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学交替”以职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借助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对“工学交替”实践教学模式的多元方式的探索和实施,弥补分散实习管理难度大,遇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的缺失,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工学结合 教学模式 评价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7-0-01
1 引言
建筑业、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行业的增长带来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需求量的扩大。虽然国际金融危机给学生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10项措施,即在提出保障和鼓励行业、企业发展的同时,更强调把重点集中在扩大内需、关注民生和环境保护等领域,要求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恢复重建,为建筑类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在“质”的方面为我们的高等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实现“知识+技能+工作能力[1]”的本科建筑教育人才培养结构,我院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采用了“7+4工学交替”教学模式。
2“7+4工学交替”的内涵
“7+4工学交替”,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学校教育和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通过“7+4工学交替”[2](即7个学习学期加上4个工作学期)的教育方式,构建学生实践能力的整体培养目标体系。具体来说是根据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整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循序渐进的对学生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整体目标分解落实到各具体实践教学环节中去,固化到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中,通过4个工作学期的实施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
2.1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4个工作学期,学生校外顶岗实习,像职业人一样的工作,经受职业训练,了解与自己今后职业相关的信息,理性地认识职业社会,在工作中锻炼与人沟通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2.2 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
在建筑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涉及的协作单位多,工程施工组织复杂,这些特点决定了建筑工程专业知识不能脱离于实际,很多知识和能力要在生产实践中所悟所得。4个工作学期的技能实训,将所学的知识根据循序渐进的实践得到巩固和提升,以实现知识、技术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3“7+4工学交替”现状分析
“7+4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很多成绩,许多学生受益匪浅。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及学生规模的扩大,一些问题凸显出来。首先,4个工作学期安排在暑假,学生利用假期按任务书的要求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定岗实习,但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等诸多方面受限,致使教师教学性指导不到位,加之实习学生身份的特殊性,企业疏于管理,如果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可能使顶岗实践出现“放羊式”松散状态;再者因为对整个执业体系缺乏了解,部分学生在顶岗实践过程中眼高手低,存在着好高骛远、急于求成现象。以上问题,虽不常见,却也存在。为保证“工学交替”的质量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必要针对现状采取一定的措施优化和补充,以真正实现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4 提高“工学交替”质量的对策分析
4.1 多元扩展“工学交替”方式
4.1.1 扩展实训基地,实现开放的实践教学
在现有实训基地的基础上继续拓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构由企业师傅、学生、学校教师等多方面人士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体系,形成由学校、企业和社会三者共同构成的开放性的教学互动空间,通过校企合作,及时关注执业技能的提高与职业发展的趋势,将教育的内容扩展到企业的发展需求。
4.1.2 实行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
在校学习期间,可实行高年级本科生进入教师的来源于生产、社会第一线设计课题。通过参与设计,一方面老师可以适时指导,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对建筑本身的一些认识,了解设计阶段各专业间的配合与协调,了解设计与造价的关系等,从而以更广的视角了解整个执业体系。
4.1.3直播建造
“直播建造”,是我院依托附属设计院,组织各专业学生全过程参与学校建设项目的一种情景教学方式。但对于选修课,学生缺乏执业体系全面理解,片面狭隘的学习这些课程,使得知识体系不系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受限。
学生主动参与“直播建造”,对建筑每一实体组成过程都能够系统的了解和实践,将所学的跨专业课程进行有效整和并应用于工程实践,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过程中各专业之间的碰、撞、漏等现象,胜任建筑工程领域各种岗位的工作要求。
4.1.4 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专业赛事
学生参赛的目的,是借助于专业赛事的平台,通过各类赛事提供的实战演习与能力施展的空间与机会,整合所学专业知识,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
4.2 健全“工学交替”成绩评价体系
“工学交替”模式运行的成功与否,必须通过与之相应的成绩评价体系来验证。基于执业特点,对学生工作学期的考核,需建立以能力考核为核心,以过程考核为重点的考评体系,即考核坚持以能力为主,知识为辅;过程为主,结果为辅;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原则。
4.2.1 采用现场考核、答辩等多种方式
从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不仅评价专业技能,而且把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等现代职业人的基本素质要求列入评价目标,使学生的成绩评价与岗位职业标准相吻合。
4.2.2 建立完善的企业过程评价制度
与企业的密切合作,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通过建立完善的企业过程评价制度,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使其参与到教学评价活动中来,在企业完成学生实践教学的同时,完成对学生的企业学习质量评价。通过企业专家参与培养指导及成绩评定,不仅使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更为真实、科学,而且可以帮助学校和教师利用评价结果及时诊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导向,使教学更贴近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4.2.3 建立客观的学生自我评价方法
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常难以对自身做出客观定位,建立客观的学生自我评价方法,目的是使学生由单纯的评价客体转化为评价主体,针对工学交替中获取的知识和额外资源参与评价过程,促使其对自我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从而准确地把握学习目标,增强学习信心,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好规划。
5 结语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输出有用的人才。直面职业领域和人才市场,重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形成“以能力为本位[3]”的教育思想,统筹考虑职业标准和执业需求,采用多元化的技能培养方法及质量保证体系,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创造思维习惯,具备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发现新问题、掌握新方法的能力,提高其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冯虹,刘文忠.对应用型大学的探讨[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年第2期.24~29页.
[2] 马成松,许成祥,刘昌明.实施“工学交替”探索育人新路[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1999(1)18~20.
