方才盼到下槽时。  双竿入水揽纷纭,渣滓清虚两不分。  掬水捞云云在手,一帘波荡一层云。  ——芦沟民间  手艺:造纸  简介:公元105年,蔡伦向汉和帝刘肇献纸,受到和帝赞誉,造纸术广为天下所知。数百年后的宋代,勤劳、智慧的平乐人因地制宜,用竹子取代麻用于造纸。  手艺人:杨祚钦    竹麻号子    杨祚钦老人现年64岁,平乐钟灵村人。钟灵村
期刊
曾几何时,拥有一门手艺会让很多人羡慕,还能衣食无忧。然而时过境迁,目前已为数不多的民间手艺人生存状态普遍不佳,更可怕的是许多人已经放弃了祖辈们留下的手艺。政策上的空白、手艺人自身的保守观念、商品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漠视……使许许多多值得骄傲的民间手艺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野。  今天,我们沿着川西茶马古道寻访那些保留下来的古老手艺,通过采访已非常有限的手艺人、梳理手艺历史,以文本和图片的方式留下这些手艺的
期刊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黄磊 李宁 吕晓霞 吴觉巧  采访/萧藤 杏子 柠檬    2009年1月2日清晨,美国皇家加勒比游船公司千人入境游大团搭乘“探索号”豪华邮轮抵达广州黄埔港,掀起了广东新一轮的邮轮旅游热。  广东占有发展邮轮旅游的先天和硬件优势,作为国家旅游局推动“国民休闲计划”的首个示范区,广东应抓住邮轮旅游的契机,大力发展广东旅游经济。除了让广东人登上邮轮去旅游,更要让广东加速进入“
期刊
“香格里拉”这四个字能让人产生无数联想,但亚拉青波则是香格里拉的经典。据说在亚拉青波山顶,环绕着哈巴、玉龙、梅里和四川稻城的三座神山以及无数的无名雪山,是个充满神奇色彩的“雪山宝盆”。    雪山上,我们看到了雪鸡优雅的爪印    下飞机第二天,向导和马夫已整理好了驮运行李的马匹,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距离香格里拉机场六公里的亚拉青波神山。  亚拉青波是藏语,翻译过来是“黑色的石头山”或“黑色牦牛守
期刊
“卡帕多西亚”这个古老的名字虽然在今天的土耳其地图中查不到,但人们更乐意记住它。1907年的一天,法国的耶稣会学者耶发尼昂在他的安那托利亚之旅中,偶然发现了卡帕多西亚这片壮观的诡异的风景,他曾说:“这让我们大吃一惊,我还记得灼人烈日的强光下,最棒的风景在我们眼前流动!”    谁造就了千所火山岩下的教堂    走进卡帕多西亚,走进火山岩下精心挖掘出来的一个个教堂遗迹。神奇的火山岩白天是坚硬的,晚上
期刊
在冬天将尽春天快来的日子,欧洲各地的嘉年华热热闹闹地开场了。  法国——  在尼斯(Nice),花车和美女续写着地中海城市的奢华传奇;在芒东(Menton),柠檬和橙砌成的水果城堡营造童话故事的梦境;在韦尔法兰茜(Ville Franche),花艇载着欢声笑语穿梭在桥与桥之间。  德国——  在科隆(Cologne),平素庄重文雅的德国妇女在狂欢日中犹如火山喷发一样尽情渲泄情感,看哪个男人不顺眼就
期刊
如今,想在和田市寻找和田玉器制作是件非常容易的事,那些玉器厂像玉龙喀什河上的拣玉人一样多。几千年来,这座城市从没有像现在这样热闹,但如今的玉石还如从前般坚韧吗?当我向新疆和田市伊力其乡乡长肉孜说明我想寻找传统和田玉制作匠人时,他沉默了很久,之后笑着说带我去那依浦家。  晚上十点,伊力其乡已被黑夜彻底淹没。肉孜打着手电快步走在前面,我跟随在他身后,听见村中小溪缓缓的流水声。在经过了漫长的敲门声后,那
期刊
葫芦竹管生妙音,闻者飘然入梦境。  三日不思茶肉味,疑是仙乐下凡尘。  ——沈云新  手艺:葫芦丝  简介:又名葫芦箫,可分为高、中、低音三种类型。作为极富地域特色的云南少数民族乐器,主要流行于傣、彝,在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云南德宏、临沧地区盛行。  手艺人:沈云新    自己种葫芦    葫芦丝的历史可追溯到先秦时代,是由葫芦笙演进改造而成的。在构造上仍保持着古代乐器的遗风,箫管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