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狂飙突进下的在线教育:“授课”变“售课”

来源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1010pingb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去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众多校外培训机构纷纷转至“线上”,在线教育迎来迅猛发展的时期。而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寒假,看似迎来春天的在线教育,却闹剧频出、乱象丛生,甚至有在线教育机构经营者坦言“宁可花100亿元做广告,也不愿花10亿元在教师人才的培养上”。有专家指出,在线教育机构种种乱象的背后,是资本的狂飙突进,以至于教育性越来越弱,资本性越来越强。
  本期策划,我们聚焦“乱象丛生的在线教育”,希望在相关部门和行业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在线教育行业能够真正回归教育本身,把精力、资金用在提供高质量、个性化的教育产品上,让在线教育的春天春暖花开。
  “花9块钱买10节课”“49元33节课,再包郵送教辅材料”“19元20节课,另享受价值499元大礼包”……山西太原的白女士发现,她和孩子被在线教育的广告全面包围。
  记者调查发现,今年寒假期间,各大机构纷纷开启“抢人”模式,不少机构以低价为噱头引家长“入网”。在声势浩大的宣传中,上课的都是“名师”,效果都是“提分明显”,帮助孩子“实现假期弯道超车”。但实际上,不少机构的老师资质存疑,课程质量良莠不齐,一些老师无心授课,而是一门心思做销售。
  低价销售隐藏套路,有的企业营销费是课程研发费的9倍多
  这个假期,在线教育广告充斥各大短视频平台、社交App、综艺节目、路边广告牌。“今年的在线教育广告特别多,卖的课都出奇便宜。有的机构9块钱10节课,有的19块钱30节课,很多还送号称价值几百元的教辅材料大礼包。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白女士说。
  相比动辄一小时几百元的线下培训,这样的低价课程对不少家长颇具诱惑力。事实上,低价里面暗藏套路。
  浙江温州的李女士近期为孩子买了多种低价课程。“这些课听起来大都很生动,但老师们讲解关键知识点的时候往往点到为止。课程的总量虽大,却不成体系,也不会深入讲解,而是不断引诱孩子和家长买课。只有购买正价课之后才会系统讲解,但正课的价格就没那么便宜了。”
  从事在线教育行业10多年的刘启明告诉记者,低价诱惑是在线教育机构最常用的营销手段,主要是为了引流,效果也不错。
  刘启明告诉记者,部分在线教育机构营销攻势强大,小视频广告大多是请演员来扮演各种角色,有的演老师,有的演家长、学生、机构领导等。
  记者发现,这些广告普遍套路化,大力制造冲突、加剧家长焦虑。有网友将这些模式总结为:逆袭情景“爽剧”、家长痛点情景剧、价格对比情景剧等。
  “为了博眼球赚点击量,卖课广告虚构故事、制造紧张情绪,把本来就很焦虑的家长搞得人心惶惶。”刘启明说。
  据了解,在线教育行业投入的巨额资金真正被用在课程研发上的并不多。以“跟谁学”为例,其2020年第三季度的销售和营销费用为20.56亿元,研发费用是2.2亿元,营销费用是研发费用的9.3倍。
  除线上线下广告外,在线教育机构还做起了“口碑裂变”营销,即利用家长推销课程。刘启明告诉记者,家长之间推荐课程本无可非议,但在企业刻意推动下,有的家长专门做起了拉人头的生意,一个人头能获利上百元。
  “我们报的课就是一位家长推荐的,说某个老师上课有多好,但交钱后发现,上课的并不是这个老师,更没想到家长推荐是为了报酬。”李女士说。
  有的教师无证上岗,部分教师为劳务外包
  无论线下还是线上培训,师资是家长最为看重的。但记者调查发现,由于准入门槛低,一些在线教育机构的教师资质堪忧,而且管理松散、流动性大,难以保证教学连续性。
  在机构的宣传语中,老师要么是经验丰富,“名校20年一线教研”,带的学生考上名校不是梦;要么是名校毕业,北大、清华的比比皆是,哈佛等海外名校的也不鲜见。
  “先不论真假,即便真的是名校毕业的,也不一定擅长教学。”家长王女士说。
  多位在线教育机构的老师说,机构通常会在广告中宣称某位老师是金牌讲师,授课课时超多,经验丰富,但“这些都是老师自己写,别吹得太离谱就行”。
  记者还发现,培训机构的不少老师是无证上岗。
  2019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所有教师需持教师资格证上岗,并且要在培训平台和课程界面的显著位置公示培训人员姓名、照片和教师资格证等信息。
  然而,不少机构对这一要求视而不见。曾在在线教育机构“学霸君”任职的高老师告诉记者,机构对教师资格证并不在乎,招聘的时候要求本科就行,对专业没有特别的要求,他只经过一轮远程试讲就通过了招聘程序,开始授课。
  赵悦2019年在读研究生时曾在“学霸君”担任兼职教师,在同为兼职老师的室友推荐下,没有经过面试就直接上岗带课。“上课内容没有人监管,有时候甚至通过微信语音给学生上课。”她说。
