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feela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古往今来中国的文坛之上从未缺少优秀的诗歌作品,数不胜数的文人墨客在历史的岁月长河中留下了一片片华美的篇章。在中国初中教育阶段,语文古诗词的教学非常重要,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古汉语素养,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操,语文教师要深入研究古诗词的教学方法,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加强学生对古诗词内容与思想感情的理解,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文章从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教学模型构建进行分析,并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如何应用文本细读方法进行详细的研究,旨在为当代教育者提供具体的教学方案。
  关键词:文本细读;古诗词;初中语文;教学应用
  一、 引言
  在新课程改革工作不断深入的背景中,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要更加注重对文本深意的品读。古诗词中的一字一句都体现出古人的高尚情操,古人通过古诗词的语言来表达自我,一方面是由于局势限制,文人墨客无法直抒胸臆地表达心声;一方面是古代文人的特殊表达方式,人们习惯于含蓄、委婉地抒发自己的情感,种种特殊原因造就了古诗词的文学特色。在初中的语文学习中,教师要重视古诗词教学的方法应用,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对每一个字进行理解和表达,让学生能够精读诗词,“越读越多”,才能了解古诗词文化背后的深刻情感,促使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得以有效提升。
  二、 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模型
  (一)探究文本内容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注重文本阅读,需要教师带领学生深入探究古诗词的文本内容,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对古诗词的语言理解,将古诗词文本中的凝练语言作为文学载体来抒发情感,其中的任意字词都具有深意,所以文本细读的教学方式非常必要。然而文本细读并不等于“咬文嚼字”,或是拘泥于某一个字,而是要注重研究的深意,以学生真正理解古诗词含义为目标即可。如在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的学习中,教师先让学生对本首故事进行通篇阅读,之后引导学生对本诗中的一些用字进行研究,如“争”“没”等,诗人白居易的用字非常考究,通过仔细探究文本以后可以发现,诗人笔下描写的春日美景是具有动态的,而并非平静的一幅画,所以教师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加以有效培养,从而使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得以增强。
  (二)探究文本内涵
  与文本内容相比,“文本内涵”则更具有深意。文本细读之所以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要得到有效的应用,就是在于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要深入,不能仅停留在古诗词中字词的表面含义,而是要读懂诗词,了解诗词的深层含义。在中国古诗词文化中,通常可以分为几类诗词,如思乡、怀人、咏史、爱国等,每一首诗词都可以对应某一类情感,教师在讲解古诗词含义时,并不仅仅是将古诗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或是引导学生背诵、记忆诗词的内涵,而是要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古诗词的思想感情。如在苏轼的《水调歌头》的教学中,为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本诗的思想感情,教师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诗人,在月圆中秋之夜吟诵这首诗,应是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马上回答是“思乡”,也有人说是“怀人”,教师让学生各自阐明自己的观点,学生在探究文本内涵的过程中完成了细读和品味的过程。
  (三)探究阅读方式
  阅读古诗词文本的方式也分为多种,文本细读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阅读的要求,而阅读的方式则包括诵读法、还原法及比较法多种。在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大声地朗诵来感受诗词的文字情感,如在哪个字需要加重语气,在哪个字需要稍作停顿等,教师都可以对学生加以示范和指导。如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学习中,学生感受到本首词的豪迈壮阔之感,在朗读时语气高昂、胸怀壮志,这时教师指出,诗人辛弃疾在创作这首词时,其实还有“壮志未酬”的伤感,如词中有些“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以及末尾的一句“可怜白发生”的感慨,都是诗人的惆怅所在,所以在朗读本首词时,应当注意一个情感的过渡,要通过语气来表现出情绪的变化来。
  三、 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朗读为基础,解诗词之基调
  朗读诗词是解析诗词情感基调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诗歌之所以被定义为一种文学体裁,是由于其独特的表达情感的方式,使之可以被单独成为文学形式,它并非歌谣,却有比歌谣更朗朗上口的语言优势。追溯中国的诗词历史,上至先秦两汉的乐府诗,后至现代人创作的仿古格律诗,中国历史长河中有数不尽的诗词作品,但所呈现出的优美格律却是其他文学形式难以替代的。如三国时期曹操所作的《短歌行》,便是古诗词中的歌行体,曹操创作的这首诗文一直流传至今,其中表达了自己对建功立业的渴望,鼓舞了士兵征战四方的士气。曹操作为一个军事家,诗文中也体现出求贤若渴的心情。在曹操的其他诗篇中也有浓烈情感的体现,如《龟虽寿》的歌行体诗文中就有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感慨,写《龟虽寿》时,曹操已经时值暮年,他渴望自己还有征战天下的时间,但无奈岁月不留人,可曹操在诗文中虽然表达时间逝去的惋惜,但也抒发了豪情壮志,表达自己并不会向年龄屈服的决心。在《观沧海》中,曹操登上东海碣石,迎着海风呼啸,感慨“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在战争纷乱的三国中,曹操作为时代的枭雄,从每一篇诗文中皆可以看出这为军事家的不凡咏叹,而诗文流传后世,世人也能够“跨时代”的感受诗人的情感,这就是诗词的魅力所在。所以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朗读古诗词,通过朗读学生会与诗文之间产生共情,学会感受诗文中蕴含的深厚情感,并为诗词的主要情感线索奠定基调,便于后续对诗词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二)挖掘为动力,析诗词之内涵
