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市场将开始趋好,但这更多还是一种反弹,并且仍然以结构性行情为主要演绎模式。因此,虽然我们看好4月份的股市,但投资者的期望值也不宜太高。
事实上,今年以来有关部门多次开会提到要尽快出台已经批准的改革措施和重大项目,表达了高层对稳增长的明确要求。今年全国两会将全年经济增速目标定在7.5%,这本身也很够说明问题。
回顾已经运行了整整3个月的2014年股市,总体来说情况令人失望。这不仅表现在股指持续低迷,也表现在市场人气持续涣散上。一季度末,上证指数徘徊于2000点附近,比去年底还低,沪市日成交额已萎缩至前期平均水平的2/3。同时,此前成交十分活跃的创业板也陷入沉寂。投资者对后市悲观情绪明显占据上风。
去年四季度时,很多市场分析人士对今年行情还颇为乐观,普遍抱有很高预期,认为将出现20%以上上涨。有的甚至强调今年股市将“反转”而不只是“反弹”。但没过多久,这种观点遭到市场反驳,因行情完全没有按这样的推断运行。即便被寄予厚望的春季行情,也走得十分坎坷,不但运行时间短,行情力度也很有限。问题出在哪?
首先是今年以来实体经济状况并不理想,各种先行指标显示投资增长缓慢,有效需求不足,地方政府与企业债务风险凸显,房地产市场景气度大幅回落。这与原先想象的结构调整顺利推进,经济增长态势良好形成莫大反差。
其次是资金面宽松格局没有出现,无风险收益率仍然偏高。而股市供求矛盾仍十分尖锐,特别是IPO开闸背景下,并没有明显增量资金入市,市场仅依靠存量资金在运行,越来越无法应对日益膨胀的股票供给需求。而余额宝等高收益品种的大量出现,不但分流了银行储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股市,提高了人们对股市风险补偿的要求,削弱了股市吸引力。
最后,进入2月份,人民币快速贬值,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投资者信心,改变着人们对未来经济走向的预期。不少投资者开始讨论是否会出现通缩问题,市场风险偏好正趋于保守。
客观而言,这些因素即便是单个出现,也会对股市走势带来很大压制,而现在三个利空因素同时出现,其影响很大。短短3个月时间,上证指数两度跌破2000点。即便是对股市再有信心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局面的确很严峻。不过,在看到市场所处不利环境的同时,还应看到情况也在变化。从某种角度说,正是因经济增速放缓,未来出现转机可能性才会变大。
今年以来,有关部门多次提到尽快出台已批准的改革措施和重大项目,表达了高层对稳增长明确要求。全国两会将经济增速目标定在7.5%,这本身也很说明问题。现在,大家都预期一季度经济增长可能略超7%,这就强化了抓紧推进稳增长的紧迫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时下很可能是处于今年经济运行最困难时期,接下来将会有所好转。另外,原定3月份将要启动的发审委新股审核工作并没有如期进行,而是被推迟了。有关权威人士也一反常态地表示,现在排队等待过会的拟上市公司数量太多,很长时间难以消化,建议分流到新三板以及海外市场挂牌。这从一个侧面表明,管理层清醒地意识到供求矛盾尖锐,在一时解决不了增量资金入市问题时,不排除根据市场实际承受能力调节股票供应节奏。当然,在引入长线资金以及活跃市场方面也有不少进展,如增加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额度,扩大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投资股票比例,鼓励上市公司提高分红水平,全力营造投资价值氛围。所有这些,为股市回升奠定了基础。
至于人民币贬值,现在看更多还是一种技术性调整,并不说明中国金融形势恶化。而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对中国来说也不全然是坏事,特别是价格跌势已演绎到后期。而欧美经济平稳复苏,对中国经济发展也有利。海外资本市场的活跃,对中国股市是正面促进。根据这些判断,进入二季度时,我们有望看到市场在前期弱势调整的基础有所企稳并出现反弹。事实上,3月下旬以来,大盘已经显现出拒绝进一步下跌迹象,成交量减少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主动性抛盘在减少。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比较有利的市场信号的出现,都可能引发行情的向上运行。而这在4月份将是一个大概率事件。从京津冀一体化到二、三线城市房地产调控政策可能松动,从各地自贸区报批到新丝绸之路概念形成,以及国资改革在不同地区与行业的推进,都有可能激发投资者做多热情。实际上,这些事件已在一定程度上对市场活跃起到积极作用。因此,进入4月份投资者有望看到市场开始转好。进一步说,如果各方面因素配合,二季度股市行情值得期待。
当然,这样说也并不意味着接下去股市马上就会有很好的表现,指数在短期内将大幅上升。应该说,在经历了一段低迷之后市场将开始趋好,但这更多还是一种反弹,并且仍然以结构性行情为主要演绎模式。因此,虽然我们看好4月份的股市,但投资者期望值不宜太高。
事实上,今年以来有关部门多次开会提到要尽快出台已经批准的改革措施和重大项目,表达了高层对稳增长的明确要求。今年全国两会将全年经济增速目标定在7.5%,这本身也很够说明问题。
回顾已经运行了整整3个月的2014年股市,总体来说情况令人失望。这不仅表现在股指持续低迷,也表现在市场人气持续涣散上。一季度末,上证指数徘徊于2000点附近,比去年底还低,沪市日成交额已萎缩至前期平均水平的2/3。同时,此前成交十分活跃的创业板也陷入沉寂。投资者对后市悲观情绪明显占据上风。
去年四季度时,很多市场分析人士对今年行情还颇为乐观,普遍抱有很高预期,认为将出现20%以上上涨。有的甚至强调今年股市将“反转”而不只是“反弹”。但没过多久,这种观点遭到市场反驳,因行情完全没有按这样的推断运行。即便被寄予厚望的春季行情,也走得十分坎坷,不但运行时间短,行情力度也很有限。问题出在哪?