  “先上课再考证”的现象在在线教育机构中司空见惯。“机构这边放得很开,有的教师无证授课两三年。因为怕教育局查,现在也会要求教师们去考证。”在太原一家在线教育机构任教的薛强说。
  记者发现,很多头部在线教育机构的授课教师是与人力资源公司签订劳务合同,教师实际上与机构没有直接关系。业内人士表示,教师外包的模式极大降低了在线教育机构的成本,利于增加利润和迅速扩张。但这种情况下,机构对教师的管理就比较松散,无法保证课程质量。
  薛强说,日常只有一到两个教师与他线上联系,负责核对业绩、下达通知、发放教学资料等,“没有固定的部门,也没有固定的同事,缺少业务讨论和交流的氛围,也缺少组织纪律,始终游离在机构外部,但是又从事了核心业务”。
  “授课”变“售课”,教师要参加话术培训
  在线教育机构的课程质量和授课效果究竟如何?记者发现,尽管其中不乏精品,但大量低质课程也混杂其间,课程质量不稳定、不可控。   太原的张女士为女儿购买了某在线教育机构的阅读作文课,发现老师教的都是套路,作文题都有模板,阅读题都有公式。“功利性很强,不强调思维方式和基础素养的提高。”她说。
  有业内人士表示,当前一些热门的在线课程噱头很大,实际效果如何却存疑。如某AI教育平台做了一套教学系统,宣称AI老师已达到了20年教龄的水平。但事实上,這套系统连当地用什么版本的教材都不清楚。
  记者了解到,一些在线教育机构的教师并不专注教学,而是绞尽脑汁地售课。
  高老师告诉记者,公司给他们下达的重要任务就是让家长不断买课、续班,为此还要参加专门的话术培训。在考核指标的指挥下,教师如想增加收入就必须做一个好销售,而不是钻研如何提高教学水平。
  “很多时候,学生叫我老师,我都在心里暗暗惭愧。其实我们是半个老师、半个销售,真的配不上‘老师’这个称呼。”高老师说。
  记者在高老师提供的一份名为“转化话术七问”的培训资料中看到,针对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家长,培训机构引导其使用信用卡付款或者进行网贷。
  曾在“学霸君”负责课程销售的赵老师透露,公司围绕帮助家长办理贷款进行专门培训,提供了贷款办理的详细流程和链接。“在公司的管理规则下,我必须说服更多家长购买课程、办理网贷,才会被视为一个合格、优秀的员工。”他说。
  资本狂飙突进,在线教育被视为一个流量生意
  在中消协不久前发布的2020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中,在线教育机构榜上有名,其中提到:2020年7月,“学而思”网校存在低俗视频、教唆早恋等突出问题;在线英语学习机构“阿卡索外教网”被曝外教教学质量差,迟到、玩手机等现象屡见不鲜;“哒哒英语”被指擅自修改课程属性,主修课缩水变身口语课。
  业内人士认为,在线教育机构种种乱象的背后,是资本的狂飙突进,以至于教育性越来越弱,资本性越来越强。
  中国科学院发布的报告显示,作为在线教育的重要分支,从2014年到2020年七年间,K12(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在线行业总融资金额约600亿元,其中头部品牌融资金额就约290亿元。整个在线教育行业2022年市场规模将超过5?400亿元,其中K12在线教育作为重要分支,2022年市场规模将超过1?500亿元。
  “一些机构只是将在线教育视为一个流量生意,少有人真正从教育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打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刘启明建议,可由客观的第三方非营利组织对各家机构的师资、教学效果等进行科学评定。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王继新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在线教育机构资质和内容监管,保护学生和家长利益,严格落实《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中的具体要求,建立在线教育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负面清单制度,对于列入负面清单的机构和人员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同时,相关在线教育机构应加强行业自律,将更多精力放到教学研发上,而非一味进行“烧钱大战”。
  (来源:新华社 王菲菲 李紫薇李 伟/文)
其他文献
据媒体统计,依据各大在线教育平台的财报,仅3家知名在线教育机构从2020年2月到11月的营销费用就超过100亿元。2020年暑期,作为“头部”的4家K12网校暑期投放额在47亿元左右,而2019年暑期投放额只有19亿元,一年间翻了两倍多。如此“烧钱”,令舆论惊呼:在线教育究竟在做教育,还是在“烧钱”?  与疯狂“烧钱”对应的是,在线教育机构的整体亏损情况十分严重。据统计,2020年全年,资本向在线
