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女兵与绝症战士的180天

来源 :解放军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i3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十六岁那年,在医院做卫生员,曾经护理过数以百计的部队伤病员。四十年过后,他们姓甚名谁,我均已淡忘,唯有一个小战士,在他年轻的生命逝去多年之后,依然久久铭刻在我的心间。
  那是初春的一天,科里住进了一位发高烧的小战士,医师们怜悯的低声交谈引起了我的注意,我问明了缘由,不由得心中一颤,没顾上换工作服就直奔病房。推开房门,只见小战士静静地躺在病床上。那张因贫血而苍白、稚嫩的脸被洁白的墙和被褥包围着,无情的急性白血病诊断书,透着凉气,令人心寒。为了掩饰自己的唐突,我和他搭讪,从那浓浓的乡音中得知:他姓刘,十八岁,是刚入伍的山西籍新兵。
  据当时的医学文献记载:患性白血病人的最长存活期为六个月。这是生命的极限啊!只有一百八十天,短短的一百八十天,一个年轻的生命即将消逝,残酷的现实,让人无不伤感和痛一暗。怎么办?医护人员能做的就是争分夺秒地挽救小刘的生命,延长他的生存时问。治疗开始后,剧烈的药物反应常常折磨得小刘痛苦万分。但小刘很坚强,他从不呻吟,承受着病痛的煎熬,积极配合治疗。而我们只能焦急地祈盼着奇迹的发生……
  人在生病时最需要亲人的关爱。小刘参军到部队,远离家乡,远离亲人,那时,我们就是他的亲人。为了避免小刘产生心理负担,医师再三嘱咐我们要守口如瓶,不许对小刘透露病情。每日里,科主任慈母般的问寒问暖,体贴入微,医师也多方查找新疗法,加紧治疗。看到小刘厌食,者同志从家中端来清淡可口的饭菜,遇到小刘高烧,卫生员争着为他买冰棍、敷冰块降温……我们轮流守护着他,照顾着他,日复一日。大家处处替小刘着想,争相为小刘做事。款款真情,为重病的小刘送去了一丝丝家的温馨,一缕缕爱的暖意。
  小刘是不幸的,不幸的是他年纪轻轻就患上了不治之症;而小刘是幸运的,幸运的是小刘在生命的最后一程,得到了许多人的呵护,幸福地生活在关爱的怀抱之中。被人关爱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关爱他人也是一种享受。那时,我初涉社会,从中也逐渐学会了怎样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并体验到了“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快乐。
  每天护理小刘,与他渐渐熟悉,每当病情有所缓解,他就会和我们这些同龄人说笑聊天。记得当年我有一顶漂亮的棕红色羊剪绒棉军帽,小刘提出要与我交换,我难以割舍,笑着敷衍他:“等你病好了,出院时再换。”话一出口,自觉语失。小刘直盯着我追问:“我的病能好吗?”“能。”我答得牵强,担心他有所察觉,心存不安地看着小刘。小刘淡然一笑没做声。看着小刘单纯的笑容,我猜想:小刘还不知道自己病的有多重呢,这样也好,免得他知道后内心痛苦。可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
  有一天,我为小刘更换床单,发现床垫下藏着一本《血液病知识》。翻开,见书中还有折页,显然是小刘看过的。我突然明白:原来小刘早已知晓自己的病情,为了不增加我们的负担,他也在对我们隐瞒啊!看上去,他若无其事,其实他一直自己默默地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他的笑容是对我们的安慰,也是对我们的关爱呀!我悄悄地将书放回原处,从小刘的意愿,没有声张。这件事让我更同情他,也更敬佩他!我能做到的只有更精心地照顾他。
  春去秋来,时光飞逝。虽经多方努力,小刘的病情仍在恶化,大家心情十分沉重,千方百计地满足他最后的需求,医生为小刘申请了“特食”,就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这分明是在告诉小刘,他已经来日无多了,我很不忍心为他订第一餐“特食”。当我忐忑不安地来到小刘床前,说明来意后。他愣愣地看着我,转而又环视四周,病房里鸦雀无声,病友同情的目光给了小刘无声的回答。他沉默片刻,匆匆地订了一餐,便背过身去。我的双眼噙着泪水。只有我知道小刘了解自己的病情,这对他无疑是雪上加霜啊!他会绝望吗?他将怎样面对有限的生命呢?