首先是今年以来实体经济状况并不理想,各种先行指标显示投资增长缓慢,有效需求不足,地方政府与企业债务风险凸显,房地产市场景气度大幅回落。这与原先想象的结构调整顺利推进,经济增长态势良好形成莫大反差。
其次是资金面宽松格局没有出现,无风险收益率仍然偏高。而股市供求矛盾仍十分尖锐,特别是IPO开闸背景下,并没有明显增量资金入市,市场仅依靠存量资金在运行,越来越无法应对日益膨胀的股票供给需求。而余额宝等高收益品种的大量出现,不但分流了银行储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股市,提高了人们对股市风险补偿的要求,削弱了股市吸引力。
最后,进入2月份,人民币快速贬值,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投资者信心,改变着人们对未来经济走向的预期。不少投资者开始讨论是否会出现通缩问题,市场风险偏好正趋于保守。
客观而言,这些因素即便是单个出现,也会对股市走势带来很大压制,而现在三个利空因素同时出现,其影响很大。短短3个月时间,上证指数两度跌破2000点。即便是对股市再有信心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局面的确很严峻。不过,在看到市场所处不利环境的同时,还应看到情况也在变化。从某种角度说,正是因经济增速放缓,未来出现转机可能性才会变大。
今年以来,有关部门多次提到尽快出台已批准的改革措施和重大项目,表达了高层对稳增长明确要求。全国两会将经济增速目标定在7.5%,这本身也很说明问题。现在,大家都预期一季度经济增长可能略超7%,这就强化了抓紧推进稳增长的紧迫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时下很可能是处于今年经济运行最困难时期,接下来将会有所好转。另外,原定3月份将要启动的发审委新股审核工作并没有如期进行,而是被推迟了。有关权威人士也一反常态地表示,现在排队等待过会的拟上市公司数量太多,很长时间难以消化,建议分流到新三板以及海外市场挂牌。这从一个侧面表明,管理层清醒地意识到供求矛盾尖锐,在一时解决不了增量资金入市问题时,不排除根据市场实际承受能力调节股票供应节奏。当然,在引入长线资金以及活跃市场方面也有不少进展,如增加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额度,扩大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投资股票比例,鼓励上市公司提高分红水平,全力营造投资价值氛围。所有这些,为股市回升奠定了基础。
至于人民币贬值,现在看更多还是一种技术性调整,并不说明中国金融形势恶化。而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对中国来说也不全然是坏事,特别是价格跌势已演绎到后期。而欧美经济平稳复苏,对中国经济发展也有利。海外资本市场的活跃,对中国股市是正面促进。根据这些判断,进入二季度时,我们有望看到市场在前期弱势调整的基础有所企稳并出现反弹。事实上,3月下旬以来,大盘已经显现出拒绝进一步下跌迹象,成交量减少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主动性抛盘在减少。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比较有利的市场信号的出现,都可能引发行情的向上运行。而这在4月份将是一个大概率事件。从京津冀一体化到二、三线城市房地产调控政策可能松动,从各地自贸区报批到新丝绸之路概念形成,以及国资改革在不同地区与行业的推进,都有可能激发投资者做多热情。实际上,这些事件已在一定程度上对市场活跃起到积极作用。因此,进入4月份投资者有望看到市场开始转好。进一步说,如果各方面因素配合,二季度股市行情值得期待。
当然,这样说也并不意味着接下去股市马上就会有很好的表现,指数在短期内将大幅上升。应该说,在经历了一段低迷之后市场将开始趋好,但这更多还是一种反弹,并且仍然以结构性行情为主要演绎模式。因此,虽然我们看好4月份的股市,但投资者期望值不宜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