  在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重点培养学生对古诗词含义的剖析能力与鉴赏能力,学生要先从文字入手,分析表层含义,再过度到深层含义,由浅入深地分析诗词的内涵。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学生要回顾历史,找到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学生要深入研究诗词的内容,将挖掘诗词内涵作为学习的动力,当学生能够真正深入地研究诗词内涵时,学生对于古诗词部分的学习也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此背景下,教师只需对学生做出方向的指引即可,学生自身的知识研究能力将会得到显著的提升。其中需要教师注意的是,古诗词的创作年代与现代已差距多年,古汉语的思维与现代汉语的思维有所不同,一些词语的用法及含义也存在差异,这些部分的知识属于基本的文学常识,教师要在教学中补足学生的这些方面知识,再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如在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学习中,本诗中蕴含了两个典故,分别是“闻笛”和“烂柯”,诗中有一经典的名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但诗人在本诗中究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对诗中的各项重要部分进行深入的解读,如“闻笛”和“烂柯”所指代的两个典故皆是表达时间陡然逝去的感慨,诗中的前一句也指出“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说明诗人刘禹锡在被贬二十三年以后才重新回到京城见到老友,诗人的心中必定是无限的感慨与惆怅的,而这两个用典也刚好表明了诗人对已逝岁月的感慨。在逐字逐句的研究中,学生與诗词内涵越来越接近,这一段探索的历程将带给学生奇妙的学习体验。   (三)试炼为博记,延诗词之精义
  在古诗词的学习中,教师不能只关注“读”,也要关注“练”,然而部分教师通常更加重视学生对古诗词的背诵情况和默写情况,认为学生能够准确地默写出诗词原文即可,并不需要博学强记,只求应试即可。这种教学方式与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式并无不同,而且并未达到延伸课堂内容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明确,诗歌的创作源自生活,即使是李白等浪漫主义的诗人所创作出的诗歌,也是从生活中获得的感受,再进行艺术加工得到的作品,所以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应用能力非常重要,将古诗词的教学价值扩大化,才能深化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初中语文的学习中,阅读是重要的部分,而写作的重要性可以与阅读相提并论,在写作中恰当地应用古诗词的原句,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还能够增强学生作文的文学性,使学生的写作更富有内涵。如李白的《行路难》中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对道路险阻的一往直前,是一种勇气的象征,学生在创作与“勇敢”“意志”“坚强”等主题相关的作文时,就可以将这句话作为点题之句,增强整篇作文的艺术性。在学生的古诗词积累中,可以不仅仅从教材的部分入手,也可以对课外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展,以增强学生的古诗词素养,又如李白在《南陵别儿童入京》中曾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在创作“品格”“尊严”等主题的作文时,皆可以应用其中,以达到延展诗词含义的效果。
  四、 结语
  众所周知,中国古诗词文化博大精深,诗词以简短的语言和凝练的文字,表达了深远的意境和浓郁的思想感情。其实在古诗词的文字中就应蕴含了深刻的情感,需要读者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初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古诗词素养的培育,而不仅仅是讲授古诗词知识,既要给学生自主研究的空间,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引,促使学生在不断地知识研究中理解古诗词的情感内涵,从而深化自身的古诗词素养,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丽荣.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有效应用策略分析[J].华夏教师,2020(2):33-34.
  [2]曹年国.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文学教育,2018(11):122-123.
  [3]王立新.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探微[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1):41.
  [4]郭玉菊.生命意識视角下的初中语文教材中贾平凹散文文本细读[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3,27(3):74-78.
  [5]吴景君.小议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2):164.
  [6]刘春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策略探微[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2):279-280.
  作者简介:
  岳会丽,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大芦中学。
其他文献
随着当前人们对建筑使用要求进一步提高,建筑结构设计人员面临的设计挑战也越来越大,既要满足人们对建筑空间使用的要求,也要保证结构设计的质量.框架结构设计内容比较多,把
我国是世界上拥有人口最多的国家,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老年人口也越来越多,居家养老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为探索居家养老系统的搭建方法,本文针对公司使用的软硬件设施
针对新工科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新内容的要求,文章分析《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面临的挑战,提出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多样化的师生互动形式,积极引导学生独
我国当下正处于高速工业化的时代,被誉为“世界工厂”.不论是传统的轻工业重工业,还是高新技术产业,都在快速发展,我国相关的工业技术也在进行改革与创新.因此,与工业相联系
随着国家教育的发展,社会对于专业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于中等职业学校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就我国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情况来看,其中多数学校是以机电类
电子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领域里的应用,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本文主要论述了电子信息技术在移动设备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电厂开始燃烧更多的能源来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上的需求,但由于煤炭的燃烧会对环境造成大量的污染,
土壤污染是限制生态环境保护事业有效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群众生活质量的元凶之一,土壤污染治理成为近些年来社会发展所探讨的热点话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对此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中的重要工作,能够为污染治理提供数据基础和科学依据,在应对突发环境事故的过程中,做好应急环境监测工作是基础,当前环境监测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处理突发事故的能力还有待加强。本文首先对应急监测在应对突发环境事故时起到的作用进行阐述,通过对应急监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加强应急监测能力的策略。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走过了20余年的发展历史,已成长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生力军.本文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分析了独立学院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