  我无须担心,更不曾料到,面对死神,小刘最关心的却不是他自己。
  当年,在护理小刘的卫生员中,有一位姓马的女兵。她个子不高,体形发胖,做事情动作慢,她想把工作做好,却又常常做不好。我们几个老兵有些瞧不起她,有时埋怨她,弄得小马整天撅着嘴,不愿搭理我们,相互之间关系紧张。不知何时,细心的小刘发现了我们之间的隔阂。一天,病房里只有我和小刘,他突然叫住我,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你们以后别对小马那样。小马有缺点,也有优点,她也想高兴地工作,也想把工作做好。你就帮帮她吧!能在一起工作是缘分,要珍惜你一生中遇到的每个人。你们能工作多好,我再也不能工作了。我……”小刘眼中闪着泪光,声音哽咽,说不下去了。人将离世,其言也善。小刘的话语虽然婉转,却深深震撼我的心,我无言以对。
  平日里,团结的话题是老生常谈,不曾引起我的注意。可是小刘简短的一席话却让我辗转反思:即将离世的小刘对人生会有什么特殊的感受呢?他一定非常渴望生命,渴望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谊,他的感悟一定是最真切的。我虽然无法感同身受,但小刘讲这番话,分明是把他对人间真爱的向往,对未来的期望倾注给我们,希望我们学会宽容、平等的对待身边的每个人。我暗自感激小刘的真情实意。
  从那以后,我们转变了对小马的态度。也怪,再看小马一遍遍地做事,到不觉得是笨拙,反而认为是她的一分执着。我知道,小刘看到我们的转变会由衷的欣慰。小刘感激我们,感激他得到的人生关爱,他的每一个微笑,每一声真言都是对我们爱心的感恩和回报。病魔摧毁了小刘的身体,却没有击败小刘的意志。他始终顽强地坚持着,乐观从容地享受着生命的最后时光,勇敢的面对即将发生的一切。
  不久,小刘的母亲从遥远的家乡赶来了。老人慈祥的目光始终不离儿子的左右,母子俩脸上洋溢着久违的喜悦。见到我们,淳朴的老人热情地抓起大得出奇的山西特产——大红枣儿,大把地塞到我们手中,我们让着、笑着,心像黄连脸带笑。
  我们没能突破医学的预言,不多日,也就是在小刘住院整整一百八十天的那一天,小刘并发脑出血,突然离去了。母亲的声声呼唤,我们的潸潸热泪,都无法挽回年轻生命的匆匆消逝。送别小刘。我不顾他人异样的目光,摘下自己的棉军帽端端正正地给小刘戴上,这是我的承诺,也借此寄托我的感激之情。
  小刘是幸福的,也是快乐的,他在短暂的生命中付出了爱,也享受了爱,并把幸福的温暖和光亮分享给了身边的人们。
  在与小刘相识的日子里,我感悟了人世间最可贵的互爱。它像空谷回音,像阳光折射,在美好的人间传递、播撒。
其他文献
这是一份90后士兵的签到簿,亦是一份关于他们的备忘录。这是一份90后士兵的调查报告,亦是一份关于他们的拍案惊奇。  这是一份90后士兵的军旅答卷,亦是一份他们的成长宣言。这是一份90后士兵的自我陈述,亦是所有带兵人的必读手册。  了解他们。读懂他们,才能在这一代军人的信息个体上找到端口,找到下载方式和驱动程序,才能在90后的信息个体上加载这支军队83年的优秀基因,才能让他们接受并最终读憧什么是当代
期刊
我为什么不开心?    几天前,刚刚转为一期士官的战士小杨来到了咨询室,反映最近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提不起精神,对什么事都不太感兴趣,总觉得心里烦,但仔细想想,又没有什么事可烦。怀疑自己有了心理问题,所以前来咨询。谈话中了解到小杨是一个听话孝顺的孩子,父母最大的愿望就是他能转士官留部队,过去的两年中,小杨学习比别人认真,训练比别人刻苦,严格要求自己,各方面都表现突出,不但如愿选改了士官还入了党,小杨
期刊
清,是一种基调。唐代有个书法家叫怀素,他酷爱书法,整天拂砚伸笔,埋头写字,写坏了的笔头堆起来成为一座山丘。于是就挖了个坑来掩埋,并赋之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笔冢。中国人造字在造出冢字的时候,另外和它相象的字也诞生了——家。家与冢,两个有血缘关系的近亲字:秃宝盖上有个点叫“家”,也许古人造字是用那一“点”比喻房梁上升起一颗太阳,喻示生命的起始。宝盖上的那一“点”挪到下面就成了“冢”,可能是那颗太阳落山