期刊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每年的这一天,阅读话题都会成为热点。不仅因为阅读与写作是人类传承文明的重要方式,更因为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去了解自我、他人以及我们所处的社会与世界。可以说,阅读素养是现代人必备的关键素养。推动阅读素养提升,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共同行动。  近年来,阅读素养在学校教育与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更成为国际学习与教育测评的关键指标。世界各国如何培养学生阅读习惯?阅读课程如何
期刊
如今,打开抖音、快手等小视频 App,我们能看到不少萌娃的身影,而出于多种原因,越来越多儿童被父母推到镜头前,小小年纪便当上了“网红”。他们有的通过自己努力拼搏的过程,让同辈获得一个正向的坐标;但是,也有一些“儿童网红”传递出不少负能量。而且,被曝光本身,也有可能给儿童带来诸如隐私泄露、危害人身安全等隐患及威胁。  “儿童网红”成为现象级背后的深层原因有哪些?家长培养,甚至迫使自己的孩子成为“儿童
期刊
随着我国互联网和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快速发展,未成年人在享受数字信息带来便利和愉悦体验的同时,也面临着“沉迷游戏”“行为失范”“价值观混乱”等日益严峻的成长问题。在全国两会期间,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沉迷话题成为众多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今年初,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防止因过度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而引发不良后果。当前,我国中小学生使用移动终
期刊
1996年,我开始了从教生涯,陪伴孩子们共同成长,努力做孩子们成长路上的知己。  现在,我在一所公立学校任教,学校周边是大片的城中村。这里的孩子大多是跟着父母进城务工的,由于父母忙于生计,孩子們缺少父母的辅导和陪伴,学习基础较差,还存在一些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我还记得首次与这些孩子们相识的场景。看到他们低着头,用只能自己听得见的音调,断断续续、只言片语地和我交流时,我感慨万千。在这样的状况下
期刊
被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裹挟多年的学区房,正在被撼动根基。3月20日开始,上海地区房产中介平台的“学区房”信息全部下线,价位虚高的房源将无法通过房管部门审核查验。  此前一天,上海市房地产经纪行业协会发起自律倡议,重点提及对学区房“规范房源挂牌和信息发布”。链家、太平洋、中原地产、我爱我家等14家主要房产中介机构承诺,不以学区房名义误导购房者,不使用“学区房”字眼推介、宣传房源;规范介绍教育资源用语,
期刊
前不久,笔者听了一节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教师讲一道填空题:( )的苹果。学生的答案精彩纷呈:红红的苹果,香甜的苹果,大大的苹果……教师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四四方方的苹果。”循声望去,是一个满脸自豪的小男孩。此话一出,四座皆惊,继而响起一阵哄笑。惊愕的教师,随即“点拨”:“同学们,有四四方方的苹果吗?”学生迟疑片刻,整齐地回答:“没有!”小男孩涨红着脸,激动着:“老……老师,我……我以后发明一种
期刊
2月22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通报,云南省丘北县一学校5年间共收取学生165万元门禁卡服务费。根据通报,为便于进出管理,该学校2015年引进第三方企业,负责校园门禁系统的安装和维护,收费标准为每月15元,每生每年要缴纳150元的门禁卡服务费用。  仅凭常识而言,学生已缴纳了学费,学校为了学生安全打造便利的门禁系统,原本就是分内之事,额外收费缺少足够的合理性。  学校方面解释称,门禁卡是自愿办理,
期刊
还记得沸沸扬扬的“退出家长群”新闻吗?这几年来,“批改作业”已成为越来越多家长的痛。为了给家长减负,多地陆续出台规定,明确要求教师亲自批改作业。但在教师尚需“减负”的情况下,教师全批全改家庭作业可行吗?在孩子的学习中,家校之间各自应如何定位角色?  “这难道不是老师的义务?”山东拟规定教师对书面作业全批全改  “我是一名学生家长,孩子的各种作业都要家长批改和签字,家长改作业比孩子写作业还要累。”近
期刊
“公办民助”“名校办民校”“联合办学”……各类冠以名校招牌的合作办学遍地开花。仅在西南某省会城市,当地教育部门的不完全统计显示,2014年以来,全市通过政府、企业与省外教育资源优质的学校开展的各类联合办学学校报备数累计达200多所。  记者在多地采访了解到,一些名校合作办学过程中出现“冠名办校”“挂牌办校”有名无实、地产商办校成“售楼招牌”等问题,由此带来加重学生家长经济负担、引发社会纠纷矛盾等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