[3] 陈小虎,刘化君,曲华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5)58~59页.
[4] 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7)52~54页.
【关键词】工学结合 教学模式 评价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7-0-01
1 引言
建筑业、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行业的增长带来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需求量的扩大。虽然国际金融危机给学生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10项措施,即在提出保障和鼓励行业、企业发展的同时,更强调把重点集中在扩大内需、关注民生和环境保护等领域,要求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恢复重建,为建筑类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在“质”的方面为我们的高等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实现“知识+技能+工作能力[1]”的本科建筑教育人才培养结构,我院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采用了“7+4工学交替”教学模式。
2“7+4工学交替”的内涵
“7+4工学交替”,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学校教育和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通过“7+4工学交替”[2](即7个学习学期加上4个工作学期)的教育方式,构建学生实践能力的整体培养目标体系。具体来说是根据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整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循序渐进的对学生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整体目标分解落实到各具体实践教学环节中去,固化到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中,通过4个工作学期的实施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
2.1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4个工作学期,学生校外顶岗实习,像职业人一样的工作,经受职业训练,了解与自己今后职业相关的信息,理性地认识职业社会,在工作中锻炼与人沟通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2.2 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
在建筑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涉及的协作单位多,工程施工组织复杂,这些特点决定了建筑工程专业知识不能脱离于实际,很多知识和能力要在生产实践中所悟所得。4个工作学期的技能实训,将所学的知识根据循序渐进的实践得到巩固和提升,以实现知识、技术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3“7+4工学交替”现状分析
“7+4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很多成绩,许多学生受益匪浅。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及学生规模的扩大,一些问题凸显出来。首先,4个工作学期安排在暑假,学生利用假期按任务书的要求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定岗实习,但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等诸多方面受限,致使教师教学性指导不到位,加之实习学生身份的特殊性,企业疏于管理,如果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可能使顶岗实践出现“放羊式”松散状态;再者因为对整个执业体系缺乏了解,部分学生在顶岗实践过程中眼高手低,存在着好高骛远、急于求成现象。以上问题,虽不常见,却也存在。为保证“工学交替”的质量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必要针对现状采取一定的措施优化和补充,以真正实现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4 提高“工学交替”质量的对策分析
4.1 多元扩展“工学交替”方式
4.1.1 扩展实训基地,实现开放的实践教学
在现有实训基地的基础上继续拓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构由企业师傅、学生、学校教师等多方面人士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体系,形成由学校、企业和社会三者共同构成的开放性的教学互动空间,通过校企合作,及时关注执业技能的提高与职业发展的趋势,将教育的内容扩展到企业的发展需求。
4.1.2 实行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
在校学习期间,可实行高年级本科生进入教师的来源于生产、社会第一线设计课题。通过参与设计,一方面老师可以适时指导,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对建筑本身的一些认识,了解设计阶段各专业间的配合与协调,了解设计与造价的关系等,从而以更广的视角了解整个执业体系。
4.1.3直播建造
“直播建造”,是我院依托附属设计院,组织各专业学生全过程参与学校建设项目的一种情景教学方式。但对于选修课,学生缺乏执业体系全面理解,片面狭隘的学习这些课程,使得知识体系不系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受限。
学生主动参与“直播建造”,对建筑每一实体组成过程都能够系统的了解和实践,将所学的跨专业课程进行有效整和并应用于工程实践,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过程中各专业之间的碰、撞、漏等现象,胜任建筑工程领域各种岗位的工作要求。
4.1.4 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专业赛事
学生参赛的目的,是借助于专业赛事的平台,通过各类赛事提供的实战演习与能力施展的空间与机会,整合所学专业知识,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
4.2 健全“工学交替”成绩评价体系
“工学交替”模式运行的成功与否,必须通过与之相应的成绩评价体系来验证。基于执业特点,对学生工作学期的考核,需建立以能力考核为核心,以过程考核为重点的考评体系,即考核坚持以能力为主,知识为辅;过程为主,结果为辅;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原则。
4.2.1 采用现场考核、答辩等多种方式
从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不仅评价专业技能,而且把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等现代职业人的基本素质要求列入评价目标,使学生的成绩评价与岗位职业标准相吻合。
4.2.2 建立完善的企业过程评价制度
与企业的密切合作,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通过建立完善的企业过程评价制度,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使其参与到教学评价活动中来,在企业完成学生实践教学的同时,完成对学生的企业学习质量评价。通过企业专家参与培养指导及成绩评定,不仅使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更为真实、科学,而且可以帮助学校和教师利用评价结果及时诊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导向,使教学更贴近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4.2.3 建立客观的学生自我评价方法
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常难以对自身做出客观定位,建立客观的学生自我评价方法,目的是使学生由单纯的评价客体转化为评价主体,针对工学交替中获取的知识和额外资源参与评价过程,促使其对自我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从而准确地把握学习目标,增强学习信心,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好规划。
5 结语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输出有用的人才。直面职业领域和人才市场,重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形成“以能力为本位[3]”的教育思想,统筹考虑职业标准和执业需求,采用多元化的技能培养方法及质量保证体系,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创造思维习惯,具备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发现新问题、掌握新方法的能力,提高其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冯虹,刘文忠.对应用型大学的探讨[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年第2期.24~29页.
[2] 马成松,许成祥,刘昌明.实施“工学交替”探索育人新路[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1999(1)18~20.
[3] 陈小虎,刘化君,曲华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5)58~59页.
[4] 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7)52~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