期刊
本科四年,我不知道网吧的门朝哪开  谷振丰    2002年,我以河北临漳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当我满载梦想与欢乐踏进清华园时,却发现自己的成绩竟然是倒数第一。  记不清多少个深夜,教室里只有我一个人在默默苦读;记不清多少个清晨,我满身疲惫走出实验室,累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也记不清有多少个老师,被我“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所感动,直夸我“孺子可教也”!  本科四年,我不知道网吧的门朝哪开,但
期刊
他们年轻,这就够了  高 杰 张颖荣    他们身上的标签  如果前面的“一代人”站在他们的角度去审视和挑剔“下一代人”,总能找到这样的那样的不合规矩的,出格的毛病和缺点来。  “90后战士”到底是不是个“伪命题”,90后又到底是怎样的一代人?这样的问题不但让专家们困惑,也让某炮兵团一期士官齐威烦扰。  虽然生于1990年,但齐威非常不愿意被人称为90后。于是,就在内心中执行着另一套关于90后的划
期刊
这是一个世界目光都聚焦中国的日子。2009年10月1日,国庆60周年大典的升国旗仪式上。当全场国歌唱响时,一位阳刚、大气的武警战士挥臂奋力把国旗撒向蓝天,五星红旗伴随着铿锵的国歌声,在空中撒出一个漂亮的扇形后冉冉升起,全世界中华儿女的自豪感也澎湃升腾。  中央电视台演播室把正在直播庆典的画面切给了他。世界各大媒体的摄影记者把镜头对准他。这位被关注的撒旗手,就是高红甫。一位保持着2000次升旗“零失
期刊
有一组特殊的数字规定,写进了第六批赴苏丹维和工兵大队党委会的决定之中,也落实在每名官兵的具体行动之中。  “特殊条件下完成特殊的使命任务,必须有特殊的规定作保证。”大队党委成员一致认为。  “艰苦环境中实现自我锤炼和超越,必须有过硬的耐力作支撑。”全体维和官兵同声承诺。    “生活用水,每人每天不能超过5升!”    苏丹天干气燥,每到旱季,尼罗河的水位就会直线下降,不仅威胁着当地生活的人们,也
期刊
六月,蓝天白云,绿草无垠,在灿烂阳光下,由大科学家钱学森老人亲笔题写的“先任学校”四个道劲有力的大字,给塞北围场草原这个僻远的普通乡村学校平添了几分浓浓的历史韵味和文化魅力。  围场是我的母亲蹇先任在战争年代工作过的地方,从抗战时期直到解放战争,母亲几乎全部是在这里度过的,这所学校便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60多年过去了,至今,草原上年迈的老人们都能绘声绘色地为你讲述当年那个腰挂驳壳枪、骑着战马的女书
期刊
时间虽然已经过去了三年多,但那一段在利比里亚维和的日子却经久不忘。  那是2005年7月10日,根据军委命令,中国第三批赴利比里亚维和运输分队240名官兵搭上了飞往任务区的专机。时任运输分队副队长的我,和其他维和官兵一道,度过了令人终生难忘的290个目日夜夜。  利比里亚,在英语中是“自由之地”的意思,位于非洲西部,地处赤道,西濒大西洋,是西非一个小国。这个面积只有11万平方公里、人口近300万的
期刊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但却挽救了几千人的生命。  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会战,中国维和工兵由此而扬名;  这更是一场奉献爱心的行动,雷锋团赢得了非洲人民的尊重和爱戴;  这也是我唯一参与的一次具有军事性质的维和行动,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2004年6月19日,对于利比里亚大吉达省绥德鲁市的人民来说,是一个不幸的日子。他们曾因为饱受战争的创伤而渴望和平和幸福,然而,当他们正高兴地沐浴在和平的
期刊